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智深一出場,就遇到在潘家酒樓上哭哭啼啼的金氏父女,他問明情況,向史進和李忠借來幾兩銀子,要打發父女兩個回家。

然後他又氣呼呼地趕到鄭屠肉鋪前,找強騙了金翠蓮的鄭屠算賬。
有人說:魯智深一出場就是在修行,“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除暴安良”彰顯的正是魯智深的“佛心”。
而黑旋風李逵呢?他一出場似乎和魯智深一樣,是一介粗暴的莽夫。
可是,做起事來與魯智深就大不相同了,同樣是救人,魯智深救下劉太公之女後,隻是語重心長地教訓了一下強搶民女的小霸王周通:
劉太公這頭親事,你卻不知他隻有這一個女兒,養老送終,承祀香火,都在她身上,你若娶了,教他老人家失所,他心裡不情願。
而李逵為狄太公家“捉鬼”後,卻把他的獨生女兒及其情夫都給砍了,還說“吃得飽,正沒消食處”。
砍完之後還将兩個屍體“亂剁了一陣,剁做十來段”。他就沒有像魯智深一樣替狄太公想想“教他老人家失所”情何以堪?
不比不知道,一比較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魯達是除暴安良的佛,李逵就是嗜血成性的魔。
那麼,打虎英雄武松是佛還是魔?
武松在《水浒傳》中是當之無愧的英雄好漢,是施耐庵着力塑造的形象,“武松打虎”、“武松殺嫂”、“血濺鴛鴦樓”等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武松出生貧賤,從小父母雙亡,是哥哥武大郎把他撫養成人,是以他對哥哥情深似海。
起初因為年輕氣盛,酒桌上和人發生争執,把人打成重傷,逃到柴進莊上躲避官司。
後來聽說被打的人沒有死,他首先想到回家看望哥哥。正是回家途中景陽岡打虎一打成名,做了陽谷縣步兵都頭。
他在哥哥家,感覺嫂嫂潘金蓮不是良人,臨出差對哥哥千叮咛萬囑咐:晚出早歸,看好門戶;遇到麻煩要忍耐,等弟弟回來再理會。
聽到這些,真為武松對哥哥的情義所感動!可是憨厚的武大郎隻聽了弟弟的前一句,卻忘了後一句,因親自去捉jian,讓西門慶一腳踢到心口上,又遭潘金蓮鸩殺身亡。
武松歸來,面對哥哥的靈床,先是呆住了,等理智恢複之後想到哥哥死得蹊跷。于是,他把哥哥死亡的來龍去脈查了個水落石出,在告狀無門的情況下,當着衆鄰居的面,掏了嫂嫂的心,來祭拜哥哥。
在這件事上,悲痛欲絕的武松卻保持了一份理智,在弄清楚哥哥被害的事實前他沒有輕舉妄動,弄清事實之後他也沒有自己先動手,而是帶着人證物證去衙門為哥哥申冤。
縣衙竟以“證據不足”駁回,武松忍無可忍,隻能選擇自己解決。但他在結果了西門慶潘金蓮後,還是留下了王婆一條命,把她交給官府處理。
施耐庵設計這個情節,看來也是有深意的。武松心裡也有杆秤,能少殺一個就少殺,這和李逵把殺人當樂趣完全不同。
武松是人,哥哥的養育之恩他不能忘記,為哥報仇,他不計後果,盡管剜心這個操作有些過分,可是想想武大郎死時的慘狀,潘金蓮這也是罪有應得了。
武松不但不是“狠人”,而且在一些事情上還表現出“慈悲”情懷。
如果他替武大報仇是出于兄弟情義的話,他解救被蒙翻的公人,就是“佛心”萌發了。
因為殺了潘金蓮西門慶,武松被刺配孟州,在經過十裡坡時兩個押送他的公人被孫二娘灌了蒙汗藥。
張青給他出主意,把兩個公人殺掉,武松可以去二龍山寶珠寺找魯智深入夥。可武松說:
武松平生隻打天下硬漢,這兩個公人,于我分上,隻是小心,一路上服侍我來。我若害了他,天理不容我。你若敬愛我,便與我救起他兩個來,不可害他。
由此可見武松仁慈之至。
到了孟州牢營,結識了施恩,因為施恩報仇得罪了蔣門神,蔣門神又買通張督監和張團練,設計要害武松。
由此武松大開殺戒,上演了“大鬧飛雲浦”和“血濺鴛鴦樓”兩場大戲。
他在飛雲浦一場戲中,先殺掉四人,立在橋上看了一回,思量道:
雖然殺了這四個賊男女,不殺得張督監、張團練、蔣門神,如何出得這口恨氣!
後來提着樸刀躊躇了半晌,才回到孟州城殺了三個仇人,還捎帶着砍了十幾個無辜的人,包括那個唱曲兒的玉蘭。
血濺鴛鴦樓一場,和李逵江州劫法場、三打祝家莊一樣,武松也成了一個嗜血的惡魔。
不過從他殺人前先“思量”後“躊躇”,看出他内心的糾結。
從佛到魔,可謂“一念之間”。
殺了人,武松又一次亡命江湖 。張青孫二娘夫婦,把頭陀的行頭給武松穿戴上,他就去二龍山尋魯智深了。
武松經過蜈蚣嶺時,看到林子裡的墳庵中有一男人摟着一個婦人戲笑。
他立馬“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心想“這是山林之下,卻做這等勾當!”他樸刀一揮,先殺了一個道童,又和那個男人鬥了十幾個回合,就把他結果了。
殺完男人,武松便把婦人叫出來問清緣故。原來,那個男人是“飛天蜈蚣”王道人,婦人是山下劉太公的女兒,王道人把劉太公一家大小全部殺光,把其女兒掠上山來供自己享樂,那個道童也是被掠來的孩子。
武松聽罷,命婦人感覺收拾東西下山。那婦人收拾了一袋金銀送給武松,武松說:
我不要你的,你自去養身。快走,快走!
婦人千恩萬謝地走了。這個情節,和魯智深桃花村救劉太公的女兒多麼相似!
看到這裡,我們似乎又一次感受到了武松那深藏的“佛心”。
最後武松上了二龍山,和魯智深、楊志一起做了二龍山的頭領,但做了強盜卻很少再做殺人放火之事。
從二龍山到梁山泊大聚義,再到被朝廷招安,以及後來随梁山隊伍南征北戰,他一直和魯智深 相伴,深受魯智深的影響。
征方臘結束,魯智深繼續去修行,而丢了一隻胳膊的武松,毅然選擇在杭州出家,成了名副其實的“慈悲為懷”的出家人。
總結:
讀懂打虎英雄武松的一生,也就知道了他是佛還是魔。
他本來是一個普通人,他無微不至地關愛着唯一的親人武大郎,可是惡毒的奸人卻害死了哥哥,讓他成了無依無靠的孤家寡人。
如果官府能夠為民做主,為武大郎雪恨 ,武松就不會手刃潘金蓮、怒殺西門慶,他就不會由人變成殺人惡魔。
同樣,如果不是蔣門神勾結張都監等迫害武松,要置武松于死地,武松也不會奮起複仇,不僅僅殺了三個仇人,還連續砍了十幾個無辜的人。
說到底,是那個不公的社會,是那個不平的世道,讓武松變成了“魔”。
但武松始終良心未泯,他一邊殺人,一邊對弱者釋放着他的善意,特别是披上那套頭陀的行頭之後,他似乎就把自己當成了一個真正的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