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帝王去世後,其靈柩放置幾個月才入土,不擔心屍體會變壞?

人的生命一旦走到盡頭,哪裡還有王公貴族與平民百姓之分,不過都是一抔黃土而已。即使是生前萬人仰慕的帝王,心髒停止跳動的那一刻,也就意味着身體機能的喪失和細菌的侵襲,一旦處理不當,也會“遺臭萬年”。

不過作為老百姓,一旦完成喪禮蓋棺定論,也就預示着本人在這個世界上徹底畫上了句号。但作為帝王,即使生命結束,他們依然要成為地下的王,保持屍身的完整就成了重中之重。

古代帝王去世後,其靈柩放置幾個月才入土,不擔心屍體會變壞?

一、皇帝死後為何很久才下葬?

我們都知道,皇帝從繼位的那一刻起就開始營造自己的陵墓,皇帝不死基本工期不能結束,一座陵墓的奢華程度與他在位的時間密不可分。像秦始皇的陵墓修建了整整39年,漢武帝的茂陵整整修建了54年,他們的陵寝也成為了曆代盜墓者的首選,除了帝王本身的知名度外,與他們陵墓的規模以及地下寶藏也分不開關系。

皇帝不像普通人,停屍三日之後就能下葬,作為最高統治者,他們要挑選良辰吉日,確定龍脈之處能給後人帶來蔭庇。加上陵墓工程的收尾以及陪葬品的選擇,包括對屍體的處理,這一來二去,入葬的戰線就遠遠的被拉長。

以封建王朝最後的皇家葬禮為例,1908年11月14日,光緒皇帝駕崩于中南海瀛台,僅隔了一天,慈禧太後也走完了自己令人争議的一生,可他們的葬禮卻遲遲沒有辦理,一直拖到了第二年的1909年。

光緒皇帝是因為生前沒有建造陵墓,死後才匆匆選址,1909年,光緒的崇陵才開始動工,直到1912年完工,工期很短,陪葬品了了,而動工開始光緒就草草下葬,實在是帝王之中最憋屈的一位。

慈禧雖不是帝王卻勝似帝王,她的葬禮一直拖到了1909年的下半年,距離慈禧去世已過了将近一年,除了因為光緒的葬禮而推後,更重要的是慈禧陪葬品之多以及對屍體的處理達到了極緻,畢竟老佛爺生前是個“體面人”,到了陰間也要唯我獨尊。

古代帝王去世後,其靈柩放置幾個月才入土,不擔心屍體會變壞?

二、下葬之前如何防腐?

屍體在高溫之下,不出三日必定會臭氣熏天,這也是考研入殓師本領的時候。中國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早在周朝之時,古人就已經初步掌握了對屍體的處理,以避免腐爛。

首先是對屍體進行清洗,從上到下,裡裡外外全部擦拭幹淨,然後用特殊的香料塗在身上,以此來遮蔽屍體發出的臭味。

其次,為了屍體千年不腐,還會将屍體再次浸沒到水銀之中,以此殺死屍體上的細菌。屍體全部處理好之後,就會給屍體穿上特制的“防腐制服”,例如漢代的金縷玉衣,口中含着夜明珠,然後将屍體放入棺椁之中。

古代帝王去世後,其靈柩放置幾個月才入土,不擔心屍體會變壞?

最後,帝王的棺材基本都是用上好的金絲楠木制成,經過工匠的精心打造,可以說是密不透風。把棺材的一周擺上冰塊,再在棺材之上撒上生石灰。經過這樣的處理,不但能防止屍體腐爛,而且連臭味都聞不見。

例如曆代盜墓所載那樣,西漢末年,赤眉軍攻入長安盜掘帝陵,發現呂後死後兩百多年依然栩栩如生,甚至有兵士做出了猥瑣之事,可見古人對屍體的處理的成熟度。

三、不是辦法的辦法

以上所說的都是壽終正寝的辦法,如果皇帝死于意外或死于途中,那又該如何防腐?

這一點也難不倒古人。千古一帝秦始皇病逝于巡遊的途中沙丘,趙高等人矯诏擁立幼子胡亥,為了封鎖秦始皇病逝的消息,趙高想了一個特殊的辦法。

他把幾車臭魚安排在秦始皇座駕的周圍,臭魚的臭味完全掩蓋住了屍體腐爛的味道,是以任何人都沒有察覺到始皇帝已經去世,所到之處,百官跪迎,上奏政事,一切如故。等到到了鹹陽,趙高和李斯才宣布了死訊,擁立胡亥登基。

還有一個皇帝更悲催,他就是遼國第二代皇帝耶律德光,也就是著名的“兒皇帝”石敬瑭的“父親”。石敬瑭死後,他的繼任者認為“兒皇帝”的名聲太過于難聽,于是就提出稱“侄皇帝”,耶律德光一聽大怒,于是親自率兵讨打中原。

可惜被太原的劉知遠從背後反戈一擊,無奈之下,耶律德光隻好率兵傳回草原,一路上又急又氣,在殺胡林口吐鮮血,氣絕身亡。

可他的母親述律太後一定要見兒子最後一面,派使者傳令:“無論如何,生要見人,死要見屍!”當時正值六月酷暑,别說見人,等到了地方,估計屍骨都腐爛的看不出模樣了。

正當百官束手無策的時候,一名櫥子獻了一計,因為自己經常做牛羊肉的風幹和臘肉工作,是以大膽建議把皇帝做成“臘肉”。就這樣,遼國的太宗被掏去了五髒六腑,直接腌制成了“臘肉”。

古代帝王去世後,其靈柩放置幾個月才入土,不擔心屍體會變壞?

不但避免了屍體的腐爛,也避免了屍體散發的惡臭,更成全了母子見最後一面的夙願,隻不過一代帝王被活生生的做成了臘肉,未免讓人感到驚訝與憋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