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仔豬紅痢(仔豬梭菌性腸炎)的症狀及鑒别診斷

作者:執業獸醫坤哥

仔豬紅痢(仔豬梭菌性腸炎)

紅痢是由C型魏氏梭菌(C型産氣莢膜梭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1周齡以内仔豬高度緻死性的壞死性腸炎。臨床上表現腹瀉(出血性下痢),腸壞死,病程短,死亡率高。

流行病學

主要侵害1~3日齡仔豬,1周齡以上的仔豬很少發生,發病率100%,病死率一般為20%~70%,最高可達100%。初生仔豬在很短時間内吮吸母豬的奶或從被污染的地面吞下本病菌而發病。細菌主要在腸壁繁殖,不進入血流。

臨床症狀

體溫40~40.5℃。

1.最急性生後一天内即發病,突然下血痢,并污染後軀。仔豬虛弱不願走動,很快即變為瀕死狀态。少數不見血痢即昏倒和死亡。

2.急性病程常維持2天,一般在第三天死亡。病程中排出含有灰色壞死組織碎片和紅褐色液體糞便。

3.亞急性不見出血性腹瀉。病初排黃色糞便,後成液狀,内含灰色壞死組織碎片,類似“米粥”樣,病豬食欲不振,消瘦脫水,一般出生後5~7天死亡。

4.慢性呈間歇性或持續性腹瀉,糞灰黃色帶黏液,肛門外、會陰、尾根有糞污幹結物,逐漸消瘦,停止生長,于數周死亡。

病理變化

皮下膠樣浸潤,胸腔、腹腔、心包積液(櫻桃紅)。十二指腸不受損害,空腸暗紅色,黏膜下廣泛出血(有時延及回腸),腸腔内充滿血色液體,腸系膜淋巴結深紅色。病程稍長,腸管出血病變不嚴重,呈壞死性發炎變化為主要特征,腸壁變厚,彈性消失、僵硬,漿膜可見土黃色或淺黃色壞死腸段,黏膜下有高粱或小米粒大小的氣泡,黏膜呈黃色或灰色壞死性假膜、容易剝離。腸内容物暗紅色,有壞死組織碎片,腸系膜淋巴結充血,其中也有小氣泡,腸系膜内也有以腸系膜根作放射形長形氣泡。心肌蒼白,心外膜有出血點。腎灰白色,皮質部有小出血點,膀胱黏膜也有小出血點。

診斷要點

主要多發生于1周齡以内、尤其是1~3日齡内的仔豬,最急性突然下血痢,當日或次日死亡。急性常維持2天,糞便紅褐色,亞急性和慢性病程較長,糞稀軟黃色,有組織碎片。剖檢可見十二指腸無損害,空腸暗紅色,黏膜下廣泛出血,腸腔内充滿血色液體。有壞死性發炎變化為特征,腸壁肥厚,黏膜呈黃色或灰色壞死性假膜,漿膜下有小氣泡,腸系膜自根呈放射性長氣泡。胸腔、腹腔、心包有櫻桃紅色液體。心肌蒼白,腎灰白色,心外膜、腎皮質、膀胱黏膜有小出血點。無菌采取心血、肺、胸水、腹水、肝、十二指腸和空腸内容物抹片,革蘭氏染色陽性,兩端鈍圓的單個或雙個杆菌。C型魏氏梭菌對糖的分解能力極強,能分解葡萄糖、麥芽糖、蔗糖、乳糖、山梨醇、甘油等,能使其産酸産氣,不分解菌糖。接種牛乳培養基,37℃培養8~10小時後,分解乳糖并産酸。

類症鑒别

1.仔豬黃痢相似處:有傳染性。出生1周内發病,而以1~3日齡為最多見,發病率、病死率均高,拉稀等。不同處:病原體為大腸杆菌,生後12小時突然有1~2頭發病,以後相繼發生腹瀉,糞便呈黃色漿狀,内含凝乳小片,有腥臭味,肛門松弛,捕捉時因掙紮而排稀糞。剖檢胃内容物,充滿酸臭的凝乳塊,部分黏膜紅色有出血斑,十二指腸膨脹變薄,黏膜、漿膜充血、出血、水腫,腸腔内充滿腥臭的黃色、黃白色稀薄的内容物,有時有血液、凝乳塊(血痢,胃、十二指腸無變化)。從腸内容物和糞便中可分離出緻病性大腸杆菌。

