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萊蕪戰役:李仙洲本有三條進攻路線,粟裕為何料定他必走死路

萊蕪戰役是華東戰場單次殲敵最多的戰役,我軍斃傷俘敵5萬餘人。

國軍方面創造如此慘敗記錄的将領是李仙洲,此人并非庸将,根據戰後各種資料推斷,李仙洲原本有三條進攻路線,為何他非要選擇踏入最險的一條,白白給華野送人頭?

作為戰役最關鍵的一環,粟裕又是如何從三條路線中,判定李仙洲會走最險、最要命的一條呢?以下試為諸君一一論說。

一、李仙洲本非戰役主角

論及萊蕪戰役和悲催的李仙洲,其實最初并非整場戰役的主角。

1947年初,國民黨軍籌劃了一場志在15天消滅華東野戰軍的魯南會戰。

這場會戰,起初并沒有萊蕪什麼事,國軍主力也不是李仙洲。華東野戰軍的作戰目标也不是李仙洲,甚至,李仙洲都不是真正有權力的一線帶兵将領。最後結果打成這個樣子,讓一個純粹的配角走上前台,成為敵我關注的焦點,可見戰争之詭谲。

魯南會戰,國軍的計劃要點如下。

1.首要目标,占領中共山東解放區的首府:臨沂。

2.次要目标,消滅陳粟大軍主力。(這個屬于打得了就打,打不了就當吹牛的目标)

3.兵力配置設定,分南線(魯南)、西線(魯西南)、北線(濟南)三路,以南線為主,北線為次,西線為再次。

4.總兵力共15個整編師(軍),合計31萬人。

萊蕪戰役:李仙洲本有三條進攻路線,粟裕為何料定他必走死路

蔣介石對魯南會戰極為重視,派參謀總長陳誠親自坐鎮徐州,總督三路大軍分進合擊,務求短時間内拿下臨沂、消滅陳粟。

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中的兩個都參與了此戰,分别是胡琏的整編11師、張靈甫的整編74師。南線兵團中的另一支勁旅、黃百韬的整編25師,雖非五大主力之列,但戰鬥力也相當強悍,抗戰結束以來一直與粟裕對攻,沒怎麼吃過虧。

蔣介石與陳誠的預案中,就是要以這三支主力作為重器,擊潰陳粟。

那麼李仙洲處在什麼位面呢?

李仙洲時任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副司令,是二綏區司令長官王耀武的副手,也是魯南會戰國軍北線部隊的司令官。

李仙洲是山東長清人(長清現已劃為山東濟南的市轄區),黃埔一期生。抗戰結束後手下沒了部隊,象征性地高升為副司令。而王耀武卻是黃埔三期,是李仙洲的師弟,資曆淺。當這樣一個官兒,李仙洲無疑十分憋屈。

還有更憋屈的。二綏區的三個軍,73軍是王耀武的老底子,12軍是東北老部隊,46軍是桂系,都和李仙洲沒有任何交集,李仙洲既指揮不動他們,王耀武也不想分權給他,他基本上就是個空領官饷不幹事的閑散官。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在萊蕪戰役中突然成了焦點。具體過程,說來真有些戲谑。

二、陳誠把李仙洲推進暴風眼

李仙洲進兵萊蕪,邏輯起點來自于陳誠與王耀武的一場争論。

實事求是地講,國民黨國防部拿出的魯南會戰計劃,本來沒有什麼漏洞。

計劃的核心是南線決戰,而不是什麼分進合擊,因為西線和北線的力量太弱了。因為西線王敬久兵團始終沒有打過什麼大戰,實力也不強,這裡就不再多說了,隻說南線和北線。

南線的兵力配備很有講究,是所謂的“爛葡萄夾硬核桃”。

即兵力主力分左、中、右三路,各路的核心主力分别是整11師、74師和25師。主力之外,配備幾個次等師。各路齊頭并進,前後呼應,緩慢行進,隻要一路與共軍交戰,另外兩路立即撲上來合擊。

