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明憲宗
你會發現我勒個去,面對的情況一樣的啊
年少登基,北邊蠻夷入侵,國内流民,國家沒錢,

比崇祯還多一個蒙古也來搗蛋大家經常開玩笑說,一個億萬富翁,不怕孩子是敗家子,以為你怎麼敗也敗不完(說我黑乾隆的滾去面壁)怕的就是雄心壯志要創業的(楊廣:喵喵喵?)
但是實際上,到了國家危亡的時候,那真是,雄心壯志的是找死,敗家子是等死
找死還有可能活,等死是肯定是
憲宗是赢了,崇祯就輸了
(當然這和崇祯年間屁大的官都能有錢修廣東四大園之一的财力,那是一點關系都沒有)崇祯:“朕禦極之初,攝還内鎮,舉天下大事悉以委大小臣工,“
我們看孫承宗傳,裡邊有一句,是說天啟的,說天啟喜歡派廠衛去邊關檢視軍情,然後和大臣的奏報對比,“名曰校事”(jiao的音,校對的那個校)。
換句話說,你在天啟手底下,好歹天啟也是有多個消息來源了
你在崇祯手底下
你拼死拼活殉國了,崇祯得到的大臣的奏報還是你孤軍深入,活該····大家要知道,不是說情報工作送過來就是勝利,比如日軍偷襲珍珠港
實際上你是羅斯福,你手裡有幾百份情報,有的是偷襲珍珠港,有的是偷襲中途島,有的說沒這事兒,有的說是真的,有的說是假的問題是你怎麼選擇情報!(實際上所謂的戴笠破譯日軍偷襲珍珠港但是羅斯福不聽啥的,其實就是羅斯福面對的情報太多,你這個已經是沒什麼用處了)
但是崇祯成功的從面對幾份不同的情報,變成了面對唯一的情報··········崇祯登基,朝廷裡衆正盈朝,全是儒家大師衮衮諸公,都是正人君子···
一、懲奸除惡,清除“閹患”,崇祯做得不差
崇祯稱帝前後,明朝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木匠皇帝朱由校留下來的“閹患”,所謂“閹患”,就是以魏忠賢為首的太監集團把持朝政,陷害忠良,橫行不法,作威作福。
1627年,崇祯剛剛上台,便着手懲治魏忠賢集團。崇祯很有手段,他先叫人上書告發魏忠賢十條罪狀,,然後認認真真,逐條查證這些罪狀,查實後将魏忠賢“貶配”安徽鳳陽。在魏忠賢前往鳳陽途中,崇祯又因魏忠賢去鳳陽的“排場”過大,命錦衣衛将其抓回北京再審,魏忠賢知此次再審必然受盡酷刑,于是懸梁自盡。
魏忠賢的死,大快人心,史書記載:使得朝野上下精神為之一振。要知道,把魏忠賢拉下馬是很不容易的,魏忠賢的支援者衆多,除他的親信閹官30餘人外,還有文臣“五虎”,武臣“五彪”,另有“十狗”、“十孩兒”、“四十孫”之類,真可謂羽翼豐滿,層層護衛。可是崇祯隻用了幾十天就解決了,當時崇祯隻有十六七歲,這一壯舉堪比康熙皇帝制服鳌拜。
在清除“閹患”這件事上,崇祯盡力了,也做得不差。
二、啟用大将,解決外患内憂,崇祯對過也錯過
崇祯上台後,面臨的第二個問題是“邊患”,也就是遼東後金勢力對明朝的威脅。
後金崛起于萬曆皇帝時期,萬曆平時關注不夠,任其發展,以緻釀成後患。崇祯投入了大量的金錢和精力對付後金,比如崇祯在遼東花巨資修建“關甯錦防線”,并且重新啟用了有膽識的大将袁崇煥抵禦後金。袁崇煥很有軍事才能,可是在天啟皇帝時期不得魏忠賢喜歡而辭官回鄉,現在崇祯重新啟用他,可謂人盡其才。袁崇煥也不負衆望,成為了大明遼東防線的守護神。
可惜,崇祯耳朵軟。後金一看袁崇煥厲害,于是使用反間計,散布袁崇煥擁兵自立之謠言,崇祯召回袁崇煥,沒心沒肝地将袁崇煥殺了。可見,崇祯是有識人之明的,可是卻沒有足夠的分辨能力,最後被人利用。
