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幾天的文章中,我詳細介紹過花剌子模的上中下三策。最終,花剌子模選擇中策,在重要區域進行重兵布防,其他地方則有條件放棄,借此分散蒙古汗國的兵力。
在花剌子模做出決定的時候,他們大概構思過這樣一個畫面:當蒙古汗國進入花剌子模境内之後,立刻會遭到不計其數的遊擊隊騷擾,各個堅城更能讓他們撞得頭破血流。等他們跌跌撞撞地來到撒馬爾罕城下時,嚴陣以待的花剌子模精銳會讓蒙古人飽嘗失利的痛苦。
但事與願違,花剌子模肯定沒有預料到,蒙古汗國的政治工作能夠進行得這樣成功,從入境以來,除了在海兒汗防守的訛答剌城和帖木兒滅裡防守的忽氈城受到阻礙之外,蒙古大軍的推進異常順利。

這時,蒙古大軍已經入境半年多,竟已經把東部地區的大部分重點城池納入了自己的統治範疇。面對這種局勢,花剌子模已經喪失了重新布局的機會,隻得堅守撒馬爾罕城,跟鐵木真一決勝負。
鐵木真明白摩柯末蘇丹打的什麼主意,老實說,對于在撒馬爾罕城與花剌子模精銳決戰,鐵木真也未必有必勝的把握,是以鐵木真來到撒馬爾罕城下的時候,并未直接攻城,而是越過撒馬爾罕城,直撲更西方的不花剌城。
在欽察語中,“不花剌”是“學術中心”的意思,與撒馬爾罕城一樣,都是花剌子模布重兵把守的城池,同樣做好了與蒙古人決一死戰的準備。
乍一看,攻打不花剌城和攻打撒馬爾罕城的難度應該差不多,可差別就在于:撒馬爾罕城是首都,而不花剌城不是。
當東部地區的大部分城池被攻陷之後,撒馬爾罕城軍民或許還能用繼續堅持,畢竟是首都之地,但不花剌城軍民在這方面的心理素質就要差得多。
撒馬爾罕城比不花剌城難打,是以鐵木真要先行一步,切斷撒馬爾罕城與其他地區的聯系,把東部地區完整地奪下來,再以此為基地,充分利用當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進而攻打撒馬爾罕城,并繼續征服花剌子模其他地區。
在這樣“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刻,集結于這兩座城池的花剌子模軍隊隻有兩個選擇:
一、主動出擊,與蒙古軍隊決一死戰;
二、趕緊撤退,保留有生力量以圖良策。
第一個選擇顯然不行,花剌子模軍隊要是有這種勇氣,也不至于選擇防守重要區域的戰略計劃了。
第二個選擇可行嗎?表面上看似乎可行,但當鐵木真率軍越過撒馬爾罕城,直逼不花剌城下的時候,他們顯然也錯失了這個機會。
在這種背景下,且不說撒馬爾罕城的氛圍如何,至少不花剌城内肯定彌漫着一股絕望的氣息。
或許有人會問:花剌子模人為何如此沒有血性,在絕望時刻居然不打算拼死一搏?這種說法,實在是有些站着說話不腰疼。
看過我昨天文章的讀者應該明白,蒙古人攻城是有固定套路的:先派使者勸降,勸降無效就派軍隊攻城,而且是一波又一波地攻城。從表面上看像添油戰術,實際上卻能給人一種“蒙古大軍無窮無盡”的錯覺。
對于這種套路,蒙古人玩得非常娴熟,他們會命衆多僞軍扛着蒙古軍隊的旗幟,制造各種假象,無限放大己方的兵力優勢,同時還會通過多建營帳、遍插旗幟的方式,甚至在馬後面拖着樹枝弄起土霧,制造萬馬奔騰的假象,讓人弄不清蒙古軍隊到底有多少人。
這種兵力源源不斷趕赴的情形,這種漫山遍野全是蒙古軍隊的情形,通常會徹底瓦解城内守軍的抵抗意志。因為蒙古大軍曆來就有“殺人惡魔”的恐怖頭銜,現在看到他們居然有這麼多人,自然會倍感恐懼。
在這種背景下,面對蒙古使者的威脅和利誘,花剌子模人的内心更是充滿了驚疑不定的念頭。總而言之,大家想到的最多内容,已不是如何打仗了,而是如何投降或者如何撤退。
之是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還在于東部地區對于花剌子模的歸屬感不高。
在蒙古西征的過程中,并不都是一路順風的,比如月輪太後四養子之一的失吉忽秃忽,在八魯灣川與花剌子模的紮蘭丁王子遭遇,在該撤軍時未能及時撤軍,以至于被打得一敗塗地。
此次戰役就是著名的“八魯灣川之戰”,也是蒙古西征過程中損失最大的一次慘敗。後世讀者說起此次戰役的時候,都認為失吉忽秃忽應該付全責,理由就是他過分迷信蒙古的心理戰術。
