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一荻:陪伴所愛40年不要名分,下葬時少帥說:我要把她拉回來

趙一荻這個名字,因為少帥張學良而被世人所熟知。

人們對她的評價有褒有貶:褒的是她為了愛的人,放棄安逸富足,去陪對方忍受條件艱苦的軟禁生活;

貶的是她插足别人的婚姻,害得孤身在外多年的于鳳至晚年還被離婚。

其實站在女人的角度看,無論是于鳳至還是趙一荻,都是為了自己所愛的男人不顧一切,對錯難講。

一個有魅力的男人,盡管他風流倜傥、三心二意,但總是有好女人為他死心塌地。

這讓我想起了胡适,江冬秀、韋蓮司和曹誠英,哪一個不是至死都在愛着他,為他着想?

是以世間女子啊,總是多情、重情,又為情所傷。

趙一荻:陪伴所愛40年不要名分,下葬時少帥說:我要把她拉回來

趙一荻晚年曾在《新生命》一書中寫道:

“為什麼才肯舍己?隻有為了愛,才肯舍己。世人為了愛自己的國家和為他們所愛的人才肯舍去他們的性命。”

其實這何嘗不是她自己的寫照?

北戴河被“英雄救美”,從此心許少帥

少女時期的趙一荻,皮膚白皙、五官秀氣、身材苗條,氣質就像一朵雅潔的蘭花。她不像姐姐們那樣,喜歡去熱鬧的舞會,她隻喜歡在家靜靜地看書。

趙一荻自然不想去,但是姐姐姐夫态度強硬,說有一個人想見她。

趙一荻眼看沒法推脫,隻有硬着頭皮去了。在她的不斷追問下,大姐才告訴她,這個要見她的人,正是大軍閥張作霖的長公子,張學良。

趙一荻:陪伴所愛40年不要名分,下葬時少帥說:我要把她拉回來

趙一荻一驚,張作霖這個從東北殺進北京的軍閥是父親一直看不順眼的人,想必他的兒子也好不到哪兒去吧。

正在這時,她看見大姐夫馮武樾随着一群身着灰色軍裝的軍人走入舞廳,其中一個顯得威風挺拔,想必就是張學良了吧。

趙一荻頓時不顧一切地沖出了飯店,她不想見這個父親讨厭的人。于是,張學良就錯失了這一次見到趙一荻的機會。

他為什麼想見她呢?還要從馮武樾創辦的《北洋畫報》說起。

其中有一期的封面,正是趙一荻的玉照。她清新脫俗的氣質,立刻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其中就包括張學良。

趙一荻:陪伴所愛40年不要名分,下葬時少帥說:我要把她拉回來

時間來到1927年夏,張學良下榻了北戴河的章家樓,做一個短期的休假,他在那裡遊泳、聽戲、看書,過着“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日子。

有一天,當他在海邊遊玩時,突然看到有一名少女溺水了,眼看就要被海水卷走,在她同伴的驚呼聲中,張學良沒多猶豫,縱身跳入海中,将少女救上了岸。

他并不知道她就是自己一直想見的趙家四小姐。直到數日後,趙一荻親自登門道謝。

就是在那段日子,這對年輕人經常來往,他們一起打網球、下棋、遊泳……

趙一荻發現,張學良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種纨绔子弟,反而幽默風趣、平易近人,何況他還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呢。

于是短暫的相處,趙一荻對張少帥動心了。

趙一荻:陪伴所愛40年不要名分,下葬時少帥說:我要把她拉回來

趙四在北戴河的泳裝照片

當年秋天,趙一荻進了北京燕京大學讀英文系。

直到1928年近夏天時,張學良才從前線回來,與趙一荻相聚。

然而沒過幾日,就傳來了老帥張作霖在皇姑屯被炸的消息,舉國嘩然。

數日後的一個雨夜,張學良安排了一輛軍車,秘密傳回沈陽。他與趙四在火車站見了一面,并表示歡迎她去東北大學念書。

之後,趙一荻一直陷在對張學良的思念中。

冬天,她回到了天津,年底聽到了東北易幟的消息,她感到精神格外振奮。

随後,大姐和姐夫帶來消息,張學良已經派副官長譚海來天津接她去東北了。

他沒有忘記他們的約定!

