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們因英年早逝改變曆史程序,千古人物值得敬仰

封建社會,能顯于史書的曆史人物,或才智過人,或罪惡滔天,或身份尊貴,或功績彪炳。對照以上幾類,因為早逝改變曆史程序的人很多,帝王有北周武帝宇文邕,臨死前已經統一北方,下一步就是揮軍平定天下,奈何英年早逝,年僅三十六歲。

另外一位就是題主所說的後周世宗柴榮,十年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緻太平。奈何僅在位六年,在征伐遼國之後沒多久就去世了,史載他在位時期: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複蘇。他又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4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也是在平定天下之前去世,年僅三十九歲。

而文臣武将中因為英年早逝就改變曆史程序的非霍去病莫屬,本就是皇親國戚,自幼長于宮中,在漢武帝和舅舅衛青的教授下學習兵法。元朔六年(前123年),即率領800骁騎深入敵境數百裡,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

此後更是在漠南漠北之中,大破匈奴,封狼居胥。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3歲。如若不是英年早逝,中國國土或許還要向北擴張,是以知乎說的:“有些人一出生就是為完成某個使命“,我深以為然。

他們因英年早逝改變曆史程式,千古人物值得敬仰

他們都是因為英年早逝改變曆史程序的英雄人物,但都不是我這篇文章的主角,我今天準備寫寫因為英年早逝改變曆史程序的儲君。

秦-公子扶蘇

前210年,秦始皇病逝于沙丘,胡亥趙高假傳遺诏,逼死了扶蘇和蒙恬,從此帝國因為胡亥和趙高的倒行逆施,迅速崩塌,三年而亡。扶蘇如若不死,以自身性格才情來看,可以最大限度的施行仁政,減少法家的嚴刑峻法,減輕百姓徭役,崇尚節儉。

停止煉丹求仙,巡遊四海。幾乎可以改善始皇帝後期所有的弊政與暴政,再現漢武帝後昭宣二主休養生息,國家中興的局面。也就沒有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了,其他貴族也不會冒險對抗強大的秦王朝,什麼“王侯将相甯有種乎“,”比可取而代之”、“大丈夫當如世“這些響亮口号要晚出現幾百年,或者意思相近,但是完全不同的口号。貴族政治還會更久,農民起義 可能很晚才會出現。

扶蘇自殺,改變了曆史程序,無疑。

他們因英年早逝改變曆史程式,千古人物值得敬仰

漢-衛太子劉據

作為漢武帝和衛子夫的愛子,母親寵冠後宮,自己地位也穩如泰山,但随着漢武帝晚年猜忌戀權,不再相信任何人,父子倆僅僅因為江充的幾句讒言就反目了,之後劉據自殺,年僅三十七。本來作為帝國當之無愧的儲君,也有一定的執政能力,但是因為饞臣被殺,實為憾事,史載其:為政寬厚,屢屢平反冤案,深得民心。

或許之後他繼位,輕徭薄賦開創盛世,比昭宣中興更強也不一定,而且其子,史皇孫劉進不一定會立宣帝為儲君,也就沒有元成二帝的誤國,導緻外戚專權,西漢作為大一統朝代大機率更長。

他們因英年早逝改變曆史程式,千古人物值得敬仰

南梁-昭明太子蕭統

他為父親梁武帝起兵過程中誕生,而且從小通曉《孝經》大義,天監八年更是當衆講此書。

《梁書.卷八 列傳第二》亦有所記載:

太子生而聰睿,三歲受《孝經》、《論語》,五歲遍讀五經,悉能諷誦。五年五月庚戌,始出居東宮。太子性仁孝,自出宮,恒思戀不樂。高祖知之,每五日一朝,多便留永福省,或五日三日乃還宮。八年九月,于壽安殿講《孝經》,盡通大義。

還具備是非明斷之心,十二歲觀看審案就懂得分析對錯,知道犯人情有可原後就對其從輕發落。

而且自身文學素養深厚,有文選一書傳世,聰明仁義有文學素養,這是什麼神仙太子,是以他具備一切明君的素養,隻是因為後來和父親梁武帝蕭衍因為母親之死有嫌隙,導緻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落水後抑郁而終,子孫均比較争氣,蕭統一脈,除了之後有子孫建國,而且在終唐一朝就有數人官至宰相。成為蘭陵蕭氏中最強的一個分支。

昭明太子蕭統,三十一年人生中光輝燦爛,繼位很可能改變南北朝格局,及至于統一天下,上行下效,南梁文化或比趙宋更加輝煌。

他們因英年早逝改變曆史程式,千古人物值得敬仰

明-懿文太子朱标

他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深受其父寵愛,從小深受宋濂等大儒影響,養成了和其父截然不同的兩種性格。晚年的朱元璋多疑猜忌,大殺功臣,他不贊成父親的一些政治舉措,和其父争鋒相對,内心苦悶。加上感染風寒,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病逝,年僅四十二,葬孝陵東側,即明東陵,谥"懿文太子"。

如果他繼位以仁義治國,勢必可以四海歸心,壓制朱棣等一批野心藩王他的性格才情,可以說靖難之役大機率不會發生,因為其早死改變曆史程序也毋庸置疑。

他們因英年早逝改變曆史程式,千古人物值得敬仰

以上,是我對他們的看法,也是個人認為比較惋惜的曆史人物。其實每一個曆史人物隻要深入研究,都會發現其閃光點,如果不死,會改變多少曆史程序無法估量,可惜曆史沒有假如,隻能以史為鑒,以待後來人吸取這些經驗,教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