在我看來,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因為大家都忽略了此次交戰的地點:八魯灣川。
八魯灣川在今天的阿富汗喀布爾東北部地區,正是曆史上花剌子模的西南部地區。換言之,這塊土地屬于花剌子模的固有領土,他們擁有主場優勢。
這也從側面證明了一點:花剌子模軍隊雖然比起蒙古軍隊略有不如,但戰争态勢不應該呈現出“一面倒”的情況。
之是以會出現“一面倒”的情況,是因為花剌子模的東部地區并不是他們固有領土,也是被剛搶來沒多久的。在鐵木真高超的政治攻勢下,東部地區迅速抛棄了花剌子模,這才有了花剌子模兵敗如山倒的景象。
當然了,指揮這場戰争的是花剌子模王子紮蘭丁,我在前幾天的文章就提及過他,認為他是花剌子模首屈一指的帥才,他擁有極其優秀的個人素質,多種因素作用之下,才有了失吉忽秃忽的慘敗。
言歸正傳,繼續說蒙古大軍圍困不花剌城的事。雖然他們缺乏堅守和決戰的勇氣,但他們也不願意待在城裡等死,于是他們下定決心突圍,能跑一個算一個。
但不知道是誰出的馊主意,認為直接突圍過于危險,應該先偷襲一下蒙古軍隊,将他們内部擾亂之後再趁機突圍,這樣存活率更高一些。
這個做法有沒有用呢?自然是有用的,面對不花剌城軍隊的突襲,蒙古軍隊也是一陣忙亂之後立刻撤退,免得造成更大損失。
可當鐵木真發現不花剌城軍隊隻是虛張聲勢,他們早就逃跑之後,立刻暴跳如雷:跑?你往哪跑!
不花剌人忘記了,他們面對的敵人,是機動性極強的蒙古鐵騎,想在他們面前逃跑?實在是有些異想天開。
果不其然,蒙古鐵騎很快就追上了逃跑的不花剌人,一場屠殺就此展開。
當蒙古大軍傳回不花剌城時,城門已經打開了。城裡的頭面人物也都站在城外,率領百姓歡迎蒙古大軍進城。
鐵木真率軍進入不花剌城之後,率先走入了城内最高大的建築之内,并問陪同他的不花剌城代表,“這就是算端(不花剌主事人)的宮殿吧?”陪同的代表說,“這是真主的廟宇。”
鐵木真明白了,原來這裡是城内最大的清真寺。清真寺就清真寺吧,蒙古大軍需要在這裡舉辦慶功宴,戰馬也餓了,你們現在開始喂馬吧。
于是乎,裝經卷的箱子變成了馬槽,經書被扔得遍地都是,馬匹走來走去,踩爛不少。莊嚴的廟宇響起一片歡慶之聲,蒙古人在這裡喝酒、吃肉和唱歌,當地的歌妓起舞助興,當地的宗教首腦們替蒙古人喂馬,以及充當宴會的總管。
在清真寺舉辦完慶功宴後,鐵木真在廣場上發表了一段著名演說。
在這段演說中,鐵木真提到:“你們都有罪,你們都在我面前顫抖吧。我為什麼說你們有罪呢?因為,如果你沒有罪,偉大的主為什麼會讓你們遇到我呢?”
許多人總喜歡提及這段著名演說,試圖證明鐵木真的野蠻與不講理。其實呢?持這種想法的人大多都是中國人,因為大多數中國人根本沒有宗教思維。
對于這一點,我曾經寫文章專門講述過:史官之是以敢記錄這段内容,絕不是什麼秉筆直書,而是把鐵木真擺在了“神靈代言人”的角色上。
在這種背景下,鐵木真做什麼都是神靈的授意,所有教徒都應該匍匐在鐵木真的腳下聆聽訓示。
想當初,歐洲黑死病橫行的時候,神棍們說這是上帝降下的懲罰,因為你們有罪。結果呢?大家紛紛回到家裡,用最惡毒的語氣咒罵自己,同時用鞭子抽自己。
荒謬嗎?不,這就是宗教思維。主(或上帝)說什麼、做什麼都是有道理的,他說我有罪我就有罪,他說我該死我就應該祈求寬恕。
鐵木真有宗教思維嗎?自然是有的,要不然他也不會說這番話。
鐵木真在清真寺肆意妄為的舉動,就是向教徒們宣稱:我是主派來的使者,也是他最寵愛的人,我敢在你們最神聖的地方,做最放肆的事。如果你們敢不聽我的話,主就永遠不會保佑你!
這就是宗教宣傳的尴尬所在:當一位征服者肆意妄為的時候,你敢借着神靈的名義懲罰他嗎?自然是不敢的,除非你不要命了。
但是宗教的神聖性又要得到保證,怎麼辦呢?自然隻能神話那位肆意妄為的征服者了。
多年以前,有位大佬見廟拆廟,見佛砸佛,當地的宗教管理者是怎麼說的?這位爺可了不得啊,他是傳說中的真龍天子,神靈見到他都要怕三分,你我皆凡人,萬不可與他攀比!
這也是鐵木真在清真寺如此放肆,卻最終無人敢追究他責任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