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臨滄:五個文藝節目榮獲雲南省第十二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四項大獎

臨滄:五個文藝節目榮獲雲南省第十二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四項大獎

日前,由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雲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辦,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承辦的雲南省第十二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活動以“線上雲展演”方式舉辦,臨滄市選送的五個文藝節目榮獲四項大獎。

臨滄:五個文藝節目榮獲雲南省第十二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四項大獎

雲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是經省人民政府準許,由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共同舉辦的高規格、大規模、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省級重要文化藝術賽事,每兩年舉辦一屆,已成功舉辦十一屆。為籌備好此次展演活動,今年以來,臨滄市多次組織相關專家深入8縣(區)對100多個文藝作品進行編排輔導。經過層層遴選,最終標明5個文藝作品參加本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

臨滄:五個文藝節目榮獲雲南省第十二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四項大獎

經過本屆民族民間歌舞樂組委會評選,臨滄市選送的傳統性聲樂《三月六· 葫蘆牽藤開白花》榮獲傳承獎,創新性舞蹈《踏歌彩雲》榮獲銀獎,創新性聲樂《向着太陽歌唱》榮獲銅獎,傳統性器樂《薪火相傳》榮獲優秀獎。

《三月六·葫蘆牽藤開白花》

葫蘆牽藤開白花,即三月六呀,實是“三月喽呀”,也是“苦妹朗“之一統稱的“隔娘調”,隔娘意思是離别爹娘遠在他鄉。父母是兒女的恩人,子女必當竭力孝順。女兒出嫁有着嚴格的儀式,如:吃小酒、定婚、瞧日子、過禮、吃隔娘飯、哭嫁等,通過儀式來表達對父母的養育之恩、離别之傷。到了陽春三月,大地回春,布谷陽雀滿山叫。《隔娘調》就是在女兒遠嫁他鄉,無親無故,不熟山勢不熟人的環境下對爹娘、親人的無限思念有感而訴的唱調。曲調婉轉動聽,把無助與不舍、心碎與酸楚、思念與無奈表現得淋漓盡緻,入木三分,使聆聽者無不垂淚。

臨滄:五個文藝節目榮獲雲南省第十二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四項大獎

《踏歌彩雲》

雙江是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那裡的冰島茶聞名于世,又是太陽轉身的地方,北回歸線穿城而過,有着“七彩雙江”的美稱。千百年來,拉祜族同各民族在這方獨特鄉土上共生共榮,共同締造了演繹生命之态、自然之姿的中國多元民族文化之鄉。

舞蹈根據雙江縣拉祜族民間七十二路打歌套路動作、動律提煉、加工、編創而來。《踏歌彩雲》表現拉祜族少女走進了新時代,幸福之花處處綻放。少女們身上的頭飾就像天上的彩虹,高亢的歌聲唱亮了拉祜山寨,跳動的舞步如跳躍的音符。在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以及再脫貧攻堅的征途上,拉祜族少女踏山跳雲,去迎接美好的幸福生活。

臨滄:五個文藝節目榮獲雲南省第十二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四項大獎

《向着太陽歌唱》

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滄源佤族自治縣邊境村的老支書們回信,勉勵他們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引領鄉親們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聖國土。收到總書記的回信,阿佤人以不同的形式歌頌新時代、歌唱新生活、歌唱佤山新面貌。《向着太陽歌唱》,就是向總書記、向黨中央彙報“黨的光輝照邊疆”,推進沿邊小康村建設給佤山帶來的新變化,表達“邊疆人民心向黨”的感恩情懷 。

歌曲通過對美麗家園的贊頌,展示“好日子唱着過”的幸福節拍,以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暢想,表達阿佤人聽黨話跟黨走,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的堅定決心。歌詞用頗帶浪漫的色彩描寫幸福佤山,以互為對稱的兩段體結構,給人一種涓涓流淌的美好感受。歌曲旋律美中具有個性,把佤族音樂元素融入流行音樂,自然地完成古樸與時髦的結合,使其情感抒發更到位。

臨滄:五個文藝節目榮獲雲南省第十二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四項大獎

《薪火相傳》

在佤族文化中,傳統樂器占有重要的位置。阿佤人能歌善舞,自然少不了樂器伴奏。

佤族傳統樂器種類繁多,豐富多彩。最具代表性的打擊樂器有節奏高昂、振奮人心的“木鼓、铓鑼、竹琴、蜂桶鼓”;吹管樂器有頗具山野之美、古樸渾厚的“德、V、葫蘆笛”;拉弦樂器有音色低沉、如泣如訴的“獨弦琴”;彈撥樂器有撥動心弦的“小三弦”。這些樂器,彙成了阿佤山田野裡的歌、火塘邊的調、打歌場的旋律,傳承至今。

佤族小女孩和母親作為傳承的線軸,把佤族的傳統樂器一一呈現給觀衆,講述着佤山傳承的文脈,延續着佤族生命的呐喊。在社會曆史的程序中,佤族樂器造就了滄源佤族獨特的音樂景觀,世世代代,薪火相傳。

臨滄:五個文藝節目榮獲雲南省第十二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四項大獎

來 源/臨滄市文化和旅遊局

編 輯/王 燕 宮 明 責 編/楊文燦

監 制/李正穩

溫馨提示:如轉載請注明“今日臨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