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懋勤軒三迤掌故《契丹族南遷雲南的見證:金銀面具》

契丹族南遷雲南的見證

金銀面具

懋勤軒三迤掌故

懋勤軒三迤掌故《契丹族南遷雲南的見證:金銀面具》

上圖中是雲南元明時期的一副金面具,它的背後是契丹人來到雲南的曆史,也是元代中國民族大融合的見證。

懋勤軒三迤掌故《契丹族南遷雲南的見證:金銀面具》

追摹遼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畫像

遼國覆滅之後,契丹族的去向一直是史學界讨論的熱點,其中很多人認為雲南施甸等處的“本人”等少數民族就是當年契丹族的後裔。

在成吉思漢率領蒙古鐵騎統一北方的戰争中,部分投降蒙古的契丹、黨項等北方民族被編入了軍隊,并跟随蒙古大軍一起南征北戰,有的甚至還被委任官職,派駐地方。

懋勤軒三迤掌故《契丹族南遷雲南的見證:金銀面具》

成吉思汗

随着蒙古帝國的強大與擴充,中國又進入了一個民族大融合時期。公元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率領大軍乘革囊渡過金沙江進入雲南,滅大理國、統一雲南諸部,随後在雲南設立了“雲南行中書省”,将雲南納入元朝版圖。

在蒙古軍隊征戰雲南的過程中,以及後來元帝國的統治期間,大量北方民族在雲南駐紮下來。随着他們的到來,許許多多的北方民族生活習慣被雲南本地民族所效仿、吸收并且得到發展。其中就包括人們所熟悉的、曾廣泛流行于遼代契丹民族中的面具葬俗。

懋勤軒三迤掌故《契丹族南遷雲南的見證:金銀面具》

遼代陳國公主金面具

根據以往出土情況記錄,雲南的面具葬俗在元、明時期的大理、普洱等少數民族地區出現,除主要被原北方民族使用外,還被雲南當地傣、景頗等部分少數民族學習使用,景東傣族陶氏土司墓出土的面具便是典型代表。

懋勤軒三迤掌故《契丹族南遷雲南的見證:金銀面具》

陶氏土司墓出土金面具

懋勤軒三迤掌故《契丹族南遷雲南的見證:金銀面具》

雲南的殉葬面具目前所見隻金、銀兩種,與宋遼時期北方面具相比其主要特點為:早期面具基本與北方面具相同(應為陣亡或屯駐在雲南的北方民族使用);随着時間的推移,面具尺寸逐漸縮小,用法也由直接覆寫在死者面部,改為覆寫在包裹身體的絲綢之外的面部位置;明末之後,面具葬俗在雲南消亡,沒有再發現的記錄。

懋勤軒三迤掌故《契丹族南遷雲南的見證:金銀面具》

雲南出土銀面具

雲南出土這些具有典型契丹風格的殉葬面具,讓我們知道遼滅亡後,契丹族并沒有因為戰争或瘟疫而消失。而是在元代民族大融合的潮流下不斷外遷,與其他各兄弟民族雜居交融,最終與他們融為一體。

歡迎關注布衣豆腐

在喜馬拉雅說水浒

懋勤軒三迤掌故《契丹族南遷雲南的見證:金銀面具》

點選以下連結可以直接進入

布衣豆腐醉眼戲說四大名著

也可以掃碼進入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釋出

圖文由作者提供

特别感謝蘇迅原創公号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