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口述曆史》很有趣,作者張發奎曾任國軍總司令,對同時代人物做了很多直覺評價。比如:蔣先生養成了直接釋出指令的習慣,其插手幹擾,引起了指揮系統的紊亂,他希望别人對他誠實,而他自己卻不誠實;假如我是他,要麼槍斃張學良,或者幹脆放了他;
胡漢民确實有許多優秀品格,但他不是一個偉人;宋子文把中華民國當作私産;白崇禧足智多謀,但非常陰險;閻錫山圓滑狡黠;孫立人恃才傲物;杜聿明心高氣傲;杜月笙這個人十分可交,豪爽、友善、直率。

1896年9月2日,張發奎生于廣東韶關始興縣矮嶺村,客家人,父親在衙門裡做小吏。他8歲讀私塾,11歲考進縣立高等國小堂,因同去河裡遊泳同學溺死,被校方開除,到了廣州當紡織徒工。随後就讀廣東陸小,經常名落孫山,後來加入同盟會,變得勤學好問起來,一篇吳起帶兵的論文名動全校,推薦去了武昌陸中。
畢業回到粵軍,他從排長幹起,十分骁勇善戰,是惠州攻堅戰敢死隊督戰長,與薛嶽、葉挺一起擔任孫中山警衛團營長,号稱三劍客。第二次東征,他是獨立旅旅長,在紫金縣,與名将林虎部一萬多人狹路相逢,他把衣服一脫,端了一挺機槍大喊道:“丢你老母,跟我沖!”在一片丢你的呐喊聲中,接連攻破了七處陣地。
張發奎外号土匪張,做風強硬蠻橫,北伐途中,大敗孫傳芳,出任鐵軍軍長,對反共并不積極,時稱:“蔣介石屠殺,朱培德遣,張發奎收容。”南昌起義前夕,他在廬山開軍事會議,準備動手,被人告了密,而沒得逞。随後,率部南下,與李濟深開始了新老四軍之争。
一次,汪精衛故意調李濟深去開會,11月17日,張發奎與黃琪翔借機發動廣州政變,李太窩火了,聯合桂系,兩路夾擊,正打着呢,結果後院起火,12月11日,廣州共産黨人發動了起義 ,張發奎從住所倉惶出逃,去了日本。
九一八事變後,張發奎幾度請纓打日本,均未能成行。七七之後,他急眼了,再不能為國效力,就進山當和尚去了,老蔣說别價,這才參加了第二次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後期是在廣西正面戰場,自稱:”盡最後一分力,流最後一滴血。”
抗戰勝利,張發奎是廣州的主受降人,在戰術層面,曾坦承:“講句真話,我們從未取得一次真正的勝利,隻是延宕了敵人的前進。”1949年1月,張發奎等兩廣老炮抱着幻想,力挺李宗仁。那會兒,港英當局整出不少幺蛾子,如限制華人入境,等于斷了好多人的後路。
老張大怒,對香港斷水斷糧,發動十萬青年,準備實施毀滅性行動,對方一下子就慫了。可是,他的部隊卻遭到老部下林彪摧枯拉朽般的打擊。7月,他到香港定居,過起了寓公生活。1980年3月10日,張發奎在港病逝,終年84歲。
他曾說:“當共産黨人在基層下功夫時,國民黨人卻忙着往上攀爬。”比如保甲制度,純屬徒有其名,以前村長是村裡唯一惡人,現在又多出了保長和甲長,中國的陋習就這樣,每設立一個新機構,就等于打開了一扇有更多貪腐機會的大門,正如民諺所說:
“一個香爐一個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