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魏六鎮與木蘭從軍

北魏六鎮與木蘭從軍

北魏王朝是鮮卑族拓跋珪在今内蒙古和林格爾縣境内的盛樂城建都,後遷都平城(今大同市) ,又遷都洛陽。

當時,北魏十分重視邊疆守衛和軍隊建設,規定凡鮮卑族的男子必須服兵役,至死都要入“軍隊花名冊”。一有戰事,招之即來。

為鞏固邊防,北魏在沿陰山山脈設六個軍事重鎮,它們是(自西向東):沃野鎮(今巴彥淖爾市境内)、懷朔鎮(今固陽縣境内)、武川鎮(今武川縣境内)、撫冥鎮(今四子王旗境内)、柔玄鎮(今察右後旗境内)、懷荒鎮(今張北縣境内)。

陰山山脈中段的大青山古稱“黑山”,此六鎮集中建于黑山。黑山北麓的柔然部落經常入侵北魏的邊疆,從公元424年至公元429年間,北魏曾13次出兵讨伐柔然部落。

木蘭從軍的傳說故事就是發生在這一曆史時期,民間把它編寫成《木蘭詩》收入北魏樂府中,才得以流傳至今。

到底花木蘭的家鄉在哪裡?為什麼要從軍?從軍的路線,留宿和兵營又在哪裡?這三個問題可從《木蘭詩》中找到答案,木蘭從軍報名時是騎馬上路,渡過黃河到達兵營的。

北魏六鎮與木蘭從軍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花木蘭的家鄉離黃河僅一天的馬程,大約在黃河南岸的山西河曲或陝西榆林、府谷,途經鄂爾多斯地區,一天的馬程到達黃河岸邊。如果花木蘭的家鄉在河曲地區要經過今準格爾旗的十裡長灘、薛家灣、五家堯、大路等地。如果花木蘭的家鄉在榆林、府谷地區則要經過東勝、樹林召等地。

從當今留下的地名考查,五家堯村有一地名為“木蘭灣”,是以說花木蘭的家鄉河曲地區的可能性大。

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第二天從黃河邊出發也是一天的馬程,途經今托縣雙河鎮、和林盛樂鎮、呼市回民區、壩口子村、新城區毫沁營、哈拉沁等地到達前沿陣地“黑山頭”。

當時,北魏朝廷為抵禦柔然部族的侵擾,在北疆沿陰山修築長城(東起赤城西至五原,全長約一千餘公裡)。

為什麼花木蘭要替父從軍呢?詩中也有交代。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原來北魏實行的是全民族皆兵制,凡鮮卑族的男丁,成年後必須注冊登記“軍書”服兵役,一遇戰争必上前線,即使七八十歲也不能推诿,每戶必出一丁。何況木蘭父花弧曾是百戰百勝的将軍,必上前線無疑。詩中的“可汗大點兵”是指柔然部族的首領起兵犯境。

因為有這一制度,是以花弧從小就培養木蘭習武(木蘭姐身體瘦弱,木蘭弟年幼)練就一身好武藝,才有了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

為什麼人們認為花木蘭是河南人,木蘭從軍是和突厥部落打仗呢?

因為,北魏都城三遷至洛陽,又經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的演唱,觀衆引起誤會。把柔然部落錯認為與隋唐對峙的突厥和與北宋對峙的契丹兩部落,并為柔然可汗起名“突利子”,戲服彩用《楊門女将》中蕭天佐、蕭天佑、蕭太後的裝束。

北魏長城是憑借趙長城而加強的,是以說,作為負責通訊傳令的花木蘭将軍,“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将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她的足迹踏遍了黑山上的軍事六鎮,而綠樹掩映、杏李争芳、花香鳥語的白道嶺(今烏素圖村北),花木蘭将軍是常來常往之主人。

作者:王繼周

攝影:何衛國

來源:回民區文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