趙一荻:陪伴所愛40年不要名分,下葬時少帥說:我要把她拉回來

為愛走天涯,冒着生命危險替張家生下兒子

為了愛情,趙一荻随譚海乘火車,向那大雪紛飛的東北駛去。

然而,就在她抵達沈陽的當天,父親趙慶華就知道了女兒出走的消息。

出走就算了,居然投奔的還是自己最反感的張家,更何況那個張學良已經是有妻室的男人了。

趙慶華心疼女兒,不想讓她到别人家做小,受人欺負。為此,他還特地為女兒訂了親事,沒想到……

之後幾天,趙四小姐出走的消息就不胫而走,在天津炸開了鍋。

因為涉及的對象是東北軍總司令張學良,一些小報、媒體就借機炒作,甚至添油加醋,将趙四的出走渲染成了一樁桃色新聞。

趙慶華氣不過,于1929年1月18日,在天津某報上連續五天公開發啟事,宣布與四女趙绮霞脫離父女關系。

趙一荻:陪伴所愛40年不要名分,下葬時少帥說:我要把她拉回來

趙一荻(右二)與哥哥趙燕生(左一)在北平郊遊

緊接着,趙慶華就辭去官職,離開了天津,在北平香山腳下的一處民房裡,獨自過隐居生活去了。直至1952年郁郁故去。

張學良最先是将趙一荻安置在了遠離市區的北陵别墅金屋藏嬌。

但由于她的出走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自然也傳到了張府。

于鳳至對此特别氣憤,之前谷瑞玉的事情好不容易才壓下去,現在又來了個趙一荻!

她堅決不讓其進帥府,張學良為此跟于鳳至大鬧了好幾次,甚至一怒之下還拔出腰間的手槍威脅過于鳳至妥協,于也未讓步。這讓張學良頭疼不已。

趙一荻為了能繼續追随所愛,竟提出不要任何名分,以永久秘書的身份陪在張學良的身旁。她的真情打動了張學良,也觸動了本就大度善良的于鳳至。

趙一荻:陪伴所愛40年不要名分,下葬時少帥說:我要把她拉回來

北陵别墅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于鳳至對這個小姑娘的看法有所改觀,于是提議在帥府邊,給她建一座小樓(即今天在帥府東側的趙四小樓)。

1930年夏天,趙一荻突然感到後背癢,還長了一些紅斑,之後越來越厲害,還潰爛流膿,找了很多醫生都看不好。

後來在張學良的安排下,回到天津住進協和醫院,才被醫生診斷出是患了頑固的癰疽。在經過精心的治療下,疾病終于有所緩解。

但是讓大家捏一把汗的事接着發生了——趙一荻懷孕了,而且已經有好幾個月了!

當時醫生的建議是将孩子拿掉,否則可能母子性命都難保。

張學良也勸趙一荻拿掉,但是趙拒絕了,她不忍心打掉無辜的小生命,她想賭一把。

趙一荻:陪伴所愛40年不要名分,下葬時少帥說:我要把她拉回來

也許是母愛感動了上天,她的病居然很快好轉了,到11月28日,她平安産下了一名男嬰,這可把張學良高興壞了。

他們給男嬰取名闾琳。

張學良肯定做夢都沒想到,這個兒子竟成了他唯一順利存活下來的兒子,他與于鳳至的三個兒子,全部中途夭折了!

于鳳至知道趙一荻産子後,第一次登門,與趙一荻見面。

于鳳至給她帶來了下奶的雞蛋、小米、紅棗、紅糖等,還有很多精美的嬰兒服裝和尿布等。這讓趙一荻格外感動。

兩個深愛同一男人的女子,從此消除了所有芥蒂,共同輔佐着張學良,成了他的左膀右臂。她們之間也随着了解的深入而情同姐妹。

趙一荻:陪伴所愛40年不要名分,下葬時少帥說:我要把她拉回來

張學良左右兩邊分别是于鳳至與趙四

陪所愛幽禁半世,信仰一緻——從王陽明到基督教

1933年,張學良下野,随後宣布赴歐考察,将于鳳至、趙一荻及孩子們一起帶走了。

直到1934年,蔣介石召張學良回國任鄂豫皖“剿總”副司令,于鳳至留在英國照顧三個留學的孩子,讓趙一荻陪張學良回國。

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着,直到“西安事變”的發生。張學良堅持送蔣介石回南京後,就再也沒有回來!他被軟禁了。

