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5岁的秦基伟首次上战场,就缴获了一支步枪,战后被提拔为副班长

提到自己走上革命道路的原因,已过古稀之年的秦基伟上将回忆说:最开始的初衷,就是像水浒一百单八将一样,怀抱着一种行侠仗义、杀富济贫的理想,源于一种骨子里反抗阶级压迫的意识。

1914年11月16日,秦基伟出生在湖北省红安县一个名叫秦罗庄的村庄,家里祖祖辈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父亲秦辉耕种着十余亩田地,母亲周氏则负责纺纱织布,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和姐姐。虽然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但有父母的疼爱,也充满了温馨和欢乐。八岁时,父母还将秦基伟送进了私塾读书。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瘟疫相继夺走了父亲、母亲和哥哥的生命,曾经欢声笑语的家里,只剩下了十一岁的秦基伟。家破人亡、无人依靠的秦基伟,小小年纪就靠挖野菜、砍柴卖、放牛、打短工为生,凭着勤劳吃苦的品质,勇敢坚毅的性格,秦基伟在孤苦无依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对于家乡的美景,多年后的秦基伟依然清晰地记得,早上起来推开门,太阳照在山顶上,那金灿灿、亮晶晶的样子。只可惜,在这山美水美的环境中,老百姓的日子却过得并不美好,因为再好看的山水,也看不饱人的肚皮。

1927年,大别山下爆发了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到处都能看到“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标语。十三岁的秦基伟,还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革命,什么是改造社会,但是每每看到“打土豪、分田地”的标语,都会感到心潮澎湃。自己家里已经只剩下一间家徒四壁的老房子,良田美宅都在别人的手里,秦基伟从小最愤恨的就是那些剥削穷人的地主恶霸。

1927年8月7日,在八七会议上,毛主席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1927年11月13日,在八七会议精神的指导下,湖北黄安、麻城三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发动了“黄麻起义”,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5岁的秦基伟首次上战场,就缴获了一支步枪,战后被提拔为副班长

黄麻起义爆发后,十三岁的秦基伟就加入了义勇队,成了一名“红色少年”,手上拿的武器就是当时工农红军和赤卫队经常使用的梭镖。“梭镖亮堂堂,农友来武装,跟着共产党,翻身求解放”,起义队伍浩浩荡荡,梭镖上面绑着的一簇簇红缨 ,像火光一样照亮了漫山遍野。

11月14日凌晨,在总指挥潘如忠的带领下,攻城队伍从黄安城的西北角攀梯而上,成功夺占北门,攻入城内,全歼县警备队,活捉县长等官吏及土豪劣绅10余人,缴获步枪30余支,子弹90箱,组建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

秦基伟被分配到了三团机枪连当战士,当时的斗争条件非常艰苦,在国民党的围剿中,工农红军采取的是“昼伏夜动,远袭近止,绕南进北,声东击西”的战术,坚持在大别山区进行分散作战的游击活动,不仅要应对敌人的进攻,还常常要忍饥挨饿。

虽然说秦基伟作为一名农家子弟,从小就经历了体力劳动的训练,但作为一名时常野外作战的红军战士,要求可不止是体力素质好这么简单,不仅要有勇气,更要有谋略。进攻的时候,需要像豹子一样勇猛,后退的时候,又需要像兔子一般敏捷。

在部队里,秦基伟作为一名新战士,接受了正规的军事训练,教官是一名被俘虏后投身革命的国民党军官,训练非常严格。虽然训练的日子很辛苦,但秦基伟却满怀希望,自从父母离世后,他就是孤身一人,如今终于在部队里再次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秦基伟第一次上战场,就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在麻城县城门岗,国民党第二十军郭汝栋的一个团,被红三十一师包围,十五岁的秦基伟,也是战斗中的一员。当时红军战士们的武器,大多都是梭镖,而国民党的部队都是配的步枪。红军在武器上占有劣势,虽然包围了敌人,但是只消灭了一小部分,大部分敌人都逃跑了。

15岁的秦基伟首次上战场,就缴获了一支步枪,战后被提拔为副班长

首次上战场,秦基伟心中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愿望,就是要凭自己的本事去缴获一支枪。当时,红军队伍还做不到给每个新战士都发枪,想要枪,有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上战场上去把敌人的武器抢过来。

秦基伟从参加起义开始,就一直扛的是梭镖,实在太渴望有一支自己的步枪了,已经上战场了,没有一支枪是绝对不行的,配上一支枪,那才是真正的革命军人。

战斗打响后,先是有枪的老战士们进行射击,一看敌人被打得在往后退了,秦基伟瞅准时机,拿着半丈长的梭镖就冲了上去,一边冲一边大声喊叫,冲上战场就要跟敌人进行肉搏战,一个国民党兵被这架势吓得一枪都没敢放,丢下枪,就逃之夭夭了。

