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擇業首擇上司,跟錯上司誤終生,勸你不要跟着這種上司幹

擇業首擇上司,跟錯上司誤終生,勸你不要跟着這種上司幹

1

選擇一份合适自身的職業,是關乎人生三件大事之一。當我們選擇一份職業時,除了物質報酬之外,肯定也會考慮其前景如何。但我們往往會忽略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上司。

跟對上司很重要。跟着對的上司幹,即便你目前是微不足道,但未來必是前景可期,是“潛力股”。若不幸跟錯上司,即使你目前是高屋建瓴,至終卻必成為“垃圾股”,無人過問。

擇業首擇上司,跟錯上司誤終生,勸你不要跟着這種上司幹

2

《三國志》記載,曹操刺殺董卓不成,獨自一人騎馬逃出洛陽;後投宿曹父故人呂伯奢家。呂伯奢一見曹操,非常高興,又聽說其正遭緝拿,毫不猶豫帶回家中。之後,轉身出門,命4個兒子殺豬宰羊,自己則去2千米外的市集上打酒。

曹操剛喝完一杯茶,聽到嚯嚯的磨刀聲;側耳而聽,竟聽到:“馬上堵上門,别讓他跑了!”多疑的曹操就認為是呂家人要報官殺他。他心一橫,拔劍出門。“好一群不顧大義的小人!”呂伯奢的小孫子正在瞪目瞅他,曹操卻忽地一劍刺去。他一劍一人地殺向後院,卻見呂伯奢的4個兒子正在捆豬,心中猛地一頓,知道自己殺錯了人,但仍執劍砍去。4劍之後,曹操對天長笑:“甯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笑畢,一劍砍斷馬缰,手抓馬鬃,躍身而上。

就如同生性多疑的曹操一樣,多疑的人在生活中上演的就是一出悲劇。因為多疑,他總是在不安的情緒中徘徊,總是将事實建立在自己的假想之上。

擇業首擇上司,跟錯上司誤終生,勸你不要跟着這種上司幹

英國思想家培根說:“猜疑心是迷惑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将最終導緻一個人做錯事情。”

一個心胸寬廣、真正懂得惜才愛才之人,其上司法則必然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有的上司者心胸不夠開闊、視野狹窄、凡事過于注重私利,故對部屬不敢信任,總擔心部屬奪權、貪錢、造反等,不敢授權。于是,就像“防弊重于興利”的施政态度一樣,人才縱然再多,也是徒然。

是以,跟着多疑之心的上司者,不要再抱有什麼不切實際的幻想了;我勸你,趕緊向後轉,撤退吧!明哲保身。

擇業首擇上司,跟錯上司誤終生,勸你不要跟着這種上司幹

3

《三國志》記載,建安三年(198年),曹操親征呂布。呂布據守下邳城,雖嘗試多次突圍,但每戰必敗,被迫退守城内。呂布手下第一謀士陳宮獻計說:“曹操遠道而來,必然支撐不久。将軍如果率領布、騎兵屯駐城外,我率領其餘軍力防守城内。曹操攻打将軍,我就出城襲擊他的背後;曹操如果來攻城,将軍便由外率軍來救。如此互為犄角,互相呼應,不超過一個月,曹軍糧盡,我們再伺機反擊,必可破曹。”

依照陳宮的政策,就像《孫子兵法》說的“常山之蛇”“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實在是突圍的上好妙計。

呂布原本同意,命陳宮和另一名大将高順守城,自己準備率領騎兵出城,截擊曹操的糧食補給線。

不料,呂布的妻子提出不同意見,一是,兩守城大将一向不和,必不能同心守城,萬一内鬥,呂布将軍要在哪裡立足?二是,曹操對陳宮之好猶如父母對懷抱中的幼子一樣,到頭來,陳宮還是舍棄曹操,投靠呂布。而呂布待陳宮之好,并未超過曹操,故陳宮可值得信賴嗎?

最後,呂布取消出城計劃,起死回生的機會破滅,隻能坐困城中。

擇業首擇上司,跟錯上司誤終生,勸你不要跟着這種上司幹

正如《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呂布:“雖骁勇,然無謀而多猜忌,不能制禦其黨,但信諸将,諸将各異意自疑,故每戰多敗。”将領呂布智慧不足,又多猜疑;輔佐他的将士們也不同心,彼此不信任,是以常常打敗戰。

可見,再多的努力,在關鍵的時刻,隻需一個“疑”字便前功盡棄。一個上司者因智慧不足,故常多疑,不敢輕易完全信任身邊的人;如此形成的一個團隊氛圍,必然是不能完全交心。是以,有些上司者和下屬之間,平時看似合作無間,實際互信基礎不穩,一到患難或危急等關鍵時刻,很可能就因某個小小的導火索導緻信賴感破裂,整個團隊的内亂而整盤皆輸。試想,跟着這樣的一個團隊,最後的結果會是如何呢?

擇業首擇上司,跟錯上司誤終生,勸你不要跟着這種上司幹

4

疑心重的人在成就大事的過程中必将贻誤大事;跟着這樣的上司者,縱然再有才幹,最後仍不免慘淡收場。是以,更多時候,才能是其次,跟着誰幹才是重點。你選對了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