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講兵力占優的一方軍事實力也就占優。但是往往容易忽略了一個細節:如何指揮好大兵團?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是一般人或者普通軍官,面對成千上萬的隊伍往往出現無從下手的窘境,怎麼打仗?這不僅僅是将領的指揮水準問題,還牽扯一系列複雜因素。一個師甚至一個軍還好,若是一個兵團以上的作戰機關,就尤其要面臨這個難題了。今天我們就來舉例了解下,什麼樣的進階軍官才能指揮好10萬人以上的大兵團。

首先,兵團司令要具備極強的軍事指揮能力。其實真正合格的大兵團司令并不多,這對将領的能力要求很高。大兵團作戰,要做好不易。不是說部隊多就能打勝,勝負因素有多方面。為将者,作為能力的核心展現,着重在判斷能力和計算能力。如果放在合圍方面,自然是指揮者通過對形勢的判斷而作出的部署,這一點要求極高。若計劃出現漏洞,一是敵并沒按指揮者估計的路線行動,使部署落空;二是兵力使用不當,某路被突破,使合圍落空。
最具備這些素質的将領,國共兩方首推華野粟司令,奇謀和計算(另有東野司令基本不相上下)都堪稱頂級。由此可見對于指揮官的要求有多高!很多将領也是兵團司令及以上級别,卻難稱傑出甚至合格。隻不過沒有到特定的戰役和困難之中,是以展現不出而已,這樣的人才其實還是很稀有的。一旦面臨考驗,就能看出不少人能力上的短闆難以勝任,比如國軍方面的李仙洲、黃維等人,都難稱合格。
與指揮能力幾乎同等重要的,是将領的資曆和影響。有的朋友可能對這種說法不服,認為少年英雄自古并不缺乏,怎麼能搞資曆論呢?但要知道那還是相對少數。沒錯,在低一點的軍、師、旅等級别中都有可能出現年輕有為的将領,戰績突出(比如我軍四野的鐘偉軍長),但兵團級之上幾乎不會出現這種特例。原因在于10萬人左右的部隊整合和調動,不是說起來那麼簡單,若不是兵團司令的威望和履曆足夠,想讓大家往一個方向走都費勁,别說打出勝仗了。
舉個最直覺的例子。國軍最強的大兵團是2、7、9、12四個兵團,人數都超過10萬,每個兵團4-6個軍,其中中央系和雜牌混編,成分複雜。隻是打仗出色就能當司令了嗎?沒有資曆是鎮不住這些不同部隊,不同來源的官兵的。2兵團司令是邱清泉,之前是兵團核心5軍軍長;7兵團司令是黃百韬,之前是兵團核心25軍軍長;9兵團司令是廖耀湘,之前是兵團核心新6軍軍長;12兵團司令是黃維,之前也當過兵團核心18軍(這個兵團就連副司令胡琏都曾是18軍長)軍長。是以,無一例外,不是兵團基幹部隊的老大,履曆深厚的話,根本管不住這麼多隊伍,這就是事實。資曆不重要嗎
在我軍隊伍裡也能看出端倪,隻是不像國軍那麼明顯。都知道四野實力最強的老1、2、3、6縱四大主力部隊,編成兵團時這些部隊沒有抱團,也是分散的,搭配其他部隊各帶一個兵團(強、中、弱結合)。其中意味是不是也很清晰呢?戰鬥力二、三流的部隊跟着一流部隊走,避免強軍紮堆不好管控。是以大兵團、大部隊的指揮管理,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是學問和實踐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