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遵義會議後,取得最高指揮權的張聞天,晚年結局如何?

曆史上,就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為國家的繁榮和平與幸福奮鬥終身,因為有他們的敢于迎難而上的決心和卓越的政治才能與軍事才能,國家才能一次次突破難關,他們履行着對這個國家的義務,也願意為其奉獻終身。

中國能得來今日的太平安定實屬不易,革命的道路充滿艱難險阻,曲折多變,這和共産黨的的前進道路極其相似,在一些特殊時期遇到了特殊的磨難與阻礙,加上上司者的決策錯誤,走了許多的彎路,度過了許多很艱難的日子。

遵義會議後,取得最高指揮權的張聞天,晚年結局如何?

在曆史上,讓人刻骨銘心的重要事件之一就是 第五次反“圈”運動的失敗,這也使得紅軍到最後被迫轉移。後來,在1935年,開始了遵義會議,這次會議是紅軍的一次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會議立即提出了博古和李德的“左傾”錯誤,糾正了他們先前的不正确上司,并把最高指揮權賦予了張聞天,然而之後他是怎麼帶領革命走向正确之路的呢?

張聞天,1900年出生在江蘇省南彙縣張家宅的一個普通家庭,青年時期親眼目睹了國家的内憂外患,出于對國家的高度熱愛,一直想要找到拯救國家的方法。五四時期,他加入了愛國青年行列,他們響應号召,積極對抗為所欲為的日本帝國主義,痛斥他們的暴行。

遵義會議後,取得最高指揮權的張聞天,晚年結局如何?

他從小就非常酷愛文學,是以他渴望以筆為武器,借文字的力量去喚醒中國人民的麻木,想讓大家都覺醒起來,萬衆一心去對抗不正義的力量,我們終有一日會赢得解放與獨立。

1920年,當時許多年輕人積極響應出國的熱潮,他們都想去國外學習西方的文化和一些優秀的科技成果,把先進的技術帶回國内,讓祖國去學習,進而能改變現狀,變得更加強大。張聞天也是這些愛國有志之士中的一員,他不怕磨難,遠赴日本留學。

遵義會議後,取得最高指揮權的張聞天,晚年結局如何?

在日本學習的期間,他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學習日文,讀了大量的書籍,隻為對國家日後的發展能做出貢獻。除此之外,他還與田漢等帶着強烈愛國情感的文藝青年是十分要好的朋友,這些種種都代表了他所要救國救民的決心,以文字的力量感化國人的信心。

從日本留學回國後,他開始被許多中外文學家所吸引,于是就開始拜讀托爾斯泰、泰戈爾、羅素等人的著作,并着手翻譯了許多托爾斯泰的文學作品,之後公開發表了許多他的翻譯作品,企圖能讓人們從作品中感悟許多道理,用文學的力量去感染更多人,這些翻譯作品在當時也産生了不小的影響。

遵義會議後,取得最高指揮權的張聞天,晚年結局如何?

過了一年,張聞天又赴美國接受工作研究計劃。他帶着一嘴流利的英語,在美國學習各種知識,每天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圖書館閱讀大量他感興趣的書籍,同時他也兼任了舊金山中文報紙《大同早報》的編輯。在美國期間,他還翻譯了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

張聞天的經曆,也讓他成為了一個會說流利日語和英語的文學藝術家,具有這樣深厚的文化背景,也讓他與其他參與上司工作的人有所不同。他想去參與跟文化教育有關的工作,将他的愛國情感抒寫于筆尖,去影響更多的人。

遵義會議後,取得最高指揮權的張聞天,晚年結局如何?

從筆尖到實踐,從幕後到台前

之後的張聞天在蘇聯留學并工作,他在國外的所見所聞及一些學習經驗,逐漸擴大了他的視野,也讓他能從更全面更進階的辯證角度去看待各種現象和事物。

1930年,張聞天從蘇聯回國,立即被用作中宣部部長,懷着人民的信任,他努力在崗位上發揮着個人才能,随着才能的不斷被使用,他在政治上的地位也在不斷提高。

遵義會議後,取得最高指揮權的張聞天,晚年結局如何?

