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次戰役緻66萬蘇軍被俘虜,他們為啥不反抗?

上一篇文章,飛春讀傳講述了史上最大規模圍殲戰,1941年基輔會戰,是如何發生的。

今天說說此事的一個細節,66萬名蘇軍,是如何被俘的。

一次戰役緻66萬蘇軍被俘虜,他們為啥不反抗?

1941年9月16日,德軍南北兩路裝甲兵團會師後,對烏克蘭的首府基輔,形成了全包圍。

包圍圈總面積約13.5萬平方公裡,内有5個蘇聯方面的集團軍,50個師,共計66.5萬人。

從這一天起,蘇軍陷入極度危險之中,接到撤退的指令後,他們拼死突圍,求一線生機,但遺憾的是,面對強大而善戰的德軍,最終以失敗告終。

一次戰役緻66萬蘇軍被俘虜,他們為啥不反抗?

被俘的蘇軍

面對絕望的戰鬥,66萬蘇軍并沒有坐以待斃,而是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堅持了近半個月,66萬人十天半月的不停打仗,彈盡糧絕也不放棄,已經很頑強了。

如果是日本人,他們可能會選擇剖腹,甯死不降是日軍幾十年的傳統,根深蒂固,名節比其生死重要。

但世界上隻有一個日本,會在道德和律條上做出如此極端的限制。

一次戰役緻66萬蘇軍被俘虜,他們為啥不反抗?

被俘蘇軍鳥瞰圖

蘇聯在1個月前,也釋出了一道指令,但沒有要求甯死不降,而是不準當膽小鬼和逃兵。

這道由最高統帥部下達全軍的270号令曰:

“凡是在戰鬥中撕下肩章并投降者,即為可惡的逃兵,其家庭成員因違背軍人誓詞、背叛祖國,應予以逮捕。此類逃兵應就地槍決。

“凡是陷入包圍着,應戰鬥到底,沖出重圍,回到我方。凡是甯願屈膝投降者,應以一切手段予以消滅,對投降的紅軍戰士之家屬,應剝奪其享受之國家補貼和救濟。

“凡是英勇果敢之人員,應予以積極提拔。”

一次戰役緻66萬蘇軍被俘虜,他們為啥不反抗?

這份在基輔會戰的緊要關頭釋出的訓令,語氣強硬,态度鮮明,其目的,就是激勵、鞭策蘇軍謹遵軍令,全力反擊。

此令的一個背景是,不少進階将領提出要放棄基輔,而基本上每個提此建議的人,都被免職或處理、處決了。

從其内容看,是不允許投降的。

一次戰役緻66萬蘇軍被俘虜,他們為啥不反抗?

但結合内文和背景,你會發現,此令的重心在于“戰鬥到底、突出重圍”,決不允許屈膝投降,尤其不容叛逃、叛國。

而與日本“重節輕死”“甯死不降”,甚至鼓勵自戕,有着根本差別。

在被德軍包圍的近半個月中,蘇軍用落後的機槍和火炮,用傳統的混凝土防禦工事進行作戰,彈藥沒有了,用拳頭、用靴子、用牙齒與德軍拼命,19歲的中尉亞庫甯率11人小分隊作戰至最後1人……這樣的例子很多。

一次戰役緻66萬蘇軍被俘虜,他們為啥不反抗?

面對鋼鐵洪流,武器落後的蘇軍前赴後繼,終于撕開裂口,但最終又被趕到的德國援軍堵上,烏克蘭田野上橫屍遍野,殘骸一片,令人毛骨悚然,可見戰鬥之激烈。

說蘇軍不戰而降,是沒有天理的。

然而,“戰鬥到底”與甯死不降,還是有根本差別的,那就是,當彈盡糧絕之時,沒法再打下去的時候,隻能投降。

一次戰役緻66萬蘇軍被俘虜,他們為啥不反抗?

蘇軍是這樣做的,後來的德軍也是這樣做的。太平洋戰場的美軍、英軍都是這樣做的,而且是有法律背書和價值觀認同的。

但這種投降,與投敵叛國截然不同,前者是作為蘇聯的俘虜,後者是變節成為敵方的一份子。

根據國際公約,交戰停止後,雙方應該交換俘虜,俘虜歸隊,各國有各國不同的處理方式,但他們還屬于其本國的軍人。

一次戰役緻66萬蘇軍被俘虜,他們為啥不反抗?

保障俘虜生命安全和人格尊嚴,是國際法則中的應有之義,但沒有聽說過“交換變節者、賣國者”的。

這是兩者的本質差別。

另外,值得說的是,在慘烈的基輔會戰中,面對絕望的包圍,蘇軍軍官并沒有帶頭逃跑,而是與戰士們一起,戰到最後一刻。

一次戰役緻66萬蘇軍被俘虜,他們為啥不反抗?

突圍中,西南方面軍司令,基爾波諾斯上将,9月20日在樹林修整時,被德軍的炮彈擊中,2個小時後,不治而亡。

西南方面軍參長,圖皮科夫少将,政委布爾米堅斯科,内務人民委員部特務處處長米赫耶夫,以及第五集團軍參謀長薩列夫斯基,都先後戰死沙場。

第五集團軍司令波塔波夫少将,在失去意識的情況下被俘,其他軍官大部分也都戰死。

一次戰役緻66萬蘇軍被俘虜,他們為啥不反抗?

他們的堅守,使德軍付出了15萬人性命和無數彈藥的代價。

這樣的部隊,在彈盡糧絕、鐵桶包圍的絕境中,能堅守如斯,而不是立即土崩瓦解,潰逃如鼠,也是真心不易了。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