崇祯面臨的第三個問題是李自成義軍。他又用對了一個人——孫傳庭,孫傳庭也因讨厭魏忠賢,棄官還鄉10年了,崇祯還是要他出來任職。孫傳庭有勇有謀,狙擊義軍屢屢得勝,并擒獲了“闖王”高迎祥。可惜,1643年,崇祯瞎指揮,逼固守潼關的孫傳庭主動出擊李自成,結果中伏,大敗,不久陣亡。
三、解決财政難題,崇祯傷透腦筋,一敗塗地
崇祯面臨的第四個問題是财政危機,在這方面,崇祯傷透了腦筋。
那時候江南富裕,工商業十分發達,明朝本來是可以在江南收商業稅, 以解決日益困窘的财政危機的。可是,江南地主與商人們有東林黨撐腰,東林黨一聽崇祯要收商業稅,就大談為君之道,不能與民争利,不讓收。崇祯一國之主,糾纏不過東林黨,隻好放棄。
崇祯又想到向衆多的官員收費,他先向官員們灌輸文官不愛錢的觀念,然後要官員們定期上交固定數額的銀兩,結果沒有得到官員們的響應,不了了之。後來,崇祯要求官員們捐款,解決軍費問題。最著名的那次捐款我們都知道,在闖王攻占京城前夕,崇祯苦苦哀求下,收到捐銀20多萬兩,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滑稽的是,闖王入京,還是這些大臣,禁不住嚴刑逼迫,共捐出七千萬兩白銀。
可見在财政問題上,崇祯百般努力,但阻力太大,沒有成功。最後逼得崇祯向農民加稅,引發陝北起義。
四、不逃跑,不偏安,與國同死,後人評說
1644年,李自成一步步逼近北京。左中允李明睿,還有崇祯的皇後,都勸崇祯南遷,崇祯與大臣們商議,遭強烈反對,于是崇祯取消南遷決議,準備與都城共存亡。
崇祯不南遷,大臣們反對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北京有他們老朱家的根——皇陵,棄皇陵而走,是為不孝,崇祯不願承擔這個罪名。還有,崇祯在北京已經指揮不動群臣了,到了南京,又指揮得動嗎?恐怕自己會形同傀儡,他累了,煩了,不想再過這樣的日子了。于是三尺白绫了卻生命,也算是實踐了朱棣提出的“天子守國門”之訓導。
當然,崇祯還想用死證明四個字:我盡力了。
其實,當我們翻開典籍,發現崇祯還有很多優點:包括勤政,《明史》說他“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包括勇于自我批評,他短短的一生下了六次“罪己诏”;還包括勤儉節約……
五、數代皇帝積累的沉疴,到崇祯時集中爆發
崇祯遇到的很多問題,其實都是曆史遺留問題,并非崇祯造成的新問題。
比如自私自利的文官集團,早在明英宗時期就形成了。長期以來,明朝皇帝都沒有通過改革,以制度創新的方式來解決它,而是以太監這一群體來制衡它,暫時性壓服,将沖突往後推……最後到崇祯這兒,已是病入膏肓,無法解決了。
再比如軍事上的問題。明初,軍隊猛如虎;明末,士兵畏敵如虎。為何?朱元璋建立的衛所制度本來很好,軍隊有田,自給自足,“不費百姓一粒糧”。可是後來衛所制度逐漸崩壞,軍官侵占軍戶田地,軍戶大量逃亡;不逃亡的軍戶看到軍官們如此貪婪,他們會在戰場上舍生忘死,為國拼命嗎?這一點,明朝皇帝看到了,卻沒有及時地進行改革與整頓,以緻贻誤時機,最後不得不實行募兵制,要花費巨額銀兩養兵,貧窮的崇祯供養得起嗎?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前人栽刺,後人遭殃。作為末代皇帝,崇祯每天行走在前幾代皇帝栽種的“刺”上,日子能好過嗎?是以,明之亡,不該怪崇祯,應該怪崇信道教、寵信奸臣的嘉靖皇帝;怪28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怪木匠活做得很出色的天啟皇帝……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