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栖科技評論第54期:不“All in”,不如不做

【卷首語】不“All in”,不如不做

據稱,“All in”的說法源自于“Staking all of one’s chips”,即在撲克牌遊戲中,某一玩家押上全部籌碼“孤注一擲”的行為。随着在生活口語中的不斷演進和轉化,“All in”的含義也發生了積極的改變,從“一次性在賭桌上全押”,變成了如今商業競争中“瞄準某一領域,全力投入資源,放手一搏”的代名詞。

與“All in”相反的詞組在中文裡很容易就能找出不少,比如說畏手畏腳,這是一個出自2500年前《左傳?文公十七年》形容“膽子小,疑慮重重,做事情前也怕,後也怕”的貶義詞,有趣的是,商業上諸多失敗案例多可以用這個詞來形容,比如在數位影像時代到來前錯失良機的柯達,以及在搜尋戰中敗給谷歌的微軟。

如今美國國防部成為了雲計算時代“All in(Cloud)”的典範:在一項新的合同中,其預計将花費數十億美元把(非涉密)軍方資料全部遷移至雲端,并由此創造有史以來金額最大的政府雲計算服務合同。不僅如此,整個美國聯邦政府都在大力投入雲轉型:按照《聯邦政府雲戰略》的規劃,原有IT支出(包括硬體、軟體、移動裝置以及技術人才等方向的總體開銷)中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超過200億美元用于采購第三方雲計算服務。

不止是上雲需要“All in”,企業數字化轉型同樣需要“All in”,換句話說,不“All in”,不如不做。在企業實踐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來自于内部組織的思想阻力,資料層、業務層的技術難度,營運和使用過程中的不滿聲音,都是極為強大的,不“All in”,很容易就會出現半途而廢的情況,既浪費了寶貴的企業資金、人力資源和時間精力,更就此脫節于未來的數字經濟,喪失了數字化轉型所帶來的企業競争力。

反之,“All in”數字化轉型,企業所能獲得的收益既有遠期的競争力,也有眼前的高收益:全球太陽能發電行業的領軍者天合光能借助ET工業大腦,實作了生産業務的數字化轉型,提升了高品質電池片A品率7%,創造了高達數千萬的利潤,進一步拉開了與行業競争對手的優勢。

當然,“All in”不是“閉着眼睛瞎猜”,最好的辦法是尋找恰當的“‘All in’Partner”,即找到“可以幫助企業沉澱所有數字資産,進而賦能企業提升核心競争力,降低成本、提高利潤、加快組織轉型和業務數字化”的合作夥伴,并給予充分的信任,堅持走完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道阻且長,卻必将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整個程序。

否則,不如不做。切記,“‘All in’ or ‘Big trouble’”。

【本期全文】

1、2018年前三個月全球超15億敏感檔案被曝光

雲栖科技評論第54期:不“All in”,不如不做

【新聞摘要】

據網絡安全公司Digital Shadows 4月初披露,僅在2018年前三個月,全球就有超過15億個敏感檔案被公開在網際網路上,資料容量總計高達12,000TB,其中包括專利申請、工資單、納稅申報單、患者名單、版權申請和源代碼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檔案并不是被黑客違法曝光的,而是由配置錯誤的雲存儲、檔案交換協定和檔案共享服務導緻的。不過在這項研究報告中,雲系統洩露隻占洩密資料總量的7%。相反,占洩密資料總量最多的還是一些曆史較悠久,但仍被廣泛使用的技術,比如SMB(33%)、rsync(28%)和FTP(26%)。

【小雲評論】時至今日,仍然有CIO因擔憂公共雲的安全,禁止所在企業使用雲服務,但Digital Shadows的報告顯然與此相悖:曆史悠久并不能確定技術的安全可靠,相反,雲服務能夠提供數倍甚至數十倍于過去技術的安全性保障。事實上,CIO們關心的問題已經不應該是雲是否安全,而是“我在安全地使用雲嗎?”:幾乎在所有的雲安全案例中,均是使用者——而非雲提供商——未能有效采取擁有保護企業組織資料的控制措施或提前制定相應的安全政策。分析公司Gartner預測,到2022年,“至少95%的雲安全故障都是由使用者失誤造成的。”

