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哥薩克:東歐大草原上的“梁山綠林”,騎牆終被利用

哥薩克:東歐大草原上的“梁山綠林”,騎牆終被利用

(哥薩克女子與傳統軍刀)

對于“哥薩克”,每個中國人都應該了解。

大約在清朝初年至清朝末年的幾百年期間,哥薩克一路從烏拉爾山以西的歐洲地區沖到了亞洲太平洋西北岸,曾經有飛行員在天空如此記錄:每行騎兵八人八騎,頭戴圓筒卷毛高帽,身披黑色大氅,背挎步槍,腰懸馬刀,數萬匹馬縱橫馳騁,數萬把刀交錯揮舞,浩浩蕩蕩前進,卷起漫天塵土。

由哥薩克人在東北以外的地區建立起來的城市包括今天耳熟能詳的海森崴、伯力、海蘭泡、伊爾庫茨克等等。

哥薩克:東歐大草原上的“梁山綠林”,騎牆終被利用

(嚴冬之下的哥薩克女孩)

以上這些地方本屬華夏,然而對于當時的清朝來說,已經擁有了中原及江南,氣候宜人,人口衆多,文風鼎盛,物産豐富,過得非常舒服,樂不思蜀。

他們覺得老家那片土地就是一片不毛之地,氣候嚴寒,不适合居住,遠遠比不上中原和江南,那還不如贈予哥薩克,讓哥薩克的火槍壓制北邊的遊牧民族,自己也能獲益匪淺。

這就是曆史眼光的局限性,看不到土地的價值所在,包括地緣、礦藏、縱深等方面。

哥薩克:東歐大草原上的“梁山綠林”,騎牆終被利用

(東歐大草原的哥薩克少女)

哥薩克這個名稱源于突厥語,意思是“自由自在的人”,相當于明朝中期,斯拉夫部分貧民、流民遷移到俄羅斯及烏克蘭南部大草原定居,以俄烏的斯拉夫人為主,他們是一群不安分守己的人,非常讨厭受到管束,崇尚灑脫的人生态度,被當地周邊的突厥富豪們冠名為“哥薩克”。

這些人根據河流區域建立部落群,其中包括第聶伯河以西群(紮波羅熱群)、頓河群、高加索群、烏拉河群(紮克群)、窩瓦河群、第聶伯河群及伏爾加河群,這一片區域草原遼闊,人煙罕迹,魚肥草美,飛禽走獸随處可見,哥薩克在這裡開始繁衍生育,到20世紀初已經擁有440萬人。

哥薩克:東歐大草原上的“梁山綠林”,騎牆終被利用

(斯拉夫的“梁山綠林”)

哥薩克的出身因素決定了他們蔑視财富,無拘無束,性格豪爽,英勇善戰,輕視教育,強調義氣,講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今朝有酒今朝醉,時不時搶掠過往的商隊,要麼就是偷襲一下波蘭農場主,敲打欺負一下波蘭人雇傭的猶太管家,與華夏的梁山綠林們極其相像,隻不過哥薩克的規模更大,也更具真實性罷了。

這種亦軍亦農的哥薩克流浪社群逐漸壯大,也逐漸學會了突厥人的騎射之術,曾經數次攻擊沙俄城鎮,沙皇鞭長莫及,無可奈何,唯有懷柔,因為南邊的奧斯曼及波斯對這些哥薩克态度極其暧昧。

正是身處這種夾縫生存環境的因素才造就了哥薩克的遊離、模糊、騎牆态度,肖洛霍夫裡《靜靜的頓河》主人公格裡高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一會參加H軍,一會參加白軍,是以哥薩克最終被沙皇分化利用。

哥薩克:東歐大草原上的“梁山綠林”,騎牆終被利用

(哥薩克東進)

清朝初期,随着彼得一世從荷蘭等西歐國家學成歸來,面貌一新,實力增強,也開始打起骁勇善戰哥薩克的主意,猶如梁山宋江被招安後征方臘一樣,沙皇收買哥薩克上層,授予爵位和分封土地,并且還發放俸祿,鼓勵哥薩克向東進發。

也就是在這段時間裡,哥薩克一路向東,先後征服西伯利亞、中亞、外東北地區,直達太平洋沿岸,哥薩克的騎兵馬蹄所到之處一地雞毛,名聲狼藉。

哥薩克:東歐大草原上的“梁山綠林”,騎牆終被利用

(生活在黑龍江北部的現代哥薩克)

目前仍有約700萬人自稱為哥薩克,仍然未被承認為一個民族,更多時候被人認為是一個群體,卻也保留了鮮明的傳統文化,比如伴随着急速歡快的音樂蹲下踢腿的舞風等等,哥薩克對未來也有過期盼,也試圖複蘇過傳統記憶,但由于其自身方方面面的局限性,再加上各種原因,實在是難以恢複往昔那自由自在的快意江湖生活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