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遠古屬百越之閩越部落,《禹貢》屬揚州。在周朝為七閩地,春秋以後為閩越國。秦南平百越,置閩中郡。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承認驺無諸為閩越王于此。漢惠帝三年(前193年),分閩越地,封驺搖為東海王。。
三國時屬吳國,設建安郡,轄建安、南平、将樂、建平(建陽)、東平(松溪)、昭武、吳興(浦城)以及候官、東安(南安、同安)共9縣。
唐朝,福建屬江南道。景雲二年(711年),立閩州都督府,領有閩、建、泉、漳、潮五州。開元十三年(725年),閩州都督府改稱福州都督府,隸屬于江南東道,為福州名稱出現之始。
北宋時期,置福建路,行政區劃為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及邵武、興化二軍。南宋孝宗時升建州為建甯府。福建路是以包括一府五州二軍;府、州、軍實際是同一級行政機構,共計8個,故福建号稱“八閩”。這時,福建全省有42個縣,成為東南全盛之邦。
元朝時期,置福建等處行中書省。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福建全省八路改為福州、建甯、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洪武九年(1376年),置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成化九年(1473年),恢複被廢為縣的福甯州,直隸于布政司。
清代,福建區劃繼承明制,設福建布政使司。辛亥革命後,曆屆中央政權均置福建省。從民國35年(1946年)至1949年解放前夕,全省共分7個行政督察區、2市、67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福建省人民政府駐福州市,直轄福州、廈門2市,分設8個專區、67縣。
30年前福建鄉村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