2、2018全球100個最有價值的科技品牌榜公布

雲栖科技評論第54期:不“All in”,不如不做

英國時間4月4日,英國品牌評估機構Brand Finance釋出“2018全球100個最有價值的科技品牌榜”,阿裡巴巴、華為、騰訊等三個品牌進入榜單十強,其中,阿裡巴巴蟬聯該榜中國品牌第一,與前一年度相比,品牌價值增加了58%。IBM則成為榜單前十中唯一品牌價值下跌的公司,跌幅高達10%,在榜單中的排名也從第7下滑到第10名。

【小雲評論】從2015年起,中國就已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研發支出國,約占全球近2萬億美元研發總支出的20%以上。以阿裡巴巴為代表的中國科技公司,作為“衡量國家高科技産業落地的标尺”,正伴随着以網際網路+、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産業革命,在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鍊、量子計算等技術領域,助力中國追趕全球前沿科技趨勢,縮短中美技術差距。但“道阻且長”仍将保持相當長的時間。在Brand Finance公布的這份榜單上,前五名分别是亞馬遜、蘋果、谷歌、Facebook和微軟,全部是美國科技巨頭,并且它們的品牌價值同樣保持着兩位數的年增長。

3、美國監管部門将在3個月内釋出Fintech章程

雲栖科技評論第54期:不“All in”,不如不做

據路透社報道,美國貨币審計長辦公室(OCC)将在未來3個月内釋出的章程中,加入其對于網貸公司和FinTech公司的看法立場,該機構負責人Joseph Otting曾表示,雖然目前OCC的立場尚未有定論,但是如果将金融科技(Fintech)行業的企業納入監管,那麼這些企業将受到與銀行相同的規章制度的限制,而有關這一政策的決定最遲将在未來90天内做出。

【小雲評論】金融領域的監管普遍存在三個階段:成長初期的穩定階段、發展期的開放階段和高速裂變期的監管體系重構階段。作為一項創新技術,金融科技仍然處在建立初期和成長階段,适用于金融科技的金融監管體系,正在確定穩定的基礎上逐漸成型。在這一階段,金融科技提供方應當推動其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與産業界、監管部門和公衆構成充分互信,特别是區塊鍊技術尤其應當如此:例如,在天貓的奢侈品品牌專屬定制平台“Luxury Pavilion”上,在阿裡雲的區塊鍊解決方案支援下,消費者可以 “一鍵溯源”,了解昂貴奢侈品從源頭、加工,到出廠、上架、銷售所經曆的所有曆程。

4、IDC:全球公有雲增長迅猛 收入将近翻一番

雲栖科技評論第54期:不“All in”,不如不做

【新聞摘要】

據分析公司IDC 3月底公布的《IDC全球季度雲IT基礎設施追蹤報告》顯示,2017年第四季度全球來自雲計算IT基礎設施(伺服器、存儲、以太網交換機等産品)的供應商收入同比增加27.3%,金額達到128億美元;公共雲基礎設施的收入同比增長34%,私有雲則僅為15.7%;公共雲和私有雲部署的合并部署持續保持兩位數的年增長率,2017年全年營收達到434億美元,同比增長21.7%。據IDC統計,過去兩年全球公共雲基礎設施的收入幾乎翻了一番,達到85億美元,且增速超過私有雲部署一倍還多。

【小雲評論】雲計算IT基礎設施供應商收入是雲計算發展狀況的直接展現。從IDC的報告中不難發現,雖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混合雲仍然是企業雲計算部署的主流選擇,但是公共雲的部署量和使用量增速已經遠遠将私有雲甩在了後面,即使是企業已經部署了混合雲,轉向公共雲占比更高甚至100%公共雲的IT架構同樣是備選項之一。此外,雲計算IT基礎設施在全球IT基礎設施支出總額中的占比很可能在2020年之前就能夠與傳統IT基礎設施平分秋色:目前,雲計算IT基礎設施占比42.2%,2017年同比增長高達39.3%。

