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軍攻破城池,百姓跪迎,突然發現不對勁,回頭笑着說:屠城
能成事者,身後必有一群人擁護他,踩着擁護他的人爬上上位,正所謂一将功成萬骨枯。朱元璋能成為中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農民皇帝,就是因為身後有一群武将和謀士的支撐,謀士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武将為朱元璋上前沖鋒。

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最出色的将領之一,帶領軍隊攻入元大都,能征善戰,但常遇春年少而亡,僅僅39歲就暴斃而亡。古人認為凡是弑殺之人大都短命,殺人後身上會有被殺之人的怨氣,殺人越多,被殺之人的怨氣也越多,是以古代弑殺的将領大都不是善終,比如說坑殺30萬趙軍的白起,清朝名将年羹堯,還有明朝百勝将軍常遇春,都是弑殺之人。
朱元璋起義時期,常遇春率領起義軍在河南焦作懷慶城和元軍作戰,當時的百姓一聽打仗都慌了,不知道哪一方能赢,為了保全性命,想了一個萬全之策,兩邊不得罪。雙方不管哪一方勝利,戰後都會帶領大軍入城,于是百姓在歡迎大軍入城牌子上,正面寫上歡迎起義軍的智語,反面寫上歡迎元軍的智語,如果元軍勝了,就亮出歡迎元軍的智語,如果起義軍勝了,就亮出歡迎起義軍的智語。
後來常遇春率軍取勝,帶領大軍入城,城中的百姓紛紛前往街頭跪在地上迎接起義軍入城,手上舉着歡迎起義軍的智語,騎在馬上的常遇春看到百姓這麼歡迎起義軍非常高興,但正高興的時候,突然發現有些地方不對勁。他站定往四周看了看,突然他發現百姓手中舉的牌子後面還有字,随後就發現了牌子的秘密。但他臉上依舊保持着笑容,并沒有當場發怒,而是笑着扭過頭悄悄對身後的侍衛說,屠城。
将領們都非常不解,這麼熱心的百姓歡迎起義軍入城,為什麼要全部殺死呢?但軍令如山倒,常遇春的軍令傳達到各部後,起義軍開始捕殺城中的百姓,一時間懷慶城血流成河,城中的百姓無一幸免,全都死在了屠城大軍手中。曆來弑殺的人沒有好下場,清朝雍正時期的年羹堯弑殺,功成名就後就被雍正賜死,而常遇春弑殺,39時,一場小風寒便草草死在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