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行業面臨勞動力短缺,晶片制造商争奪人才

現在,世界上最大的晶片制造商正在争奪勞工以便為他們在世界各地建造的價值超10億美元的設施配備人員,進而進一步解決全球半導體短缺的問題。多年來,合格勞工的供應不斷減少,這讓半導體高管們感到擔憂。

行業面臨勞動力短缺,晶片制造商争奪人才

據行業官員稱,現在這種擔憂已被全球勞動力短缺、由新冠大流行引發的對所有數字事物的需求及各國政府為加強本地晶片制造能力的競賽所放大。

許多行業都在經曆着勞動力短缺的問題。雖然晶片制造商有一個優勢,因為他們的流程是最自動化的,但他們的設施所使用的高科技裝置仍需要熟練的員工來操作它。現在發生的大規模擴張正在創造對人員的特殊需求,通常發生在特殊領域。

半導體生産工具制造商ASML Holding NV的執行副總裁Jim Koonmen表示:“我們絕對是在打一場人才戰。”

新晶片制造設施被稱為制造廠或“原晶長”需要成千上萬受過大學教育的工程師來操作。技術人員監督和管理制造過程,而研究人員則幫助創新新類型的晶片和制造方法。

“整個半導體行業,需要增長的技能從建築業支援我們的工廠建設一直到最先進的研究人員,”英特爾執行副總裁Ann Kelleher在最近一次美國國會聽證會上說道。據悉,他以前負責監督該公司的制造業務。

英特爾已承諾在未來幾年内在美國和歐洲進行超1000億美元的晶片工廠投資。中國台灣地區的半導體制造公司、三星電子公司和其他公司也都有大型擴張計劃。

根據人才管理公司Eightfold.ai的一份報告顯示,僅在美國,到2025年就必須在2020年的基礎上增加約7萬至9萬名勞工以此來滿足預期工廠擴張的最關鍵勞動力需求。根據該研究,為使美國獨立于外國供應,一些國會議員正在敦促進行更雄心勃勃的擴張,這将使該數字增加到30萬名勞工。

根據104 Job Bank的資料,在全球晶片制造地--台灣,那裡的招聘缺口達到六年多來的最高水準。該招聘平台8月份的一份報告估計,半導體勞工的月平均缺口約為27,700人,比前一年增長44%。報告還稱,晶片制造業的月平均工資上升到十多年來的最高水準。

“人才短缺問題變得更加嚴重,主要是因為需求的增加,”中國台灣大學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學院院長Yao-Wen Chang說道,“我對我們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并不感到樂觀。”

Koonmen表示,在未來一段時間内,ASML這家荷蘭公司的人員需求預計将每年增加10%或更多,隻有這樣才能滿足全球各地建立晶片工廠激增所帶來的對其工具的蓬勃需求。

為了吸引員工,Koonmen指出:“我們正在許多方面加強我們的遊戲,包括加強其招聘職能。”他稱,公司正在微調其尋找合适的人才并加深跟大學的聯系以擁有一個畢業生管道。該公司需要具備從光學、軟體技能到電子工程等技能的人才。

GlobalFoundries Inc首席财務官David Reeder表示:“在我看來,美國的勞動力市場對我們來說可能是最具競争力的勞動力市場。”另外,他還補充稱,這可能會在幾年内保持一個緊張的市場。

工程學教授們稱,加劇這種擔憂的是,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對晶片制造的興趣已經減弱,因為許多人現在更願意在軟體或網際網路服務領域找到工作,并且不願意在沒有可觀的工資回報的情況下攻讀博士學位。

羅切斯特理工學院教授Santosh Kurinec則表示,在該校電氣工程專業大學就讀的學生人數不斷減少--從80年代中期的約50人減少到現在的約10人。“有些人想去為Google和Facebook以及其他公司開發一款應用。”

在中國台灣,由于半導體變得更加複雜,缺乏高技能的工程師可能會破壞保持先進技術前沿的努力。行業協會SEMI的全球首席營銷官兼中國台灣分會會長Terry Tsao指出:“我們需要更多的博士,他們也要參與到半導體行業的下一代中來。”

在急于吸引人才的過程中,政府可能會發揮關鍵作用。美國的晶片公司已經遊說立法者,允許他們從海外招聘,因為美國畢業生的數量已經減少,并且畢業生的入學率已經轉向外國學生。

去年5月,中國台灣地區通過了一項法律以促進半導體等高科技領域的創新和教育,這讓台灣的幾所大學跟包括台積電在内的公司合作開辦了專門的半導體學院。

中國大陸也已經推出了專門的半導體研究學校和教育訓練中心,以此作為其推動先進技術自給自足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晶片和人工智能。截至12月,中國有12所大學建立了以晶片為重點的學院,包括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著名院校。

總部設在北京的技術研究公司EqualOcean的研究經理Ivan Platonov估計,由于對晶片領域的投資增加,中國半導體勞動力在過去五年裡幾乎翻了一番,然而該國在2020年卻缺少了約25萬名工程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