2.仔豬白痢相似處:有傳染性。仔豬突發腹瀉,糞便呈漿狀、糊狀等。不同處:病原體為大腸杆菌,多發于10~20日齡仔豬、糞便為乳白色,有特異腥臭味。剖檢主要病變在胃和小腸前部,胃黏膜充血、出血、水腫,有少量凝乳塊,腸壁菲薄,灰白半透明,腸黏膜易剝離,腸内容空虛,有大量氣體和少量酸臭的乳白或灰白色糞便,本病多發生于嚴冬盛夏,腸内容物可分離出大腸杆菌。

3.豬僞狂犬病相似處:有傳染性。出生後第二天即病,腹瀉病程短,死亡快等。不同處:發病時眼紅,閉目,昏睡,流涎,嘔吐,兩耳後豎,遇響聲即興奮鳴叫,站立不穩,肌肉痙攣,癫痫發作。剖檢可見鼻出血性或化膿性炎,喉、咽、會厭有炎性浸潤,肺水腫,胃底部大面積出血,小腸黏膜充血、水腫,大腸有斑塊狀出血。采靜脈血、用僞狂犬病乳膠凝集試驗盒(華中農業大學生産)進行檢驗,陽性反應。

4.豬傳染性胃腸炎,相似處:有傳染性。10日齡以内的仔豬死亡率高,腹瀉等。不同處:病初有短暫嘔吐,糞水樣、黃色、綠色或白色,常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有惡臭或腥臭。剖檢可見整個小腸氣性膨脹,内容物稀薄,呈黃色、灰白色或黃綠色,泡沫狀液體。胃底潮紅充血,并有黏液覆寫,50%有小點或斑點出血點,内容物鮮黃色,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塊,10%有胃潰瘍。取腹瀉早期病豬空腸、回腸的刮取物或空腸、回腸冰凍切片,經系列處理後,用熒光顯微檢查上皮細胞及沿着絨毛的胞漿性膜,呈現熒光者為陽性。

5.豬流行性腹瀉相似處:有傳染性。1周齡内的仔豬發病,腹瀉,病程短(2~4天)等。不同處;開始糞色黃黏稠,後變水樣,糞中含有黃白色凝乳塊。育成豬也得病,但症狀較輕。剖檢胃有多量黃白色凝乳塊,小腸病變有特征性,通常膨滿擴張,充滿黃色液體,腸壁變薄,小腸系膜充血,腸系膜淋巴結水腫,腸絨毛長度與隐窩深度從正常的7·1降為3·1。将病豬小腸組織及腸内容物制成懸液接種實驗仔豬,如實驗仔豬發病,再取小腸組織做免疫熒光檢驗(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即可作出診斷。

防治措施

搞好豬圈舍及環境清潔衛生,尤其是産房的衛生,定期消毒,減少發病機會。用C型魏氏梭菌培養物制成的紅痢菌苗,對第一胎和第二胎的懷孕母豬各肌注菌苗2次,第一次在分娩前1個月後,第二次在分娩前半月左右,劑量均為5~10毫升。前兩胎已注射過菌苗的母豬,第三胎可在分娩前半個月左右注射一次菌苗3~5毫升,即可産生足夠的免疫力,使仔豬通過哺乳獲得被動免疫。A型仔豬紅痢用C型仔豬防治措施無效。後經中國獸醫監察所确診為A型仔豬紅痢(A型魏氏梭菌病),并用該所研制的A型仔豬紅痢菌苗,在母豬産前30~45天和10~15天,接種,保護率可達95.74%。對病豬的治療可采取如下方法:

1.仔豬出生後立即用高效價的抗毒素3~5毫升注射,可取得好的預防效果。

2.仔豬出生後禁止哺乳,立刻用瀉痢甯0.5克、青黴素8萬~10萬國際機關、鍊黴素80萬~100萬國際機關加蜂蜜調制成糊狀,抹于仔豬的舌面,12小時1次,連服3天。

3.初生未哺乳仔豬的胃腸pH為5.1~6.8,是青黴素G鉀的最适宜範圍(C型魏氏梭菌對青黴素G鉀敏感,對鍊黴素耐藥,兩藥合用在體内可協同抗菌),在初生未哺乳前每千克體重用青黴素G鉀和鍊黴素各8萬國際機關内服1次,可防止本病的發生。如已發病,每千克體重用兩藥各10萬國際機關給藥,内服2次即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