趙一荻非常着急,她一面寫信給在英國的“大姐”于鳳至,一面将愛子托付給奶媽照顧,自己就打點行裝,奔赴奉化溪口的雪窦寺,去陪伴張學良了。

于鳳至回國後,奔走各方,在求助宋美齡、孔祥熙無效後,也表達了要陪伴張學良的決心。在獲得許可後,她也跑到雪窦寺去了。

趙一荻:陪伴所愛40年不要名分,下葬時少帥說:我要把她拉回來

1937年,于鳳至陪張學良在雪窦山

于鳳至最初同趙四商量,每人每月一替一換去陪張學良,後來因為闾琳年幼離不開母親,于就獨自承擔了陪伴張學良的責任,讓趙一荻回上海。

“七七事變”爆發後,趙一荻帶着闾琳去了香港,在那裡生活了近三年。

三年裡,她無時無刻不在惦記着張學良。然而由于張被多地轉移,他們根本沒法通信,聯絡中斷了。

直到1940年3月,兩個不速之客的來訪,打破了趙一荻平靜的生活。

他們是戴笠派來的軍統特務,兩人還帶來了張學良的信。

看到那久違的、熟悉的毛筆字,趙一荻眼含熱淚,她從信中獲悉,于鳳至患了乳癌,必須到美國治療。張學良很思念趙四,希望她去陪他。

看完信後,趙一荻幾乎立即就下定了決心——要去陪伴張學良,不管再苦再累,也無怨無悔!

趙一荻:陪伴所愛40年不要名分,下葬時少帥說:我要把她拉回來

趙一荻(左一)決定由香港到貴州去陪伴張學良後,與在香港的親友告别

她先将年僅10歲的幼子托付給了張學良在美國的摯友伊雅格夫婦撫養,然後就毅然決然地去了張學良當時所在的貴州。

這一去,就是五十年!

張學良被安置在陽明洞住下,蔣介石喜歡王陽明,就讓張學良在洞中熟讀王陽明存世的散詩與哲文,好好修身養性,檢討自我。同時,讓他每月寫一份心得材料。

趙一荻則陪在張學良身邊,繼續充當秘書的角色,幫他抄寫、整理心得筆記。此外,二人還一起研究了《明史》。

誰能想象到,曾經馳騁戰場的少帥如今竟然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學習陽明心學?這反轉得也太厲害了,隻怪命運無常呀!

趙一荻:陪伴所愛40年不要名分,下葬時少帥說:我要把她拉回來

張學良、趙一荻(右一、二)在貴州,與監視他們的特務合影

抗戰勝利後,張學良依然沒有得到自由。

他和趙四一起,被秘密運往台灣,被安頓在新竹縣的井上溫泉,之後又被轉移到清泉和高雄。

國民黨前駐美“大使”董顯光的出現,改變了張學良和趙一荻的人生軌迹。當然,這跟宋美齡的引薦有很大關系。

宋美齡曾跟張、趙二人許諾,要請人幫他們溫習英語和講授《聖經》。

宋最後将目光鎖定了董顯光,因其與張、趙是舊識。

1954年,董顯光和夫人雙雙在高雄西子灣住了下來。

因宋美齡之前的交代,在董顯光教趙一荻英文時,董夫人就在旁以聊天的方式,勸趙一荻加入基督教。

趙漸漸被董氏夫婦的真誠打動,開始和他們一起做禱告,唱贊美詩。

後來,張學良也受大家感染,開始信奉基督教。

趙一荻:陪伴所愛40年不要名分,下葬時少帥說:我要把她拉回來

張學良、趙一荻與董顯光

轉眼大半年過去了,董顯光和張學良合作翻譯了一本基督教講義《相逢在骷髅地》,該書1970年在香港出版。

也就在這個時候,新的任命下來,董氏夫婦要回美國任職了。

張、趙二人對這兩位朋友依依不舍,他們開口向對方提出了一個請求——去美國幫他們找找已失聯十五年的兒子,張闾琳。他們将伊雅格的位址提供給了董氏夫婦。

董氏夫婦經多方努力,終于找到了已經成人的張闾琳。他被伊雅格照顧得很好,在美國太空署工作。

趙一荻:陪伴所愛40年不要名分,下葬時少帥說:我要把她拉回來

張學良夫婦與張闾琳(右一)一家

梨花海棠相伴老,40年的付出終于得到了名分!

