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國如果繼續重用廉頗,而不是趙括,長平之戰會取勝嗎

(中國曆史上的100個如果系列)

在春秋戰國時期,長平之戰是規模最大、傷亡最慘烈的戰略大決戰,徹底奠定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大方向,曆史意義極其深遠。

提起長平之戰,很多人都會第一時間想起那個“紙上談兵”的趙括,認為是他葬送掉了趙國45萬大軍,讓趙國從此一蹶不振,也讓趙括從此成為“紙上談兵”的笑柄。

很多人都說,如果趙王沒有聽信秦國的離間計,而是繼續重用老将廉頗,那麼趙國未必會輸。

真的是這樣嗎?現在,就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長平之戰到底是怎麼回事,如果趙王真的繼續重用廉頗,長平之戰又會有什麼樣的走向。

趙國如果繼續重用廉頗,而不是趙括,長平之戰會取勝嗎

當時,在戰國七雄之中,趙國是最有實力抗衡秦國的,換句話說,趙國同樣具有統一華夏的實力,是以,趙國與秦國之間注定要進行一場殘酷而充滿懸念的“半決賽”。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韓,即将亡國的南韓隻會割地以求苟延殘喘,這一次他們割讓了上黨17郡,但上黨郡守馮亭不願意降秦,就投奔了趙國。

當時,趙國君主是趙孝成王,貪婪愚蠢,而且狂妄自負,他看不出這送上門的究竟是福不是禍,貪婪地接受了,結果惹怒了秦國,以此為借口向趙國開戰。

公元前261年,秦将王龁率大軍進攻上黨,趙軍不敵,隻好放棄上黨,被迫請求與秦國議和。

孰料,秦國得了上黨,繼續向趙國進攻,矛頭直指趙國的長平地區。

趙孝成王派老将廉頗出馬,但是趙軍戰鬥力不如秦國,接連失利,廉頗就決定利用地理優勢,用“持久戰”拖垮秦軍。

趙國如果繼續重用廉頗,而不是趙括,長平之戰會取勝嗎

實際證明,廉頗的這個主張是對的,秦國幾乎出動傾國之軍,後援補給線比趙國遠得多,曠日持久的消耗,秦國的确吃不消(即使長平之戰勝利後,秦國也三年大饑荒)。

當時,秦國在位的是深謀遠慮的秦昭王,他不僅對自己一方知人善任,而且對趙國君臣的優劣虛實也了如指掌,于是就決定用“離間計”,派奸細到趙國,到處散布謠言,說秦國根本不怕廉頗,并造謠廉頗不久就會投降,秦國最畏懼的是趙國軍神趙奢之子趙括。

結果,愚蠢的趙孝成王竟聽信謠言,不顧一大批忠臣的勸阻,堅持換下老成持重的廉頗,換上基本沒有什麼實戰經驗,隻會紙上談兵的趙括。

果然,趙括急功冒進,被秦軍誘出,分割包圍。秦昭王一聽趙括上鈎,立即親自坐鎮秦國最靠近戰場的河内地區,所有男丁各自進階一級,15歲以上男丁都發往長平,秦軍人數一下子高達60萬,而主帥也由王龁換成最可怕的屠夫——白起!

趙國如果繼續重用廉頗,而不是趙括,長平之戰會取勝嗎

最終,白起圍困趙括大軍46天,趙括拼死突圍被射殺,45萬趙軍不得不投降,結果被白起盡數“阬殺”!

昔日強盛的趙國經此一役,血本虧盡,再也無力稱雄,淪為遲早為秦吞滅的羔羊。

長平之戰如此富有轉折性,兩千多年來一直有人疑問:如果趙軍不中途更換主帥,堅持廉頗的戰略,那麼長平之戰又會是怎樣一種結局呢?

其實,這種假設,主要拷問的還是雙方君主的優劣高下,要使廉頗一直挂帥,先決條件必須是趙孝成王是一個識大體顧大局、睿智通達之人。

如果不是這樣,那麼他即便一時忍耐着,繼續使用廉頗,也很難堅持到底。要知道,這種大持久戰不僅秦國受不了,趙國也同樣吃不消,長平之戰打了三年,邯鄲地區已經陷入饑荒,是以趙孝成王急于速戰速決,才會不聽勸阻,改用趙括。

趙國如果繼續重用廉頗,而不是趙括,長平之戰會取勝嗎

可惜,趙孝成王跟秦昭王根本不在一個等級上,随着持久戰拖得越來越長,趙國國内的形勢肯定也會越來越緊張,以趙孝成王的能力,根本無法駕馭,是以,廉頗早晚會被他換掉。

可以說,這場戰争的決定性因素,根本不是廉頗,而是趙孝成王,再對比一下對面那位雄才大略的秦昭王,其實從一開始就注定了趙國必敗的結局!

那麼,趙國就真的沒有勝算嗎?其實也未必,至少還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一邊舉全國之力繼續抵抗,一邊派出能臣良使,遊說其他五國,一起聯合抗秦。

要知道,在長平之戰中,秦國已經快被拖垮了,隻要其他五國派出大軍援趙,秦國肯定不是對手,隻能選擇退兵。

但是,趙孝成王這個無能之君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是以,趙國在長平之戰中隻能接受必敗的結局,跟用不用廉頗關系不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