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肯定都會記得小時候看過的露天電影,那是一個時代的記憶,反正我是記憶猶新的。
那時候我上國小。課餘時間的活動豐富多彩,丢沙包,跳皮筋,踢毽子等等很多,但最進階的娛樂,就是看電影了。

那時候電影一年四季都是露天放映。夏天帶着蒲扇驅趕蚊子,冬天都穿着厚厚的棉衣。
我記得一般都是在村子的水塔底下,水塔在村子中央,是一個十字路口,地方比較寬敞。
每天下午放學路過那裡,隻要看見兩棵粗竹竿立在那裡,就知道晚上要放電影了,因為大家都知道,那兩棵竹竿就是挂銀幕用的。
仿佛魚看到了海洋,牛看到了草原,心裡瞬間充滿了喜悅和興奮,比期末被評為三好學生還要激動。
幾乎是一溜小跑的到家,媽媽顯然比我得到的消息要早,飯已經做好,雖然飯還是平常的飯,但感覺順口了很多。
稀裡糊塗吃完,也不知道什麼味道,因為心早已經飛到電影場上了。
吃完飯大人們往往會有很多事情,孩子們卻早已按捺不住心裡的小兔,吆喝鄰居的半大小子們,帶上小闆凳,出發。
外邊一片漆黑,但家裡的家用電器——手電筒通常是不讓拿不出來的,要麼怕丢了,要麼怕摔了。
不拿就不拿,拿了更是累贅。好在這時候路上已經有像我們一樣着急的人了,而且路上哪裡有坑,哪裡不平,甚至哪裡有一塊凸起的磚頭我們都了如指掌。
這時候全村的狗仿佛都在叫。
銀幕還沒有挂起來,空地上中間位置已經稀稀拉拉坐着人。
那時候,最愛看的就是戰鬥片。我們通常習慣把正面人物通通稱之為“好人”,把反面人物通通稱之為“壞蛋”。
好人必須是高大,英俊,帥氣的,飾演的人物自然是機智,勇敢,戰無不勝的。比如王新剛,孫道臨,等等,這些老藝術家,那時候是全國人民的偶像。
壞蛋自然是陰險,狡詐,喪心病狂的,比如陳佩斯的父親陳強,葛優的父親葛存壯,還有陳述,方化,項堃等等,這些老藝術家刻畫的人物,無一不是壞到骨頭裡,甚至給我們的童年留下陰影。
看過電影第二天上學,電影裡的經典台詞便會被所有人挂在嘴上。
英雄王成“為了勝利向我開炮”,民兵隊長高傳寶“各自為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胖翻譯“老子在城裡吃館子也不問價,别說吃你幾個爛西瓜”,都被大家模仿的惟妙惟肖。
從《道地戰》,《地雷戰》,《南征北戰》,到《英雄兒女》,《在烈火中永生》。我們跟着一個個英雄人物一起成長,知道了新中國來之不易。我們崇拜的是董存瑞,黃繼光,江姐,和所有為祖國解放和強大而犧牲的人民英雄。
那時候看一場電影,猶如吃一頓美味大餐,香味會一直留在心裡。露天電影,給我們的整個童年帶來歡樂。那時候的幸福,就是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