都是乾隆帝身邊的大紅人,為何和珅稱''奴才'',紀曉岚稱''臣''?
随着清宮劇越來越火爆,不知道大家是否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清朝官員中,有一部分在皇帝面前稱''奴才'',而有一部分卻在皇帝面前稱''臣''。特别是熱播劇《鐵齒銅牙紀曉岚》中,和珅和紀曉岚都是乾隆皇帝身邊的大紅人,其地位也是孰輕孰重,但是在面見皇帝時,和珅卻自稱''奴才'',而紀曉岚卻稱之為''臣'',這是為何?

''奴才''在現代用于中,是一個極具諷刺、貶低的詞語,而相對來說''臣''這個字,就中性溫和的多了,并且在許多人的印象中,''臣''要比''奴才''更有社會地位。可是在清朝的現實中,這兩個詞的代表含義卻是截然相反的。在魯迅的《隔膜》一書中,就曾這樣描述過,滿洲人之間其實是有嚴格的主奴關系,凡滿人大臣奏事,必須在皇帝面前稱之為''奴才'',而相對于漢臣,則直接稱之為''臣''即可。而這并非是對''炎黃貴胄''的優待,而是因為在滿洲人看來,''奴才''要比''臣''的地位更上等些。
并且在清朝統治時期,其皇族統治者對于漢人官員,始終保持着相當嚴重的戒心,是以,才在滿漢臣子之間,換分出嚴格的界限,而以上提到的自稱,便是嚴格規定的範圍之一,除非有些漢族大臣因某項功績,而被皇帝賜予滿籍之後村民,才能在皇帝面前稱之為''奴才'',否則漢人大臣無論官級再高,也依舊隻能自稱為''臣''。
如果有哪些漢人大臣稍不注意,自稱為''奴才''的話,不僅會被嚴詞呵斥,甚至會是以削官廢爵的可能,因為在清朝統治者的眼中,這不僅是滿族大臣的特權,也是以表親近的方式之一,而作為漢人官員,畢竟是外人,也就不配擁有這項殊榮了。
在1773年就曾發生了這麼一件有趣的事,當時清朝科舉爆發嚴重的舞弊案,乾隆皇帝下令,由滿人天寶和漢臣馬人龍共同查辦這起舞弊案,而在呈遞的奏折中,漢臣馬人龍可能是因為馬虎大意,竟還滿人天寶一同稱之為''奴才'',乾隆皇帝看後勃然大怒,嚴厲痛斥漢臣馬人龍,竟敢擅自稱自己為''奴才'',實在是有違君臣之禮。但怒斥過後,乾隆又仔細想了想,為了避免這件事再次發生,最終決定廢除這項規定,重新設定新的約法:凡大清朝一切臣屬,無分滿漢之人,在奏請公事上,皆一同稱之為''臣''。
從這件事中,我們能夠看出,在清朝統治者眼中,甯願滿人最終自稱為''臣'',也不允許漢人稱自己為''奴才''。
和珅和紀曉岚都是乾隆身邊紅人,為何一個稱“奴才”,一個稱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