整11師等三個主力師,就是爛葡萄裡的硬核桃,負責以強大火力吸住共軍。

照這麼打,本來沒有錯。壞事就壞在陳誠脾胃太大。

萊蕪戰役:李仙洲本有三條進攻路線,粟裕為何料定他必走死路

陳誠一邊指揮南線主力兵團向北進攻,一邊指令二綏區王耀武派兵南下,南北合力把華野壓縮在魯中一帶,聚而殲之。

王耀武的兵力不多,自粟裕率華中部隊進入山東與陳毅合并後,雙方打了幾場,王耀武感到華野兵力強大,不敢與之硬碰硬,隻滿足于守住濟南、青島、淄川等城市,輕易不會出動主力招惹陳粟。

王耀武問陳誠是什麼考慮,難道不怕粟裕反過頭來咬二綏區的部隊一口嗎?要知道,剛剛慘敗的宿北戰役中,戴之奇的整69師就是在四面圍追粟裕的過程中,被粟裕活生生從重兵集團中挖出來吃掉的。

陳誠輕蔑地說,國軍在魯南取得大捷,成功攻克臨沂,殲滅陳粟15個旅,目前陳粟已經派兵向西進攻,準備渡運河向劉鄧靠攏。此時再不南北夾擊,更待何時。

王耀武半信半疑。

陳誠所說的情況都是真的嗎?半真半假。

國民黨軍集結重兵進攻臨沂,陳粟首長本有心在魯南打幾場大的殲滅戰,消滅整11師或者其他主力師,進而瓦解敵人的攻勢。但從實際情況看,敵人決心很大,目标很堅定,就是為了攻下臨沂,粟裕進行了幾次迷惑佯動,都沒能扯開敵人兵力。在此情況下,華野主力主動放棄了臨沂,主力撤向魯中。

陳誠拿下臨沂空城,并沒有打多大的遭遇戰,至于所謂的殲滅陳粟15個旅,純屬信口胡吹。

陳誠不僅對王耀武這麼說,對蔣介石也這麼說,以至于蔣介石深為所謂的“魯南大捷”所振奮,要求山東國軍迅速合圍,聚殲陳粟于沂蒙山區。

但王耀武行兵謹慎,根本不相信華野會打這麼簡單的仗,而且幾天之内被殲滅15個旅過于離譜。南線國軍實力雖強,也沒強到這個份上。他小心地向陳誠提出意見,說陳粟未必遭到重大損失,極有可能是在擺迷魂陣。北線國軍兵力不強,不宜冒險南下,以防遭到共軍伏擊。

萊蕪戰役:李仙洲本有三條進攻路線,粟裕為何料定他必走死路

陳誠接到電報很生氣,認為王耀武這是儲存實力,當即聲色俱厲地緻電王耀武:

“我軍在蘇北和魯南與敵作戰,殲敵甚衆,敵軍心渙散,糧彈缺乏,已無力與我主力部隊作戰,陳毅已率其主力放棄臨沂,向北逃竄,有過黃河避戰的企圖。務須增強黃河防務,勿使其竄過黃河以北,俾便在黃河以南的地區殲滅之。着該司令官派一個軍進駐萊蕪,一個軍進駐新泰誘敵來攻,勿使其繼續北竄。待我守軍将敵吸引住以後,再以部隊迅速增援,内外夾擊而殲滅之。”

王耀武很不放心。

他派人去請教國民黨山東省黨部主任龐鏡塘,龐鏡塘看到國防部制定的會戰計劃很不以為然。

龐鏡塘是山東菏澤人,對山東的軍事地理、戰争曆史很有研究,是以王耀武才向他請教。

龐認為,自古以來,争奪山東者在于控制自濟南至青州的核心區域,自濟、青一線向南進攻,有三條經典路線。

第一,由臨朐向南出穆棱關,遙控沂蒙山區。當年宋武帝劉裕北伐南燕,就是經過這一條路線。蓋因沂蒙山區地勢複雜,而臨朐一帶居高臨下,又控制着沂蒙山北面的咽喉。這是一條費力較少而遏制效果最佳的路線。沿此路進兵的要旨在于,控口而不深入,隻要封住臨朐一線,就能形成關門揖盜之勢。

第二,由泰山、徂徕山一線向進,進攻濟甯、兖州一線。此一路已到魯西,西面是廣闊的平原,便于機動性強的部隊深入。曆史上北魏襲取南朝之山東、金國南下攻宋,都是過濟南向南,先解決魯西一帶,可将魯中死死封住。如今國軍裝備居于優勢,擁有強大的機械化兵團,走這一條路亦是堂堂正正、沒有明顯破綻。

