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5歲的秦基偉首次上戰場,就繳獲了一支步槍,戰後被提拔為副班長

提到自己走上革命道路的原因,已過古稀之年的秦基偉上将回憶說:最開始的初衷,就是像水浒一百單八将一樣,懷抱着一種行俠仗義、殺富濟貧的理想,源于一種骨子裡反抗階級壓迫的意識。

1914年11月16日,秦基偉出生在湖北省紅安縣一個名叫秦羅莊的村莊,家裡祖祖輩輩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父親秦輝耕種着十餘畝田地,母親周氏則負責紡紗織布,家裡還有一個哥哥和姐姐。雖然日子過得并不寬裕,但有父母的疼愛,也充滿了溫馨和歡樂。八歲時,父母還将秦基偉送進了私塾讀書。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一場瘟疫相繼奪走了父親、母親和哥哥的生命,曾經歡聲笑語的家裡,隻剩下了十一歲的秦基偉。家破人亡、無人依靠的秦基偉,小小年紀就靠挖野菜、砍柴賣、放牛、打短工為生,憑着勤勞吃苦的品質,勇敢堅毅的性格,秦基偉在孤苦無依的環境中頑強地生存了下來。

對于家鄉的美景,多年後的秦基偉依然清晰地記得,早上起來推開門,太陽照在山頂上,那金燦燦、亮晶晶的樣子。隻可惜,在這山美水美的環境中,老百姓的日子卻過得并不美好,因為再好看的山水,也看不飽人的肚皮。

1927年,大别山下爆發了風起雲湧的農民運動,到處都能看到“打倒土豪劣紳,打倒貪官污吏”智語。十三歲的秦基偉,還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革命,什麼是改造社會,但是每每看到“打土豪、分田地”的智語,都會感到心潮澎湃。自己家裡已經隻剩下一間家徒四壁的老房子,良田美宅都在别人的手裡,秦基偉從小最憤恨的就是那些剝削窮人的地主惡霸。

1927年8月7日,在八七會議上,毛主席提出:“以後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杆子中取得的”。1927年11月13日,在八七會議精神的指導下,湖北黃安、麻城三萬餘名農民自衛軍和義勇軍發動了“黃麻起義”,打響了鄂豫皖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15歲的秦基偉首次上戰場,就繳獲了一支步槍,戰後被提拔為副班長

黃麻起義爆發後,十三歲的秦基偉就加入了義勇隊,成了一名“紅色少年”,手上拿的武器就是當時工農紅軍和赤衛隊經常使用的梭镖。“梭镖亮堂堂,農友來武裝,跟着共産黨,翻身求解放”,起義隊伍浩浩蕩蕩,梭镖上面綁着的一簇簇紅纓 ,像火光一樣照亮了漫山遍野。

11月14日淩晨,在總指揮潘如忠的帶領下,攻城隊伍從黃安城的西北角攀梯而上,成功奪占北門,攻入城内,全殲縣警備隊,活捉縣長等官吏及土豪劣紳10餘人,繳獲步槍30餘支,子彈90箱,組建了工農革命軍鄂東軍。

秦基偉被配置設定到了三團機槍連當戰士,當時的鬥争條件非常艱苦,在國民黨的圍剿中,工農紅軍采取的是“晝伏夜動,遠襲近止,繞南進北,聲東擊西”的戰術,堅持在大别山區進行分散作戰的遊擊活動,不僅要應對敵人的進攻,還常常要忍饑挨餓。

雖然說秦基偉作為一名農家子弟,從小就經曆了體力勞動的訓練,但作為一名時常野外作戰的紅軍戰士,要求可不止是體力素質好這麼簡單,不僅要有勇氣,更要有謀略。進攻的時候,需要像豹子一樣勇猛,後退的時候,又需要像兔子一般靈活。

在部隊裡,秦基偉作為一名新戰士,接受了正規的軍事訓練,教官是一名被俘虜後投身革命的國民黨軍官,訓練非常嚴格。雖然訓練的日子很辛苦,但秦基偉卻滿懷希望,自從父母離世後,他就是孤身一人,如今終于在部隊裡再次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溫暖。

秦基偉第一次上戰場,就很好地诠釋了什麼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在麻城縣城門崗,國民黨第二十軍郭汝棟的一個團,被紅三十一師包圍,十五歲的秦基偉,也是戰鬥中的一員。當時紅軍戰士們的武器,大多都是梭镖,而國民黨的部隊都是配的步槍。紅軍在武器上占有劣勢,雖然包圍了敵人,但是隻消滅了一小部分,大部分敵人都逃跑了。

15歲的秦基偉首次上戰場,就繳獲了一支步槍,戰後被提拔為副班長

首次上戰場,秦基偉心中有一個非常強烈的願望,就是要憑自己的本事去繳獲一支槍。當時,紅軍隊伍還做不到給每個新戰士都發槍,想要槍,有一個最直接的辦法,就是上戰場上去把敵人的武器搶過來。

秦基偉從參加起義開始,就一直扛的是梭镖,實在太渴望有一支自己的步槍了,已經上戰場了,沒有一支槍是絕對不行的,配上一支槍,那才是真正的革命軍人。

戰鬥打響後,先是有槍的老戰士們進行射擊,一看敵人被打得在往後退了,秦基偉瞅準時機,拿着半丈長的梭镖就沖了上去,一邊沖一邊大聲喊叫,沖上戰場就要跟敵人進行肉搏戰,一個國民黨兵被這架勢吓得一槍都沒敢放,丢下槍,就逃之夭夭了。

