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捕魚是漁民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波光粼粼的湖面,湛藍的海水,一條尾巴打撈上來的活體優質鲭魚活蹦蹦跳跳,濺起一陣水花,在寒風中,魚胖人高興極,江西省南城縣洪門水庫漁民周雲華黑滿臉笑容。"我們鴻門鲭魚這次銷售市場不錯,價格高,市場很搶手。周雲華是洪門庫區貧困戶,用魚玩了半輩子,雖然風雨去,但是因為沒有名牌,養魚效率很低,家庭收入不高,生活很緊巴巴。2015年,周雲華以股權形式加入江西洪門湖生态漁業發展有限公司,在企業的幫助下,他調整了養殖結構,主要是綠色有機"洪門鲭魚",增産,産值增加,收入也逐年上升,最後取消了貧困上限。
推進産業扶貧,是增加貧困戶收入的"助推"。近年來,南城縣注重挖掘比較優勢、優良特色産品、地标性産品作為實施商标品牌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推進"地标性"品牌建設,重點完善地标性産品在扶貧産業拓展中,提高農民收入比重。該縣形成了一大批備受矚目的市場知名标志性農産品,如麻将茶、麻将仙女、紅門蛋、紅門鲭魚、南城五黑雞、南城淮山等标志性産品,促進當地農業産業發展,助力精準扶貧"金招牌"。截至目前,全縣确定扶貧産品45項,其中地标性産品8項,累計銷售收入5113.5萬元。
截至目前,全縣已建立各類标志性産品标準示範區46個,其中特色工業産品農業園區22個。此外,該縣積極探索和改變單一家庭的自然經濟模式,通過"地理标志、龍頭企業、貧困戶"、"地理标志、合作社、貧困戶"和"地理标志、标準化生産、貧困戶"等方式,在有效保護标志性産品的基礎上,在原産地、技術傳承、品質、品質、品質、地理标志、貧困戶、名家、地名、水、雨、漁、災、印、印、景、印、治、治、印、治、印、治、行、創、行、行、創、惠、災、 推動地标性産品和扶貧産業深度融合,推動人們脫貧緻富。在近日2020江西省消費者扶貧月暨第四屆江西省扶貧産品博覽會上,南城麻姑米粉、南城淮山系列産品等綠色地标性農産品成為搶手貨。
用好生活地标性産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産業鍊,實作"打造地标、興一産業、活一經濟、富民"的富農連鎖效應。馬安縣是該縣首家通過國家地理标志認證的農産品,成功注冊地理标志認證商标,在縣建昌鎮萬年村、竹梁鎮揚梅村等地建立種植示範區,通過開發訂單生産,實行播種、托管、收集、保證紅利的"三代一體"模式, 驅使近100個貧困家庭在通往貧困的道路上建立了利卡檔案。
聲明:本文轉載是為了傳遞更多資訊。如果出現源标簽錯誤或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所有權證書聯系本網,我們會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