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宋江聚义厅前排座次,公孙胜看后离去,吴用至死方悟

水泊梁山,曾经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被逼无奈落草为寇的也好,天生一副侠义心肠的也好,打小就仰慕江湖侠士的也好,出身草莽以打家劫舍为生的也好。108位好汉在梁山上相聚,为的无非就是保命,顺带着大口喝酒大碗吃肉,过上梦寐以求的生活。

宋江聚义厅前排座次,公孙胜看后离去,吴用至死方悟

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江湖的地方,就需要建立秩序。

从宋江在聚义厅前排座次的时候开始,就有人已经看到了今后的结局。

这个人,就是“入云龙”公孙胜。

《水浒传》的原型,是在史书中只有寥寥数语的宋江起义。

宋江聚义厅前排座次,公孙胜看后离去,吴用至死方悟

北宋宣和年间,朝廷昏聩腐败,以宋江为首的三十六人率领一支起义军“横行河朔,转掠十郡,官兵莫敢撄其锋”,“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本来只是北宋无数起义军中平凡的一支,却在千百年来演变成了一段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

小时候看《水浒传》电视剧,当真以为梁山好汉是因为不满朝廷昏庸,愤然起义的大英雄。长大后再读,才知其中字字句句,为的俱是私利。

权力的争斗,利益的冲突,在这一干最不应该有深沉心机的好汉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初读《水浒传》原著,会给人一种晕乎乎的感觉,自己曾经熟悉的英雄好汉,怎么在书里却好似全然变了一副面孔?这帮打家劫舍的强盗,为啥会被尊为“好汉”?

宋江聚义厅前排座次,公孙胜看后离去,吴用至死方悟

直到看到公孙胜,才算勉强找回了一点熟悉的味道。

要我说,公孙胜绝对是梁山上最符合历史里“宋江起义军”形象的人。纵观全书,唯独一件事情是他主动做的,那就是“智取生辰纲”。

公孙胜撺掇晁盖抢蔡京的东西,用的借口是“这北京生辰纲是不义之财,取之何碍”。晁盖显然也是干惯了打家劫舍勾当的,很愉快地就接受了这个建议。

宋江聚义厅前排座次,公孙胜看后离去,吴用至死方悟

公孙胜是个道士,他的人生追求本应当是长生大道,为何跟一群土匪混在一起?

或许,公孙胜入伙的目的,本来是为了帮梁山众人“成就大事”的。

我们知道,历史故事里总会有个神出鬼没的隐士形象,比如朱元璋手下的刘伯温,朱棣身后的道衍和尚,乃至于战国时期的苏秦和张仪。这些人出世,都胸怀济世安民之志,绝非为追求荣华富贵而来。

因此,公孙胜上梁山,也就有了更强的目的性:他要的,就是借助梁山的力量,推翻昏庸的朝廷。

宋江聚义厅前排座次,公孙胜看后离去,吴用至死方悟

只不过,公孙胜看好的人不是宋江,而是晁盖。

宋江入伙后,众位好汉要重新排座次,晁盖第一,宋江第二,吴用第三,公孙胜第四。

其他好汉的座次,晁盖提议以功劳来确定,宋江却否决了。

宋江建议道:

“休要按功劳分高下,梁山原先的头领去左边主位坐,新到头领去右边客位坐,待日后出力多少,再做定夺。”

宋江聚义厅前排座次,公孙胜看后离去,吴用至死方悟

这样的分法,名义上是为了公平,背地里,却把梁山的头领们旗帜鲜明地分成了两派:晁盖手下的旧头领,和宋江带来的新头领。

两拨人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

而从两边人数和实力的差距上,也能看出,宋江一派明显占了上风,日后的梁山必定是以宋江为主导的。

而宋江是个什么人?

宋江聚义厅前排座次,公孙胜看后离去,吴用至死方悟

虽然他广交江湖好友,人人称赞仁义,但在被逼落草之前,他可从未跟他那些江湖朋友提过,自己也想过江湖生活!

本质上,宋江对江湖人士有点“叶公好龙”的意思,表面上很亲切,但你要真让他去当个贼寇,他是绝对不干的,所谓伪君子是也。

直到怒杀阎婆惜,事情已成定局,无奈奔赴梁山的时候,他在心里已经暗暗下定了决心。

招安,是他一定要做到的事。

宋江聚义厅前排座次,公孙胜看后离去,吴用至死方悟

但公孙胜的目标显然不可能是招安。看明白大势之后,他就潇洒转身,放弃了梁山,以思念家中老母为借口,飘然离去了。

同为梁山上的智囊型人物,吴用却一直忠于宋江。虽然与晁盖早就相识,但吴用也早已意识到,晁盖是斗不过宋江的。

宋江的到来,反而激发了吴用的野心。吴用也是个文人,《水浒传》中说他“似秀才打扮”,已经暗示了吴用的志向,其实与宋江相仿。

宋江聚义厅前排座次,公孙胜看后离去,吴用至死方悟

他也曾有过考取科举的打算,只是未能如愿以偿。而在宋江上梁山之后,吴用再次看到了机会。

一个以梁山为跳板,入朝为官的机会。

故事的结局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接受招安之后,梁山被改编为赵宋王朝的军队,连年的战事,弄得一百零八条好汉最后只剩下了二十七个人。最终宋江被毒死,吴用、花荣也在宋江坟前自缢身亡。

明明是一个“武人”起义的故事,却被一群“文人”掌控了方向。从宋江上山的那一刻开始,梁山就注定会失败,好汉们注定不会有好结局。

宋江聚义厅前排座次,公孙胜看后离去,吴用至死方悟

公孙胜早早地看出来了,所以飘然远去,自去做他的方外之人,远离红尘。吴用却直到死到临头才明白,但又无计可施,只得窝窝囊囊地自杀了。

小时候我们看《水浒传》,看的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好汉豪气,其中带着点对“江湖”的憧憬。长大了再看,才知道原来山不是山,水也不是水,“聚义”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幻影,主事人的利益才是梁山前进的最根本方向。

梁山好汉之间的“义气”,也根本不是什么同生共死的真情,而是由无数个小团体所组成的利益共同体。仅有的两个赤城之人,一个是鲁智深,另一个竟是那个没脑子的李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