第三,由濟南南下萊蕪,奔新泰,這是一條捷徑,可以快速奔襲魯南,實作南北合圍計劃。但缺點在于,萊蕪、新泰一線是丘陵地區,地勢崎岖,猶如山谷,非常利于敵人設伏,重兵不宜從此處過。

王耀武豈不知這三條路線之優劣?他之是以向龐鏡塘請教,是想借重他與CC系的關系,從政治層面向陳誠施加壓力,迫使其改變急躁進兵、尤其是取道萊蕪進兵的計劃。

孰料陳誠根本不吃這一套。

蔣家天下陳家黨,CC系二陳雖然地位很高,但蔣介石曆來奉行分而治之的政策,縱容手下各個派系的大佬們互相争鬥、制衡。陳誠是土木系大佬,也是國民黨内鼎足一方的實力派,王耀武不這麼辦還罷,一請龐鏡塘,更加激怒了陳誠。

陳誠一通電報打到蔣介石那裡,蔣介石軍事上最寵信陳誠,而且有魯南大捷的加成,蔣介石頭腦一熱,寫了封親筆信,要求王耀武必須無條件執行陳誠的指令,限期兵出萊蕪,南北合擊。

這可要了王耀武的命了。

王耀武手下的三個軍,除了73軍可靠,其餘兩個軍戰鬥力都不行。這麼個打法,一去肯定送死。王耀武耍了個心眼,以需要坐鎮濟南為由,派副司令李仙洲為一線指揮官,統領三個軍進兵萊蕪。

李仙洲這個悠遊世事的散客,還沒明白怎麼回事呢,驟然間卷入風暴中心,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三、陳毅、粟裕把矛頭從南線轉向北線

說完了敵方的情況,再看看我軍的情況。

粟裕的矛頭本來在南線,又是怎麼轉移到北線的呢?

臨沂作為華東解放區的首府,不僅政治上象征意義重大,還是山東解放區的總樞紐,華東野戰軍的根據地。不到萬不得已,不能輕言放棄。

粟裕本來的計劃是,以一部兵力主動出擊南線,襲擊右路側翼的郝鵬舉所部,吸引右路主力黃百韬整25師回援,然後在運動中尋機吃掉黃百韬。

萊蕪戰役:李仙洲本有三條進攻路線,粟裕為何料定他必走死路

粟裕的行動非常快,派2縱急速出擊,隻花了一個晝夜,便全殲郝鵬舉所部二萬人馬。

不料陳誠不為所動,不派一兵一卒救援。

有兩條原因:

其一,陳誠決心很大,鉚足了勁要攻克臨沂,不被側翼局部戰鬥所迷惑。

其二,郝鵬舉叛服無常,抗戰時就投降過日本鬼子當了僞軍,抗戰結束後又反正投降了國軍。1946年初又向中共投降,魯南會戰之初,他感到華野抵擋不住國軍,殺了中共的聯絡幹部叛逃,再度投奔國民黨。

蔣介石、陳誠都很痛恨這個叛服無常的小人,雖然接受了郝鵬舉的投降,但一不發饷二不給糧三不補彈藥,讓他駐紮在魯南充當進攻華野的先鋒。說白了,就是讓他去和共軍對耗,直到打光為止。是以華野襲擊這支部隊,陳誠一點也不在乎。

這一套誘敵計劃,雖然吃掉一股敵軍,但沒有達成既定目标。粟裕便展開了第二套計劃,将主力撤至臨沂以北,待敵人全線北進,再擇機消滅敵人之一部。

陳誠這次果然沒有忍耐住,大軍發動,向北進攻,與留在臨沂的我軍牽制部隊交戰,而後進占空城臨沂。這些動作都在陳誠要求王耀武派兵南進之前,粟裕還不知道敵人要從北線壓過來。

沒成想,國軍攻克臨沂後,仍然極為謹慎,采取密集靠攏的陣形向北推進。華野已無南線殲敵的機會。

在與中央的電報溝通中,陳毅、粟裕都感到如此持重不戰似有不妥,如果一直和南線敵人僵持,在魯中來往騰挪,萬一北線的敵人有動作,破壞掉我在沂蒙山區的老根據地,我軍陷入無後方作戰,那麼山東解放區大局就危險了。

為此,陳毅、粟裕認為,有必要轉兵北上,徹底甩脫南線的敵人,先集中精力打掉北線的73軍或另外兩個軍任何一個,保證北線安全,再回過頭來解決南線敵人。

中央高度贊同陳粟的看法,并支援他們迅速行動。

粟裕于是迅速着手制定了北線進攻的方案。

那麼問題就接踵而至,到北線去決戰,戰場選擇在哪裡?王耀武手下的部隊,究竟會從哪裡進兵?

