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江聚義廳前排座次,公孫勝看後離去,吳用至死方悟

水泊梁山,曾經是一個美好的夢想。

被逼無奈落草為寇的也好,天生一副俠義心腸的也好,打小就仰慕江湖俠士的也好,出身草莽以打家劫舍為生的也好。108位好漢在梁山上相聚,為的無非就是保命,順帶着大口喝酒大碗吃肉,過上夢寐以求的生活。

宋江聚義廳前排座次,公孫勝看後離去,吳用至死方悟

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江湖的地方,就需要建立秩序。

從宋江在聚義廳前排座次的時候開始,就有人已經看到了今後的結局。

這個人,就是“入雲龍”公孫勝。

《水浒傳》的原型,是在史書中隻有寥寥數語的宋江起義。

宋江聚義廳前排座次,公孫勝看後離去,吳用至死方悟

北宋宣和年間,朝廷昏聩腐敗,以宋江為首的三十六人率領一支起義軍“橫行河朔,轉掠十郡,官兵莫敢撄其鋒”,“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州界”。本來隻是北宋無數起義軍中平凡的一支,卻在千百年來演變成了一段家喻戶曉的傳奇故事。

小時候看《水浒傳》電視劇,當真以為梁山好漢是因為不滿朝廷昏庸,憤然起義的大英雄。長大後再讀,才知其中字字句句,為的俱是私利。

權力的争鬥,利益的沖突,在這一幹最不應該有深沉心機的好漢身上展現得淋漓盡緻。初讀《水浒傳》原著,會給人一種暈乎乎的感覺,自己曾經熟悉的英雄好漢,怎麼在書裡卻好似全然變了一副面孔?這幫打家劫舍的強盜,為啥會被尊為“好漢”?

宋江聚義廳前排座次,公孫勝看後離去,吳用至死方悟

直到看到公孫勝,才算勉強找回了一點熟悉的味道。

要我說,公孫勝絕對是梁山上最符合曆史裡“宋江起義軍”形象的人。縱觀全書,唯獨一件事情是他主動做的,那就是“智取生辰綱”。

公孫勝撺掇晁蓋搶蔡京的東西,用的借口是“這北京生辰綱是不義之财,取之何礙”。晁蓋顯然也是幹慣了打家劫舍勾當的,很愉快地就接受了這個建議。

宋江聚義廳前排座次,公孫勝看後離去,吳用至死方悟

公孫勝是個道士,他的人生追求本應當是長生大道,為何跟一群土匪混在一起?

或許,公孫勝入夥的目的,本來是為了幫梁山衆人“成就大事”的。

我們知道,曆史故事裡總會有個神出鬼沒的隐士形象,比如朱元璋手下的劉伯溫,朱棣身後的道衍和尚,乃至于戰國時期的蘇秦和張儀。這些人出世,都胸懷濟世安民之志,絕非為追求榮華富貴而來。

是以,公孫勝上梁山,也就有了更強的目的性:他要的,就是借助梁山的力量,推翻昏庸的朝廷。

宋江聚義廳前排座次,公孫勝看後離去,吳用至死方悟

隻不過,公孫勝看好的人不是宋江,而是晁蓋。

宋江入夥後,衆位好漢要重新排座次,晁蓋第一,宋江第二,吳用第三,公孫勝第四。

其他好漢的座次,晁蓋提議以功勞來确定,宋江卻否決了。

宋江建議道:

“休要按功勞分高下,梁山原先的頭領去左邊主位坐,新到頭領去右邊客位坐,待日後出力多少,再做定奪。”

宋江聚義廳前排座次,公孫勝看後離去,吳用至死方悟

這樣的分法,名義上是為了公平,背地裡,卻把梁山的頭領們旗幟鮮明地分成了兩派:晁蓋手下的舊頭領,和宋江帶來的新頭領。

兩撥人之間的沖突,一觸即發。

而從兩邊人數和實力的差距上,也能看出,宋江一派明顯占了上風,日後的梁山必定是以宋江為主導的。

而宋江是個什麼人?

宋江聚義廳前排座次,公孫勝看後離去,吳用至死方悟

雖然他廣交江湖好友,人人稱贊仁義,但在被逼落草之前,他可從未跟他那些江湖朋友提過,自己也想過江湖生活!

本質上,宋江對江湖人士有點“葉公好龍”的意思,表面上很親切,但你要真讓他去當個賊寇,他是絕對不幹的,所謂僞君子是也。

直到怒殺閻婆惜,事情已成定局,無奈奔赴梁山的時候,他在心裡已經暗暗下定了決心。

招安,是他一定要做到的事。

宋江聚義廳前排座次,公孫勝看後離去,吳用至死方悟

但公孫勝的目标顯然不可能是招安。看明白大勢之後,他就潇灑轉身,放棄了梁山,以思念家中老母為借口,飄然離去了。

同為梁山上的智囊型人物,吳用卻一直忠于宋江。雖然與晁蓋早就相識,但吳用也早已意識到,晁蓋是鬥不過宋江的。

宋江的到來,反而激發了吳用的野心。吳用也是個文人,《水浒傳》中說他“似秀才打扮”,已經暗示了吳用的志向,其實與宋江相仿。

宋江聚義廳前排座次,公孫勝看後離去,吳用至死方悟

他也曾有過考取科舉的打算,隻是未能如願以償。而在宋江上梁山之後,吳用再次看到了機會。

一個以梁山為跳闆,入朝為官的機會。

故事的結局我們都已經知道了,接受招安之後,梁山被改編為趙宋王朝的軍隊,連年的戰事,弄得一百零八條好漢最後隻剩下了二十七個人。最終宋江被毒死,吳用、花榮也在宋江墳前自缢身亡。

明明是一個“武人”起義的故事,卻被一群“文人”掌控了方向。從宋江上山的那一刻開始,梁山就注定會失敗,好漢們注定不會有好結局。

宋江聚義廳前排座次,公孫勝看後離去,吳用至死方悟

公孫勝早早地看出來了,是以飄然遠去,自去做他的方外之人,遠離紅塵。吳用卻直到死到臨頭才明白,但又無計可施,隻得窩窩囊囊地自殺了。

小時候我們看《水浒傳》,看的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好漢豪氣,其中帶着點對“江湖”的憧憬。長大了再看,才知道原來山不是山,水也不是水,“聚義”隻是一個虛無缥缈的幻影,主事人的利益才是梁山前進的最根本方向。

梁山好漢之間的“義氣”,也根本不是什麼同生共死的真情,而是由無數個小團體所組成的利益共同體。僅有的兩個赤城之人,一個是魯智深,另一個竟是那個沒腦子的李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