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曆代農民起義的失敗根源,看《水浒傳》宋江招安的難言之隐

《水浒傳》成書以來,無數讀者最為耿耿于懷,甚至跳腳罵娘的,莫過于宋江一門心思要招安,最後葬送了梁山大半好漢的性命這一結局。為什麼宋江鐵了心、豁出命都要主張招安呢?難道就不能如李逵時常挂在嘴邊的那樣:“殺上東京,奪了鳥位,也圖他一世快活!”

李逵是個粗人,在他眼裡:趙宋王朝的朝廷,就像那梁山之上的忠義堂;朝廷之上的龍椅,就像那忠義堂上的虎皮交椅。是以“奪了鳥位”,就像林沖火并王倫那麼簡單,大不了他黑旋風掄起兩把闆斧,在汴梁城裡,排頭砍過去足矣。

李逵的癡人說夢,當然不現實,是以宋江每次都責怪道:“這黑厮,又要胡說!”宋江作為梁山之主,總攬全局,他的大局觀定然不會像李逵那麼狹隘。以梁山十萬之衆和整個趙宋王朝相抗衡,無異于以卵擊石,粉身碎骨。

招安真的是宋江所出的一大昏招嗎?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如果宋江帶領梁山一百單八好漢及十萬喽啰,與趙宋王朝分庭抗禮,勝算幾何呢?如果宋江、方臘能聯手,而不是互相殘殺,結果又會怎麼樣呢?

答案是殘酷的。如果宋江不招安,梁山好漢的下場一定是被剿滅;就算宋江和方臘成功聯手,與趙宋王朝一較高下,下場一定還是被剿滅。

從曆代農民起義的失敗根源,看《水浒傳》宋江招安的難言之隐

我們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來看待宋江及方臘等北宋末年的地方造反勢力的下場:

農民起義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

自古以來中國農民起義的原因,無非都是天災人禍——人為或者自然導緻的災難,讓大多數人活不下去了!活不下去了,剩下的路就隻有一條,揭竿而起。

人為造成的災難往往都是官逼民反。王朝的代言人諸如官府和地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使得支撐王朝的根基小農經濟模式宣告破産。老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連基本的生存都無法保障,當自身生命受到直接的威脅,到了不得不反的地步,就像陳勝吳廣所言:“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自然導緻的災難,比如某一年某一個地域發生了大規模的饑荒。造成饑荒的自然因素諸如水災、旱災、蝗災等,在中國曆朝曆代層出不窮。天災造成的饑荒超過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而官府又無法進行有效的赈災以挽救百姓,這又進一步惡化成人禍,加深階級對立情緒。

封建王朝統治下的農民起義如要成功,必須滿足兩個先決條件。

其一,官僚地主階級和小農無産階級的沖突對立空前尖銳,到達了無法調和的地步,底層社會和上層社會貧富兩極嚴重分化。整個底層社會民不聊生、水深火熱;而上層社會則腐朽不堪、驕奢淫逸。

其二,起義軍的軍事實力過硬,能夠對腐朽的舊王朝形成摧枯拉朽的态勢。起義軍核心上司集團能時刻保持理性,制定明确的鬥争綱領和路線,取得一人造反、萬人響應效果,并且在反抗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壯大自身實力,最終摧毀舊政權。

針對前一個先決條件,簡單概述宋江所處的北宋末年社會現狀。宋朝是中國封建曆史上工商業最為發達的一個王朝,也是曆朝曆代國民生產毛額最為富裕的一個王朝。因為工商業發達,宋朝對農民的剝削相較于其他朝代為輕。即使到了宋朝末年,其人民的生活水準都在曆朝人民生活水準之上。

宋朝的覆滅,是因為外族入侵,與農民起義無關。北宋末年的社會沖突,遠沒有達到秦朝末年或隋朝末年那種令百姓不堪重負的程度。

是以農民起義的内因,也就是社會階級沖突空前尖銳這一條件,宋江、方臘等人的造反情況并不滿足。僅此一條,宋江、方臘等人的起義在後期就将無以為繼,不能繼續吸引更多的底層百姓加入,無法擴大起義隊伍,也就失去了與趙宋王朝較量的可能。

從曆代農民起義的失敗根源,看《水浒傳》宋江招安的難言之隐

針對後一個先決條件,宋江上司的梁山造反集團,以及方臘上司的南方起義軍,單純軍事實力如何呢?

梁山與方臘政權軍事實力分析

《水浒傳》中宋江上司之下的梁山集團,有将領一百零八人,手下喽啰接受招安時為十萬人左右。從階級屬性上來看,梁山将領之中,并無農民出身之人;而手下的十萬小兵,上梁山之前多數是村野閑漢,不排除部分人是農民出身。

一百零八人的将領中,分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排名前三十六位的,一大半諸如關勝、呼延灼、秦明等人,原本就是朝廷出身的中下級軍官;諸如盧俊義、李應、柴進等人,則是地主富農階級出身;宋江、吳用是微末小吏,武松、李逵及三阮出身草莽,餘者則是黑社會。七十二地煞,除去一多半人是湊數,餘者也多為後期上梁山的朝廷降将。

出身背景複雜,派系勢力濃厚。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除了朝廷中下級軍官出身的人之外,其他梁山好漢都并未受過任何軍事訓練,打仗對他們而言就是打群架,進退章法一無所知,戰略部署更是外行。至于十萬人的喽啰,充其量隻是一群烏合之衆,擋刀擋槍而已。

梁山集團雖然在書中轟轟烈烈地和朝廷軍隊打過幾次大仗,攻打州縣、搶奪錢糧,先後兩赢童貫、三敗高俅;但是攻打州縣的幾次攻堅戰役,都是取巧用計,打完就跑;而面對官軍征讨的幾次保衛戰役,則是利用梁山水泊天然的地理優勢,僥幸獲勝。