粟裕并不知道龐鏡塘所說的三條路線,隻能從戰場實際判斷。

那麼粟裕是怎樣得出結論的呢?

四、粟裕料敵必中

戰場料敵,需要參考的條件很多,大緻的有如下幾方面:

1.天氣、地形、交通情況、保障路線等等,這些都是客觀情況。

2.敵方兵力部署情況,各部之間方位,敵我兵力方位。

3.敵方統帥的指揮特點,前線将領的作戰風格。

4.政治因素,外援情況。

5.敵我雙方的技術水準差距。

這些因素,很難說哪一方面居于絕對首要的位置,經常互相影響、互相結合。

例如1946年的中原軍區和華中軍區同時突圍,總體形勢差不多,都是局促在有限的區域内,敵方兵力比我方多幾倍甚至幾十倍,但因為粟裕對國民黨軍統帥的心理優勢大,對方指揮不夠集中統一,華中軍區打出七戰七捷的佳績。

而中原軍區受劉峙統一指揮,又因為事關國民黨軍首戰的政治影響,蔣介石不斷親自督問,國民黨軍行動相較華中來說更為齊整,發揮出了整體合力,即使指揮官是劉峙這種無能之輩,中原我軍也隻能選擇三路突圍。

這就是大緻相同的客觀情況下,不同主觀條件造成的迥異的戰争狀态。

粟裕是用兵的行家,對客觀條件的了解和認知,絕對不會次于王耀武、龐鏡塘這些山東本地人,是以李仙洲可能進兵的三條路線,粟裕最少能大概知道。

換言之,在北線開打,戰場的大緻方位基本能确定下來了。

接下來就是如何判斷敵人進兵路線的最大機率。

這就要綜合考慮陳誠、王耀武等敵方将帥的戰争意圖。

陳誠的意圖已經暴露無遺,那就是攻敵必救,先取華東首府臨沂,這是政治目标;再拿下魯中山區,剝奪華東野戰軍的根據地,這是軍事目标。攻克臨沂後繼續向北進攻,就隻有兩個進兵方向,一是萊蕪新泰一線,二是臨朐沂源一線(北面就是龐鏡塘提到的臨朐)。

按陳誠的意圖偏好,那自然是仗打得越快越好,國民黨的報紙上宣揚的就是15天解決魯南問題。走蒙陰一線,路線相對迂回,而且在崇山峻嶺之間很難快速找到華野主力。

而萊蕪新泰一線最為近便,王耀武的三個軍從濟南南下70公裡,就可以到達萊蕪,再向前走30公裡便可到達新泰,進而與臨沂一線的國軍接上頭,會師于蒙陰縣這個華野核心根據地,以最快的速度抓住陳粟主力。

萊蕪戰役:李仙洲本有三條進攻路線,粟裕為何料定他必走死路

從這個角度判斷,粟裕大緻能猜到北線王耀武、李仙洲可能會從萊蕪進軍。

但主觀條件最令人迷惑的就是易變性。

如果國軍陣營有明白人,給陳誠說明了情況,指出萊蕪新泰一線的危險性,陳誠突然改變了意圖呢?華野奔向萊蕪,說不定會撲空。一旦撲空,危險性就更大,南失臨沂,東失沂蒙山區根據地。

粟裕又根據北線部分國軍的動态,分析判斷出敵人可能會沿萊蕪一線南下。

粟裕偵察到什麼資訊了?李仙洲在博山一線的磨蹭。

博山靠近淄川,西南方是萊蕪,北面背靠膠濟線,東接青州、臨朐。李仙洲受命率軍出發兵,一直在博山一帶徘徊,隻派出一個46師前出占據了萊蕪城。

李仙洲也不是庸人,也看出了進兵萊蕪的危險性,是以遲遲不願南下。

正是博山這個前不前後不後的尴尬位置,使粟裕猛然間體會到王耀武、李仙洲的真實意圖。

如果王、李決心由青、臨一線封控沂蒙山區北面咽喉,那麼決不會在博山逗留,兵貴神速嘛!