秦基偉一看樂壞了,“哈哈,這麼好的漢陽造,你不要,我可不客氣了啊!”拉開槍栓一看,槍膛裡面的子彈還是滿滿當當的呢!第一次上戰場,秦基偉就憑借着一身膽氣繳獲了自己的第一把槍,這次戰鬥,也讓年紀輕輕的秦基偉嶄露鋒芒,部隊上司看到了這個年輕戰士身上的棱角和銳氣,提拔他當了副班長。

秦基偉非常符合當時紅軍基層指揮員的用人标準,第一,他有着渾身是膽、不怕死的勇敢,在戰場上能帶領戰士們上陣殺敵,第二,他有着一副天生的大嗓門,适合發号施令,指揮戰士們沖鋒陷陣。上過一年私塾的經曆,讓秦基偉能過識文斷字,更适合做一個指揮員。

雖然是個小小的副班長,但秦基偉卻幹得非常起勁,顯示出了超強的組織能力。這一段當副班長的經曆,多年後成為國防部長的秦基偉回憶起來,依然相當自豪:“可别小看了副班長,官可不小呢,比三人戰鬥小組的組長大,比日本鬼子的伍長大,管好幾個人呢。”

15歲的秦基偉首次上戰場,就繳獲了一支步槍,戰後被提拔為副班長

因為在副班長的崗位上幹得十分出色,不久後,秦基偉就被送到随營學校去學習,七個月後,秦基偉從随營學校畢業,他所在的紅三十一師被整編成紅一軍第一師,之後,紅一軍和紅十五軍又整編為紅四軍,秦基偉再次被提拔,調到軍部手槍二連當排長。

經過幾年的戰鬥磨練,那名初出茅廬的紅軍新戰士,如今已經是戰鬥經驗豐富的秦排長了,他接受過正規的訓練,參加過無數次戰鬥,可以将自己的經驗分享給新來的戰士們了。秦基偉的練兵生動形象,為了讓戰士們印象深刻,他先問了大家一個問題:

“同志們,你們看我參加過那麼多戰鬥,每次都是哪裡危險,就往哪裡沖,為什麼就沒有受過一次傷呢?”

戰士們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上戰場就難免要挂點彩,難道秦排長還能刀槍不入?子彈都繞着他飛不成嗎?”

秦基偉說:“告訴你們,我就是刀槍不入,但刀槍不入的訣竅隻有一個,那就是訓練,訓練出一身機動靈活的戰術動作。”

怎麼選好隐蔽物,什麼時間發動進攻,什麼時候匍匐前進,什麼時候和敵人交鋒,在戰術訓練的時候,秦基偉都親自示範,讓戰士們身臨其境。有一天,秦基偉正在練兵,突然來了兩個挎着駁殼槍的人,走到場地中間問道:“哪個是二排長?”

看着這兩個人神情嚴肅,秦基偉心裡打鼓,不知道有什麼事情,但還是走出隊列,大聲回答道:“我就是二排長。”來人拍了一下秦基偉的肩膀說:“走,跟我們到軍部走一趟。”

原來是軍長徐向前找自己,徐向前知人善任,早就關注到了骁勇善戰的秦基偉,這次叫他來,正是要提拔他做手槍連連長。手槍連就是警衛連,就是長官的保镖啊!在紅軍時代,手槍連是精銳部隊,依靠靈活的攻擊速度和高超的射擊速度,在戰鬥的關鍵時刻,負責迅速在陣地上打開缺口。

徐向前是山西五台人,說話帶着山西口音,秦基偉剛開始還沒聽清,後來才聽明白,軍長是在關心他的家庭情況,又問了秦基偉的理想,秦基偉說:“自從參加紅軍,就決心要将革命進行到底”。徐向前微笑着點了點頭,拍着秦基偉的肩膀說:“你回去收拾一下,到手槍營二連當連長。”

15歲的秦基偉首次上戰場,就繳獲了一支步槍,戰後被提拔為副班長

黃麻起義和其後期的革命鬥争,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戰的革命軍隊,也造就了一大批優秀将領,秦基偉就是其中的一員。1931年11月7日,在七裡坪的倒水河畔,以鄂豫皖蘇區部隊為主力,由紅四軍和紅二十五軍合編,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總兵力共4.5萬人。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并稱,是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僅紅軍時期就殲敵88萬,為第一,共計走出700多位開國将領,其中就包括秦基偉。

11月出生的秦基偉,在紅四方面軍成立的這一年,剛滿十七歲,卻已經是一名有着四年戰鬥經驗的老紅軍戰士了,從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别山下的農家子弟,成長為了一名氣宇軒昂、精神抖擻的手槍連連長。在三四萬名紅軍戰士組成的隊伍當中,秦基偉帶着手槍連的戰士們接受首長檢閱,個個身姿挺拔,站得格外整齊。

從黃安起義到紅四方面軍成立,十七歲的秦基偉已經經曆了四年艱苦卓絕的鬥争,見證了無數同志的犧牲,但他們的血不會白流,活下來的人,将接過他們的旗幟,繼續英勇地戰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的火種是撲不滅的,隻會越燒越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