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明宪宗
你会发现我勒个去,面对的情况一样的啊
年少登基,北边蛮夷入侵,国内流民,国家没钱,

比崇祯还多一个蒙古也来捣蛋大家经常开玩笑说,一个亿万富翁,不怕孩子是败家子,以为你怎么败也败不完(说我黑乾隆的滚去面壁)怕的就是雄心壮志要创业的(杨广:喵喵喵?)
但是实际上,到了国家危亡的时候,那真是,雄心壮志的是找死,败家子是等死
找死还有可能活,等死是肯定是
宪宗是赢了,崇祯就输了
(当然这和崇祯年间屁大的官都能有钱修广东四大园之一的财力,那是一点关系都没有)崇祯:“朕御极之初,摄还内镇,举天下大事悉以委大小臣工,“
我们看孙承宗传,里边有一句,是说天启的,说天启喜欢派厂卫去边关查看军情,然后和大臣的奏报对比,“名曰校事”(jiao的音,校对的那个校)。
换句话说,你在天启手底下,好歹天启也是有多个消息来源了
你在崇祯手底下
你拼死拼活殉国了,崇祯得到的大臣的奏报还是你孤军深入,活该····大家要知道,不是说情报工作送过来就是胜利,比如日军偷袭珍珠港
实际上你是罗斯福,你手里有几百份情报,有的是偷袭珍珠港,有的是偷袭中途岛,有的说没这事儿,有的说是真的,有的说是假的问题是你怎么选择情报!(实际上所谓的戴笠破译日军偷袭珍珠港但是罗斯福不听啥的,其实就是罗斯福面对的情报太多,你这个已经是没什么用处了)
但是崇祯成功的从面对几份不同的情报,变成了面对唯一的情报··········崇祯登基,朝廷里众正盈朝,全是儒家大师衮衮诸公,都是正人君子···
一、惩奸除恶,清除“阉患”,崇祯做得不差
崇祯称帝前后,明朝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木匠皇帝朱由校留下来的“阉患”,所谓“阉患”,就是以魏忠贤为首的太监集团把持朝政,陷害忠良,横行不法,作威作福。
1627年,崇祯刚刚上台,便着手惩治魏忠贤集团。崇祯很有手段,他先叫人上书告发魏忠贤十条罪状,,然后认认真真,逐条查证这些罪状,查实后将魏忠贤“贬配”安徽凤阳。在魏忠贤前往凤阳途中,崇祯又因魏忠贤去凤阳的“排场”过大,命锦衣卫将其抓回北京再审,魏忠贤知此次再审必然受尽酷刑,于是悬梁自尽。
魏忠贤的死,大快人心,史书记载:使得朝野上下精神为之一振。要知道,把魏忠贤拉下马是很不容易的,魏忠贤的支持者众多,除他的亲信阉官30余人外,还有文臣“五虎”,武臣“五彪”,另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之类,真可谓羽翼丰满,层层护卫。可是崇祯只用了几十天就解决了,当时崇祯只有十六七岁,这一壮举堪比康熙皇帝制服鳌拜。
在清除“阉患”这件事上,崇祯尽力了,也做得不差。
二、启用大将,解决外患内忧,崇祯对过也错过
崇祯上台后,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边患”,也就是辽东后金势力对明朝的威胁。
后金崛起于万历皇帝时期,万历平时关注不够,任其发展,以致酿成后患。崇祯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对付后金,比如崇祯在辽东花巨资修建“关宁锦防线”,并且重新启用了有胆识的大将袁崇焕抵御后金。袁崇焕很有军事才能,可是在天启皇帝时期不得魏忠贤喜欢而辞官回乡,现在崇祯重新启用他,可谓人尽其才。袁崇焕也不负众望,成为了大明辽东防线的守护神。
可惜,崇祯耳朵软。后金一看袁崇焕厉害,于是使用反间计,散布袁崇焕拥兵自立之谣言,崇祯召回袁崇焕,没心没肝地将袁崇焕杀了。可见,崇祯是有识人之明的,可是却没有足够的分辨能力,最后被人利用。