如果早就打定主意進占萊蕪,又怎麼會跨過萊蕪城,走到博山?

敵人肯定處在兩難的選擇中,不知道該走哪條路。

而千不該萬不該的是,李仙洲拿出一個46師前出占領萊蕪,看似隻是加強防務,卻洩露出王、李二人的真實意圖。

粟裕基于這個資訊,大膽地判斷出,敵人必将沿萊蕪新泰南下。于是向中央發電,将臨沂以北的主力,全部北上運動至萊蕪,準備在這裡解決北線之敵。

2月10日,華野各縱開始向萊蕪一線隐蔽開進,預定于2月16日進至萊蕪對敵進行包圍殲滅。

而此時,李仙洲還在慢吞吞地向萊蕪調兵,也是在2月16日進入萊蕪。

縱觀世界戰争史上,何曾有這種奇觀,敵我雙方鬼使神差地同時進入一個作戰區域?而且敵人是按我方之設計,以劣勢兵力進入我優勢兵力的包圍圈。

壯哉,粟裕大将!

五、李仙洲就擒

李仙洲被迫踏入死路,還有陳誠、王耀武上層吵架的原因。但在萊蕪地區恥辱性地被全殲,就隻能從其本人無能的指揮上找原因了。

李仙洲手下的三個軍,各有各的情況。

萊蕪戰役:李仙洲本有三條進攻路線,粟裕為何料定他必走死路

12軍是東北軍老部隊,劃入二綏區後對王耀武一直是糊弄加維持,以吃飽飯為第一要義。

最後達成約定,韓練成如果實在避不開兵戎相見,他就想辦法脫離部隊,讓46軍群龍無首陷入混亂。

73軍是王耀武的嫡系人馬,戰鬥力最強,也最聽指令。李仙洲把73軍作為主力。

三個軍各懷心思,起初李仙洲讓12軍沖在前面,先占新泰,但12軍軍長霍守義故意磨蹭,不想沖在前面當替死鬼。李仙洲關鍵時刻沒拿出生殺予奪的硬氣,和霍守義達成了妥協,把12軍撤下來守萊蕪吐絲口(今萊蕪口鎮),而讓46軍進至新泰,73軍則進至萊蕪城。

最要命的就是這麼前後對調,極大耽誤了時間。

軍入險地,要在速戰。李仙洲如果沒有這麼磨蹭、耽誤時間,搶在華野主力到達之前,穩固地越過萊蕪城,進至新泰以南、蒙陰以北,大軍出了峽谷,蒙陰山區的險就是雙方共有,華野很難再擇機包圍之。而且蒙陰與臨沂距離過近,就算粟裕能夠圍住李仙洲的三個軍,也要時時考慮南線兵團的追擊。

有人難免會想到孟良崮,粟裕冒着被敵人反包圍的危險,在敵人密集的陣列中殲滅74師。但74師隻有3萬人,而李仙洲集團多達6萬,兩種情況不好對比。

就是這麼一磨叽,華野趕在李仙洲立足未穩、将進未進之時,突然發起了包圍攻擊。李仙洲急令46軍從新泰撤回萊蕪,結果兩個軍都沒跑出來。激戰三晝夜,自李仙洲以下,73軍、46軍全部被殲滅,死傷10000餘人,被俘46805人,其中中将2人(李仙洲、韓浚)、少将7人。

被俘之後,李仙洲受到陳毅的接見。陳毅訓示有關部門要保證好李的安全和生活保障,還和他進行了長達兩個小時的長談。李仙洲心悅誠服的承認失敗的同時,畢竟還有點不甘心,問陳毅,貴軍是怎麼料到我們必走萊蕪,又怎麼做到和我軍同時進入萊蕪地域。陳毅哈哈一笑,這個你就要問我們粟司令咯!

萊蕪一戰令國民黨軍深為震撼,北線之敵被殲大半,王耀武無心再戰,急令12軍一夜狂奔一百多裡撤回濟南城。聲勢浩大的魯南會戰,因為北線攻勢的瓦解,就此終結了。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