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露天电影,抹不掉的童年回忆

作者:积极的鲸鱼iv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肯定都会记得小时候看过的露天电影,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反正我是记忆犹新的。

那时候我上小学。课余时间的活动丰富多彩,丢沙包,跳皮筋,踢毽子等等很多,但最高级的娱乐,就是看电影了。

露天电影,抹不掉的童年回忆

那时候电影一年四季都是露天放映。夏天带着蒲扇驱赶蚊子,冬天都穿着厚厚的棉衣。

我记得一般都是在村子的水塔底下,水塔在村子中央,是一个十字路口,地方比较宽敞。

每天下午放学路过那里,只要看见两棵粗竹竿立在那里,就知道晚上要放电影了,因为大家都知道,那两棵竹竿就是挂银幕用的。

仿佛鱼看到了海洋,牛看到了草原,心里瞬间充满了喜悦和兴奋,比期末被评为三好学生还要激动。

露天电影,抹不掉的童年回忆

几乎是一溜小跑的到家,妈妈显然比我得到的消息要早,饭已经做好,虽然饭还是平常的饭,但感觉顺口了很多。

稀里糊涂吃完,也不知道什么味道,因为心早已经飞到电影场上了。

吃完饭大人们往往会有很多事情,孩子们却早已按捺不住心里的小兔,吆喝邻居的半大小子们,带上小板凳,出发。

露天电影,抹不掉的童年回忆

外边一片漆黑,但家里的家用电器——手电筒通常是不让拿不出来的,要么怕丢了,要么怕摔了。

不拿就不拿,拿了更是累赘。好在这时候路上已经有像我们一样着急的人了,而且路上哪里有坑,哪里不平,甚至哪里有一块凸起的砖头我们都了如指掌。

这时候全村的狗仿佛都在叫。

银幕还没有挂起来,空地上中间位置已经稀稀拉拉坐着人。

露天电影,抹不掉的童年回忆

那时候,最爱看的就是战斗片。我们通常习惯把正面人物通通称之为“好人”,把反面人物通通称之为“坏蛋”。

好人必须是高大,英俊,帅气的,饰演的人物自然是机智,勇敢,战无不胜的。比如王新刚,孙道临,等等,这些老艺术家,那时候是全国人民的偶像。

露天电影,抹不掉的童年回忆

坏蛋自然是阴险,狡诈,丧心病狂的,比如陈佩斯的父亲陈强,葛优的父亲葛存壮,还有陈述,方化,项堃等等,这些老艺术家刻画的人物,无一不是坏到骨头里,甚至给我们的童年留下阴影。

看过电影第二天上学,电影里的经典台词便会被所有人挂在嘴上。

英雄王成“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民兵队长高传宝“各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胖翻译“老子在城里吃馆子也不问价,别说吃你几个烂西瓜”,都被大家模仿的惟妙惟肖。

露天电影,抹不掉的童年回忆

从《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到《英雄儿女》,《在烈火中永生》。我们跟着一个个英雄人物一起成长,知道了新中国来之不易。我们崇拜的是董存瑞,黄继光,江姐,和所有为祖国解放和强大而牺牲的人民英雄。

那时候看一场电影,犹如吃一顿美味大餐,香味会一直留在心里。露天电影,给我们的整个童年带来欢乐。那时候的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露天电影,抹不掉的童年回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