秦基伟一看乐坏了,“哈哈,这么好的汉阳造,你不要,我可不客气了啊!”拉开枪栓一看,枪膛里面的子弹还是满满当当的呢!第一次上战场,秦基伟就凭借着一身胆气缴获了自己的第一把枪,这次战斗,也让年纪轻轻的秦基伟崭露锋芒,部队领导看到了这个年轻战士身上的棱角和锐气,提拔他当了副班长。

秦基伟非常符合当时红军基层指挥员的用人标准,第一,他有着浑身是胆、不怕死的勇敢,在战场上能带领战士们上阵杀敌,第二,他有着一副天生的大嗓门,适合发号施令,指挥战士们冲锋陷阵。上过一年私塾的经历,让秦基伟能过识文断字,更适合做一个指挥员。

虽然是个小小的副班长,但秦基伟却干得非常起劲,显示出了超强的组织能力。这一段当副班长的经历,多年后成为国防部长的秦基伟回忆起来,依然相当自豪:“可别小看了副班长,官可不小呢,比三人战斗小组的组长大,比日本鬼子的伍长大,管好几个人呢。”

15岁的秦基伟首次上战场,就缴获了一支步枪,战后被提拔为副班长

因为在副班长的岗位上干得十分出色,不久后,秦基伟就被送到随营学校去学习,七个月后,秦基伟从随营学校毕业,他所在的红三十一师被整编成红一军第一师,之后,红一军和红十五军又整编为红四军,秦基伟再次被提拔,调到军部手枪二连当排长。

经过几年的战斗磨练,那名初出茅庐的红军新战士,如今已经是战斗经验丰富的秦排长了,他接受过正规的训练,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新来的战士们了。秦基伟的练兵生动形象,为了让战士们印象深刻,他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

“同志们,你们看我参加过那么多战斗,每次都是哪里危险,就往哪里冲,为什么就没有受过一次伤呢?”

战士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上战场就难免要挂点彩,难道秦排长还能刀枪不入?子弹都绕着他飞不成吗?”

秦基伟说:“告诉你们,我就是刀枪不入,但刀枪不入的诀窍只有一个,那就是训练,训练出一身机动灵活的战术动作。”

怎么选好隐蔽物,什么时间发动进攻,什么时候匍匐前进,什么时候和敌人交锋,在战术训练的时候,秦基伟都亲自演示,让战士们身临其境。有一天,秦基伟正在练兵,突然来了两个挎着驳壳枪的人,走到场地中间问道:“哪个是二排长?”

看着这两个人神情严肃,秦基伟心里打鼓,不知道有什么事情,但还是走出队列,大声回答道:“我就是二排长。”来人拍了一下秦基伟的肩膀说:“走,跟我们到军部走一趟。”

原来是军长徐向前找自己,徐向前知人善任,早就关注到了骁勇善战的秦基伟,这次叫他来,正是要提拔他做手枪连连长。手枪连就是警卫连,就是长官的保镖啊!在红军时代,手枪连是精锐部队,依靠敏捷的攻击速度和高超的射击速度,在战斗的关键时刻,负责迅速在阵地上打开缺口。

徐向前是山西五台人,说话带着山西口音,秦基伟刚开始还没听清,后来才听明白,军长是在关心他的家庭情况,又问了秦基伟的理想,秦基伟说:“自从参加红军,就决心要将革命进行到底”。徐向前微笑着点了点头,拍着秦基伟的肩膀说:“你回去收拾一下,到手枪营二连当连长。”

15岁的秦基伟首次上战场,就缴获了一支步枪,战后被提拔为副班长

黄麻起义和其后期的革命斗争,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革命军队,也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将领,秦基伟就是其中的一员。1931年11月7日,在七里坪的倒水河畔,以鄂豫皖苏区部队为主力,由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合编,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总兵力共4.5万人。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并称,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仅红军时期就歼敌88万,为第一,共计走出700多位开国将领,其中就包括秦基伟。

11月出生的秦基伟,在红四方面军成立的这一年,刚满十七岁,却已经是一名有着四年战斗经验的老红军战士了,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别山下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了一名气宇轩昂、精神抖擞的手枪连连长。在三四万名红军战士组成的队伍当中,秦基伟带着手枪连的战士们接受首长检阅,个个身姿挺拔,站得格外整齐。

从黄安起义到红四方面军成立,十七岁的秦基伟已经经历了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见证了无数同志的牺牲,但他们的血不会白流,活下来的人,将接过他们的旗帜,继续英勇地战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的火种是扑不灭的,只会越烧越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