5、微軟未來4年将在物聯網領域投資50億美元

雲栖科技評論第54期:不“All in”,不如不做

據國外媒體VentureBeat報道,微軟4月初宣布将在未來4年内,向物聯網(IoT)相關的各種項目投資50億美元,以此作為該公司向商業客戶提供使用更便捷、部署更友善的聯網硬體的努力舉措之一。微軟執行副總裁Jason Zander表示,對微軟而言,這樣的努力和投資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進步,到目前為止,微軟已經在物聯網相關的項目方面花費了15億美元。按照計劃,微軟50億美元的新投資将主要用在研發和合作夥伴支援等方面。

【小雲評論】谷歌在多倫多規劃未來之城、阿裡巴巴将物聯網提升為集團主賽道、微軟宣布向物聯網領域投資50億美元……。全球科技巨頭紛紛将物聯網作為新的主賽道與發力點并非簡單的追趕熱點,正如阿裡雲總裁胡曉明所言:IoT是神經網絡、AI是大腦、(雲)計算是心髒,它們是“萬物互聯”的三駕馬車。就雲計算而言,IoT既是計算力的消耗者,也是雲計算的重要入口,以IoT為代表的邊緣計算擴充了雲的邊界,讓計算離終端更近。同樣,IoT也是AI能力的釋放者,在通過AI能力提供更好服務、普惠AI能力的同時,AI也讓IoT裝置完成了“從硬體盒子到智能裝置”的蛻變。

6、化學界“AlphaGo”問世:加速合成人類所需的化合物

雲栖科技評論第54期:不“All in”,不如不做

Marwin H. S. Segler及其團隊通過深度學習神經網絡來學習所有已知的大約1240萬個單步有機化學反應,使它能夠預測在任何單一步驟中可以使用的化學反應。AI工具重複應用這些神經網絡來規劃多步驟合成,解構所需的分子,直到最終得到可用的試劑。他們近期在《自然》雜志上所刊登的論文證明了,使用人工智能技術能夠以前所未有的速率進行逆向合成反應,這一過程縮短之後,未來科研機構和制藥公司發現新藥或者其他新的醫療技術的速度将有望達到全新水準。

【小雲評論】這一次AI融入化學(反應)過程,是藥物合成領域,乃至化學研究領域的一個裡程碑,它意味着,AI将在化學、實體、生物等基礎研究領域紮根,重新定義(而不僅僅是優化)這些領域科學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形成“AI+科學”的全新形态,極大的促進甚至取得前所未有的科研成果,就像三十年前,“計算+科學”(比如計算化學)相對理論研究方法(理論化學)和實驗科學方法(實驗化學)所取得的成就那樣。不僅如此,Segler團隊的創舉,展現了知識發現的“化學能力”,展現了AI如何“充分融入所賦能領域,并轉化為該領域自身技術”的獨特魅力,比如說,在工業界,AI已經成為PT,即Production Technology(生産技術)。

7、IBM Q Network宣布第一批入選的8家初創公司

雲栖科技評論第54期:不“All in”,不如不做

IBM 4月5日在美國加州舉行了首次IBM Q Summit,邀請了量子計算領域數十名初創公司創始人、風險投資人、工業界高層參加,讨論未來五年量子計算的發展和“量子就緒”究竟意味着什麼,量子開發者在不久的将來的角色和未來量子開發的具體意義。在峰會上,IBM宣布其主導的量子計算全球協作網絡IBM Q Network正式吸納第一批共計8家初創公司成為正式成員,此前該組織的成員包括摩根大通、戴姆勒、三星、巴克萊銀行、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牛津大學等企業及科研機構。

