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被俘的那一刻,就已經注定了必死的命運。但在曾國藩的哄騙下,他天真地以為自己有活的希望。于是他拿起筆,吹捧曾國藩的功績和恩德,貶損他的老上司洪秀全。然而,他在獄中的言行,換來的是曾國藩私下的嘲笑和劊子手鋒利的屠刀。在被俘17日後,曾國藩搶在清廷聖旨到達之前,幹淨利索地處決了他的這個老對手。可笑的是,李秀成人頭落地的那一刻,心裡還在想着曾國藩的“恩德”。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曾國藩急匆匆地殺掉李秀成呢?僅僅是因為李秀成在供詞中說了什麼不該說的話嗎?事情并非這麼簡單。

1.李秀成在供詞裡說了什麼?
同治三年六月十九日(1864年7月22日),忠王李秀成在南京東南方山迷路,清朝福建陸路提督蕭孚泗得報,生擒了李秀成。
被擒後的李秀成,其思想和态度有一個明顯的轉變過程,開始幻想能夠活下來。其結果就是在死前留下了幾萬字的供詞。
清軍攻克天京
自知必死時,他從容面對曾國荃的審訊。李秀成與清軍作戰多年,深知自己與清軍有不死不休的血海深仇,一旦淪為階下囚,必無生理,是以在7月23日面對曾國荃的酷刑威脅時,他破口大罵:“曾九,各為其主,且興滅無常,今偶得志遽刑我乎?”此時,他顯得大義凜然,一副“士可殺不可辱”的氣派。
當天真地認為自己有活着的希望時,心志開始動搖。趙烈文勸止了曾國荃的用刑,開始與李秀成談話。他對李秀成效力太平天國表示惋惜,責備他為何不早早投降清朝,若是早點降了清朝,朝廷不但會既往不咎,還會予以重用。李秀成說各為其主,受了洪秀全的爵位,不得不忠于他。趙烈文試探性地問他,如果清朝開恩不殺他,他有何打算。李秀成說,太平天國大勢已去,他打算寫信招降其太平軍舊部,不再與清朝為敵。一個自知必死的人,忽然覺得有了生的可能,肯定會全力求生,這是人之本性。對話結束後,趙烈文覺得李秀成有了乞求活命的意思。
當曾國藩假惺惺地對李秀成表達惋惜之意時,李秀成徹底屈服了,開始寫自述。同治三年六月二十五日(1864年7月29日),曾國藩從安慶乘輪船抵達南京,次日,在未見到李秀成之前,他便拟定将李秀成在南京處死。在審訊李秀成時,他表達了自己的賞識和惋惜之意,他對李秀成說,是否處死李秀成要看朝廷的旨意,他承諾會盡力保全忠王的性命。曾國藩的引誘,讓李秀成産生了感恩思想,他開始按照曾國藩的要求,加緊寫供詞。
李秀成在牢獄中寫供狀。
那麼,李秀成的供詞寫了什麼呢,它足以讓曾國藩擔心嗎?筆者概括了下面幾條:
一是寫了自己的出身和家世,以及自己參加太平軍的經過。他說自己走了錯誤的路,有追悔之意。
二是總結了“天朝十誤”,指出了太平天國在軍事、政治等方面的十個重大失誤。
三是提出了“招降十要”,為曾國藩收拾太平軍殘部出謀劃策,并建議由自己出面招降和解散太平軍餘部,以瓦解太平軍的抵抗鬥争。
四是提議曾國藩注意抵禦外國侵略。
五是建議曾國藩反清自代。當然這一條在現存的供詞原稿中已經找不到了,曾國藩謄抄李秀成供詞并上報清廷時,肯定不敢留着這樣的話。據太平天國史研究專家羅爾綱考證,曾國藩的孫女曾廣珊曾經說過“李秀成勸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
六是谀詞滿目,極力吹捧曾國藩、奉承湘軍。諸如“中丞大人量廣”“一沾清帝之恩,二沾中堂、中丞之德”“恩深量廣”等等。
李秀成供狀之一頁
但老謀深算的曾國藩看出了李秀成的用意,他說李秀成奉承他,“獻谀乞憐,無非圖延旦夕之一命。”