不久,他就成為了繼博古之後的中央第二人選。1933年時,他又随紅軍一起到達延安,親眼目睹了博古在許多方面的錯誤決定和片面路線,這些錯誤給紅軍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磨難,讓紅軍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引起了他的關注與懷疑。

長征開始後,他和我國第一代上司人聚在一起進行激烈的探讨,于是思想互相影響,就組成了“中央隊三人隊”,反對李德和博古的虛假上司,指出他們的錯誤上司,張聞天說 :“為遵義委員會的偉大勝利打下物質基礎”。這也為随後情況的逆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遵義會議後,取得最高指揮權的張聞天,晚年結局如何?

随後到來的湘江戰役,紅軍受到了巨大損失,紅軍的數量也在急劇縮減,那時的博古和李德并未發現事态的嚴重性,仍然要挺進聯盟軍去見兩支紅軍和六支紅軍,在攸關的時刻,張聞天前進,改道,停止了錯誤的決定,避免了兩次重大的傷亡,為紅軍在日後的反擊中奠定人力基礎,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人們對張聞天的信任。

張聞天是一個有信念的無産階級革命者,雖然長期從事文職的工作,但對黨的政策及其之後的發展有深刻的認識和獨到的見解。在重要時刻,他能識别情況,分析現狀并做出正确的決策,可見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上司才能。

遵義會議後,取得最高指揮權的張聞天,晚年結局如何?

從幕後回歸台前,堅持自己所熱愛之後,張聞天清楚地意識到,要想赢得革命的最終勝利,仍然需要偉人的上司力量。于是在人們積極推動下,具有曆史意義的遵義會議于1935年舉行了。 張聞天在會議上作了報道,并針對第五次“圍困與壓迫”運動和長征期間的錯誤上司提出了批評和自己的各種見解。然後,在會議上赢得了支援的意見,張聞天當選為了博古的繼任者。

遵義會議後,取得最高指揮權的張聞天,晚年結局如何?

成為繼任者,獲得了最高指揮後,他大力支援偉人的軍事上司,一路確定紅軍順利到達陝北,并在長征中取得了重大勝利。雖然這些工作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但是他仍然傾盡全力為祖國做貢獻。1938年,他脫離了總負責人的身份,開始轉向擅長的軍事研究,他一直尊重偉人,但他也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有他自己的熱愛,是以他選擇繼續他的追求,換一種方式保家衛國。

遵義會議後,取得最高指揮權的張聞天,晚年結局如何?

離開軍事指揮的職位後,對研究方面他感到經驗不足,于是就親自到農村進行了各種調查和檢查,并提出了一項計劃來提高生産力來豐富農民,雖然當時并未能實作,但對後來的發展也産生了借鑒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聞天因精通多國語言而被調任外交部,接着被任命為中國駐蘇聯大使,後又被人任命為外交部副部長。在這些崗位上,他用盡心力為中國的外交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後來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那場著名的運動中,他由于某種原因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并因病去世,享年76歲。很多年後,他的名譽才得以恢複,對他而言,他個人名譽無關緊要,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也堅持着内心對國家的熱愛,對國家充滿了希望。

遵義會議後,取得最高指揮權的張聞天,晚年結局如何?

小結:

在這段救國救民的路程中,他始終端正自己的态度,即使擁有了最高指揮權,他也從未被名譽迷失雙眼,并且努力做好本職工作,不會以職權行使便利,不辜負上司的期望,不辜負祖國的未來。

他将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陪伴祖國走過内憂外患,陪伴祖國抵擋大雪風霜,更是陪伴祖國走過一路的艱難困苦,以他畢生所見、畢生所學來完成他救國救民的偉大理想,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他帶來的燦爛陽光,曆史永遠不會抹去他光輝燦爛的一頁,和所有無産階級戰士一樣,他值得永遠被銘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