時間很快到了1960年代,掐指一算,趙一荻已經整整陪在張學良身邊三十多年了。

她為張學良失去了自由,失去了陪伴孩子的時光,而且沒有任何名分。

如果放在過去順風順水的時候,張學良可能不會在意趙一荻的付出。

但現在他什麼都不是了,還淪為階下囚,這個女人還是一如既往地跟在他身邊,照顧他、關心他。他怎能不受感動?

他對趙一荻的深情,從1955年,趙在清泉突然發燒,病情嚴重,被送到台北醫治(順便鑲牙)的期間,張給她的書信中就能看出來。

那段時間簡直忙壞了信使!

我在這裡摘錄幾段:

趙一荻:陪伴所愛40年不要名分,下葬時少帥說:我要把她拉回來

“我想你在台北,常有朋友來,又有事情做,吃的合胃口,你喜歡吃點心,也許又吃着你所喜歡的點心,是以你胖了,你别‘樂不思蜀’喲。這是笑話,我知道你是急于要回來的,别急!還是把牙弄好為要。”

“今天是中秋節,昨天晚上,這山上的月亮好極了,我同我的小貓在球場上走了有半個多鐘頭的路,才回屋睡覺,假如你在家,該是多麼好玩哪。”

“我看了好些小說,有幾篇相當的有趣味,假如坐在月光下,給你講故事聽,你說,好不好?”

當時張學良已經50多歲了,還有這樣的情趣,他讨女人喜歡,不是沒有原因的。

是啊,張學良自知欠趙四一個名分,隻是時機不成熟。如今巧了,他們随宋美齡信奉了基督教,希望能接受洗禮。

但教義規定,一個丈夫隻能有一個妻子。

趙一荻:陪伴所愛40年不要名分,下葬時少帥說:我要把她拉回來

是以,是選擇于鳳至還是趙一荻這個棘手的問題,又被推在了張學良眼前。他不能再逃避了。

縱使對于鳳至有太多虧欠,但張學良最終還是選擇了陪在自己身邊多年的趙一荻。

在于鳳至同意離婚後,1964年7月4日,張學良與趙一荻舉行了遲來的婚禮。

婚禮上,兩鬓已斑白的張學良,拉着趙一荻的手,對旁人親昵地說:“這是我的姑娘!”

1990年6月1日,張學良的90歲壽宴在台灣舉行。

趙四秉燭夜書,給張學良準備了一份特别的生日禮物——一篇文章,題目為《張學良是怎樣的一個人》,她打算将此文交給報館發表:

趙一荻:陪伴所愛40年不要名分,下葬時少帥說:我要把她拉回來

“張學良是一個非常愛他的國家和他的同胞的人。他誠實而認真,從不欺騙人,而且對他自己所做的事負責,絕不推诿。他原來是希望學醫去救人,但是事與願違,他19歲就入了講武堂。……今天是他的生日。真是感謝上帝在過去的歲月中這樣眷顧着他,賜給他健康的身體,又賜給他屬靈的智慧……”

老年張學良讀着妻子發自肺腑的文字,眼睛濕潤了。

1993年,已獲全面自由的張學良帶着老妻趙一荻到遠離世事紛擾的夏威夷定居了。

一對年邁的身影,經常出現在海灘上,沒有人知道,他們是曾經叱咤風雲,改變了整個近代中國史的人。

趙一荻:陪伴所愛40年不要名分,下葬時少帥說:我要把她拉回來

1993年,張學良夫婦在夏威夷海灘

2000年6月22日,為愛付出一生的女人趙一荻,永遠閉上了雙眼。

張學良一動不動地坐在她身邊,緊握着她漸漸冰涼的手不放,一個小時過去了,若不是那滾燙真實的淚水在他布滿褶皺的臉上像斷線珠子般撲簌簌地流淌,人們會以為時間靜止了……

下葬的那天,據同在場的人回憶,目睹趙一荻的靈棺被移入墓穴,坐在輪椅上一直很沉默的張學良,口中突然喃喃道:“她走了,我要把她拉回來!她最關心我!她最關心我……”

一年多後,百歲老人張學良也靜靜閉上了雙眼,結束了他那毀譽參半的一生。

這對伉俪的傳奇故事如宿命般,開始在海邊,亦在海邊結束。

趙一荻:陪伴所愛40年不要名分,下葬時少帥說:我要把她拉回來

您的點贊、關注、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雪梨期待與您一起交流探讨,非常感謝!

備注:圖檔來自網絡,侵權必删。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