崇祯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是李自成义军。他又用对了一个人——孙传庭,孙传庭也因讨厌魏忠贤,弃官还乡10年了,崇祯还是要他出来任职。孙传庭有勇有谋,狙击义军屡屡得胜,并擒获了“闯王”高迎祥。可惜,1643年,崇祯瞎指挥,逼固守潼关的孙传庭主动出击李自成,结果中伏,大败,不久阵亡。
三、解决财政难题,崇祯伤透脑筋,一败涂地
崇祯面临的第四个问题是财政危机,在这方面,崇祯伤透了脑筋。
那时候江南富裕,工商业十分发达,明朝本来是可以在江南收商业税, 以解决日益困窘的财政危机的。可是,江南地主与商人们有东林党撑腰,东林党一听崇祯要收商业税,就大谈为君之道,不能与民争利,不让收。崇祯一国之主,纠缠不过东林党,只好放弃。
崇祯又想到向众多的官员收费,他先向官员们灌输文官不爱钱的观念,然后要官员们定期上交固定数额的银两,结果没有得到官员们的响应,不了了之。后来,崇祯要求官员们捐款,解决军费问题。最著名的那次捐款我们都知道,在闯王攻占京城前夕,崇祯苦苦哀求下,收到捐银20多万两,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滑稽的是,闯王入京,还是这些大臣,禁不住严刑逼迫,共捐出七千万两白银。
可见在财政问题上,崇祯百般努力,但阻力太大,没有成功。最后逼得崇祯向农民加税,引发陕北起义。
四、不逃跑,不偏安,与国同死,后人评说
1644年,李自成一步步逼近北京。左中允李明睿,还有崇祯的皇后,都劝崇祯南迁,崇祯与大臣们商议,遭强烈反对,于是崇祯取消南迁决议,准备与都城共存亡。
崇祯不南迁,大臣们反对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北京有他们老朱家的根——皇陵,弃皇陵而走,是为不孝,崇祯不愿承担这个罪名。还有,崇祯在北京已经指挥不动群臣了,到了南京,又指挥得动吗?恐怕自己会形同傀儡,他累了,烦了,不想再过这样的日子了。于是三尺白绫了却生命,也算是实践了朱棣提出的“天子守国门”之训导。
当然,崇祯还想用死证明四个字:我尽力了。
其实,当我们翻开典籍,发现崇祯还有很多优点:包括勤政,《明史》说他“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包括勇于自我批评,他短短的一生下了六次“罪己诏”;还包括勤俭节约……
五、数代皇帝积累的沉疴,到崇祯时集中爆发
崇祯遇到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历史遗留问题,并非崇祯造成的新问题。
比如自私自利的文官集团,早在明英宗时期就形成了。长期以来,明朝皇帝都没有通过改革,以制度创新的方式来解决它,而是以太监这一群体来制衡它,暂时性压服,将矛盾往后推……最后到崇祯这儿,已是病入膏肓,无法解决了。
再比如军事上的问题。明初,军队猛如虎;明末,士兵畏敌如虎。为何?朱元璋建立的卫所制度本来很好,军队有田,自给自足,“不费百姓一粒粮”。可是后来卫所制度逐渐崩坏,军官侵占军户田地,军户大量逃亡;不逃亡的军户看到军官们如此贪婪,他们会在战场上舍生忘死,为国拼命吗?这一点,明朝皇帝看到了,却没有及时地进行改革与整顿,以致贻误时机,最后不得不实行募兵制,要花费巨额银两养兵,贫穷的崇祯供养得起吗?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栽刺,后人遭殃。作为末代皇帝,崇祯每天行走在前几代皇帝栽种的“刺”上,日子能好过吗?所以,明之亡,不该怪崇祯,应该怪崇信道教、宠信奸臣的嘉靖皇帝;怪28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怪木匠活做得很出色的天启皇帝……
觉得文章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免费的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