宋朝雖然輕武重文,在與外族入侵的戰争中屢吃敗仗,但是專業出身的朝廷軍隊,與宋江上司的梁山集團進行大規模兵團作戰,無異于足球場上國家隊和業餘愛好者之間的角逐競争。小小的一個祝家莊,民兵性質的地主武裝,宋江親自帶隊打了三次,最後用計才能成功。梁山的軍事實力,與趙宋王朝相比,不值一提。

從曆代農民起義的失敗根源,看《水浒傳》宋江招安的難言之隐

曆史上的宋江起義,不過是“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而已,最終被宋朝名将張叔夜召集數千民兵剿滅。《水浒傳》中之是以誇大了梁山方面的軍事實力,無非是在小說叙述為後來的朝廷招安張本。

那麼,與宋江同期,曆史上真實發生的方臘起義,其軍事實力幾何呢?

相對于宋江等人的梁山聚義,方臘上司的才算是真正的農民起義。史載,宣和二年十月,苦于朝廷搜刮花石綱,禍害百姓,方臘于是在老家睦州揭竿而起,發動起義,很快占據壽昌、分水、桐廬、遂安等地,幾乎全據徽浙一帶。起義軍很快達到二十多萬人之多,其規模是宋江上司的梁山集團兩倍。

方臘義軍攻占杭州,建立政權,與宋朝分庭抗禮。然而好景不長,起義軍很快就遭到了宋朝軍隊的殘酷鎮壓。宣和三年,方臘在宋軍攻打圍剿之下節節敗退,最終兵敗被殺,至此起義失敗。方臘從起義到失敗,前後不過一年多的時間。

在《水浒傳》中,撲滅方臘起義的是宋江上司的梁山招安部隊。也就是說在書中,方臘起義軍連梁山軍隊的戰鬥實力都不如。無論是從内因的社會沖突上看,還是從外因的軍事實力上對比,宋江和方臘上司的起義都遠未達到取代趙宋朝廷的地步。

從曆代農民起義的失敗根源,看《水浒傳》宋江招安的難言之隐

為何宋江主張接受朝廷招安?

宋朝之前,中國曆史上的農民起義,隻有劉邦上司反抗暴秦的起義取得了成功。而劉邦上司的起義,實際上并不能完全定義為農民起義,稱之為“士族起義”更恰當。劉邦之後,從漢朝建立的公元前200年,一直到北宋末年的公元1100年,中間1300多年裡,無數的農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

有名的農民起義諸如,漢朝末年的綠林起義、赤眉起義、黃巾起義都失敗了;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無數農民起義也失敗了;隋朝末年的瓦崗起義失敗了,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也失敗了。

或許對宋江和方臘而言,比較有借鑒意義的是同樣發生在北宋末年的王小波、李順起義。王、李起義軍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權,有蜀道天險依然擺脫不了被撲滅的命運。梁山雖有地利之便,比之蜀道之難若何?

王小波、李順的下場,正是血的教訓擺在眼前。無數農民起義都是功敗垂成,宋江、方臘等何德何能,可以和趙宋王朝分庭抗禮,并且取得勝利?

曆朝曆代,農民起義的下場都是三種。第一種,是被當權的朝廷以戰争的形式殘酷地鎮壓下去,起義軍隻有死路一條,中國曆史上的農民起義大多數如此。第二種,是起義軍成功推翻當權的王朝,建立新的政權,在宋江之前隻有劉邦成功了,在宋江之後隻有朱元璋成功了。第三種,是起義軍在取得一定勝利後投靠當權的朝廷,比如唐末黃巢起義軍叛變的将領朱溫。

從曆代農民起義的失敗根源,看《水浒傳》宋江招安的難言之隐

宋江選擇的,正是這第三條路。推翻當權的趙宋王朝,梁山方面并不具備這個實力,也不具備這個條件;被朝廷鎮壓下去,一輩子背上草寇反賊的罪名,宋江等人尤其是大半的投降軍官不甘心,也不同意。是以宋江上司的梁山集團,隻有招安一條路可以走。

綜述:不招安是死,招安也是死

宋江的接受朝廷招安,并非平白無故。因為在宋江之前,高俅率領前往讨伐梁山的“十節度使”,就是曾經被朝廷招安的綠林好漢。節度使在唐朝是鎮守一方的軍事首長,手握一省的軍政大權。隻是到了宋朝之後,武人的地位沒落,節度使的權力被大為限制,然而也不失為高官顯位。

“十節度使”的成功,讓宋江看到了造反到底之外的另一條出路。接受朝廷招安,首先可以保全性命,洗白梁山賊寇的名聲;其次,還能報效朝廷,博個封妻蔭子,這不正是宋江、吳用等人意難平上梁山,一心想要的結果嗎?

然而宋江沒有想到的是——不招安是死,招安也是死。雖然趙官家赦免了梁山造反集團的罪名,既往不咎,并且給了梁山好漢們一個血灑沙場、建功立業的機會;但是朝廷之中的奸官佞臣,即蔡京、高俅、童貫、楊戬等人,又如何能夠容忍昔日的“梁山賊寇”,與自己同朝為官呢?

世事難為,宋江招安的隐衷,古往今來的讀者,幾人能懂得他呢?從選擇上梁山的那一刻起,梁山好漢們的結局已經注定。宋江、盧俊義被蔡京、高俅下黑手毒死了,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吳用、花榮上吊身亡,一百單八位梁山好漢散如飄蓬,轟轟烈烈的梁山聚義,至此灰飛煙滅。

從曆代農民起義的失敗根源,看《水浒傳》宋江招安的難言之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