7月30日,曾國藩打算将李秀成處死;8月2日,清廷下旨,命将李秀成及洪仁達檻送京城。
8月3日,曾國藩正式決定在聖旨到來之前,殺掉李秀成。其幕僚趙烈文在8月3日的日記裡寫道:
晚至中堂處久談,拟即将李秀成正法,不俟旨,以問餘。餘答言:“生擒已十餘日,衆目共睹,且經中堂錄供,當無人複疑。而此賊甚狡,不宜使入都。”與中堂意同。
8月7日,曾國藩搶在聖旨到達之前處死了李秀成。可憐李秀成到死都被曾國藩玩弄于股掌之中。他數次向曾國藩乞活,曾國藩卻告訴他要聽從朝廷的意思,他做不了主。趙烈文在日記裡寫了李秀成的臨刑情況:
今日遣李眉生告以國法難逭,不能開脫。李曰:“中堂厚德,銘刻不忘,今世已誤,來生願圖報”雲雲。傍晚赴市,複作絕命詞十句,無韻而鄙俚可笑,付監刑龐省三,叙其盡忠之意,遂就誅。
你看,被曾國藩誘騙的李秀成至死還在感念“中堂厚德,銘刻不忘”,表示“,今世已誤,來生願圖報”。
筆者認為,李秀成人在南京,在曾國藩的控制之下,那麼,無論李秀成在供詞裡寫了什麼,它都不足以讓曾國藩害怕。理由很簡單,無論李秀成寫了什麼,曾國藩都可以删減之後,再将供詞奏報朝廷。像我上面分析過的,據羅爾綱考證,李秀成勸曾國藩稱帝的供詞,就已經被曾國藩删得幹幹淨淨。
是以,讓曾國藩害怕的并不是李秀成的供詞。
那麼,他為何匆忙将李秀成處死,他在害怕什麼?
曾國藩
2.真正讓曾國藩害怕的是什麼?
李秀成的供詞首先是交給曾國藩,是以,他不管寫了什麼,曾國藩都不會讓不利于他的話出現在清朝高層面前。
簡單地說,我以為曾國藩主要是怕李秀成入京後說出許多不利于他的話,進而導緻自己大禍臨頭。事實上,曾國藩與李秀成交手多年,他深感李秀成“此賊甚狡”“謀狡而穩”——總之,李秀成大大地狡猾。他久曆宦海,清楚地知道李秀成為了乞求活命,在供狀裡說了很多違心的話,李秀成手上雖然這樣寫,心裡未必真這樣想。如果将他活着送到北京,他無法保證李秀成在清廷高層面前說什麼。萬一李秀成“誣陷”自己有稱帝之心呢?隻這一條,就夠曾國藩癡不了兜着走的。何況,太平天國既滅,曾國藩功高震主,清廷本來就對曾國藩有疑心,如果李秀成再說曾國藩想稱帝,那曾國藩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為了他及湘軍的安全,他隻能先下手殺掉李秀成,以除隐患。李秀成死了,但留下了曾國藩删減過的供狀,無論如何是可以交差了。
曾國藩的幕僚在跟曾國藩計議時,提到了兩人的共識,即“此賊甚狡,不宜使入都”,為何“不宜使入都”?這二人之間當然不用明說,彼此心照。原因就是我在上面分析的,怕李秀成在清廷高層面前說曾國藩有稱帝意圖。
另外,他與李秀成交戰多年,每次戰後都要給朝廷上奏折,萬一清廷在與李秀成對證後,發現曾國藩曾虛報戰績,對曾國藩來說也是一場禍事。
是以,李秀成注定到不了北京。
3.餘論
曾國藩明知道清廷會下旨将李秀成檻送京城,但還是先下手殺了他,免得為自己招災。不得不承認,這顯示了他的政治智慧。
在殺掉李秀成後,他對清廷詭稱,因為上谕被誤投到安慶,待轉到金陵後,李秀成已被處死,是以無法再将其檻送京城。清廷無可奈何,隻得表示認可。
《李秀成年譜》極力稱贊李秀成:
起于卒伍,位次微末,而機智明敏,刻苦勤勞。長于用兵,膽氣絕倫……故洪氏末頁得以揚餘燼,延殘喘,使曾左李彭等費盡心力,疲于奔命。
這樣的評價基本符合史實。李秀成既死,太平軍殘部就微不足道了。而殺了李秀成的曾國藩也很可能将一場禍事消弭于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