【小雲評論】IBM Q Network的初始成員包括多家著名财富500強公司、頂尖學術機構、美國國家實驗室,地域範圍除美國外,涵蓋德國、英國、日本、南韓、澳洲等多國,現在又加入了8家初創公司,并包含硬體、軟體、服務、前沿研究等多個領域,可以說,IBM已經藉此建立了一個“行業多元,地域廣泛,形态多樣”的互補性極強的量子計算生态環境。在這背後,是IBM等美國科技企業對前沿技術領域競争(包括中美之間的科技賽跑)的深層次認知:技術能力的高下隻是一時勝負,開放、廣泛的生态環境才是長期競争并最終取得勝利的核心。

8、SpaceX總裁稱人類殖民火星隻是星際旅行第一步

雲栖科技評論第54期:不“All in”,不如不做

SpaceX公司的總裁兼首席營運官格溫?肖特維爾在4月11日舉行的會議上表示,她堅信SpaceX公司宣稱的将人類帶入火星的目标僅僅是人類邁向其他星系轉移的第一步的想法,并預測“SpaceX的火箭将在未來十年開始把人們帶入火星”。同時,如果地球遭到破壞,這項任務就被視為維持人類生命的一種方式:“這使得人類物種面臨滅絕的風險降低”。格溫?肖特維爾同時表示,十年内SpaceX的客運火箭能夠在30分鐘内将人類帶到世界各地,成本與飛機商務艙相當或略低。

【小雲評論】特斯拉2017全年銷量101,312輛、獵鷹重型運載火箭實作回收、全球高帶寬網際網路衛星網絡星鍊計劃已經發射兩顆衛星,埃隆?馬斯克的一個又一個瘋狂想法都已付諸實踐,他本人也完成了從“矽谷瘋子”到“真實版鋼鐵俠”的蛻變,火星殖民和星際旅行的想法也是以看起來并非高不可攀——真正的想象力根植于人類的大腦,并通過前沿科技的實踐不斷觸達人類想象力邊界,這正是埃隆?馬斯克的成功之處,他結合前沿科技發展趨勢,充分相信和釋放了想象力,而更多的人,則在“這不可能”和“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中,錯失了成就偉大的機會。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社會,無論是在科技還是産業領域,這都是形成差距的根本原因之一。

9、恒大集團與中科院簽署合作協定 十年投入1000億

雲栖科技評論第54期:不“All in”,不如不做

4月9日,恒大集團與中國科學院在北京簽署全面合作協定,恒大将在未來十年投入1000億元與中科院共同建造三大科研基地,分别為科學技術研究基地、科研孵化基地和科研成果産業化基地。恒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稱:“此舉是恒大發展史上非常重大的裡程碑,布局高科技産業,是恒大打造百年老店的重大戰略決策,未來這三大科研基地将涉及生命科學、航空航天、內建電路、量子科技、新能源、人工智能、機器人、現代科技農業等重點領域。”

【小雲評論】房地産商搞前沿科技,這不是天方夜譚。除了恒大集團,碧桂園在科技領域投下巨資,并通過科技創新基金、科技小鎮等項目展開戰略布局,“房地産 + 前沿科技”的組合未來将越來越多。就房地産行業來說,智慧住宅、智慧社群乃至數字城市是可見的發展趨勢,傳統房地廠商迫切需要來自前沿科技領域的産品更新與産業賦能。其次,科技領域顯然更具發展潛力,2030年産業物聯網創造14.2萬億美元新産值、人工智能将使全球産值增長12%等報道屢見不鮮,房地産商利用手中的雄厚資金進行布局并不奇怪。但除了與中科院在科研領域合作之外,恒大還需要一個能夠通過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鍊技術将科研成果付諸産業實踐的合作夥伴。

10、美國國防部預計公布有史以來金額最大的政府雲服務合同

雲栖科技評論第54期:不“All in”,不如不做

據華爾街日報4月13日報道,美國國防部将在未來幾天針對一份合同公布一份修改後的要求清單,該合同将把軍方資料遷移至雲端,總價數十億美元,預計這将是有史以來金額最大的政府雲計算服務合同。這份合同涉及兩年的基礎合約以及8年以上的更新維護,招标項目書的最終版本将在5月初面世,并将在9月揭曉合同中标情況。業界普遍預期,亞馬遜AWS将會成為唯一的赢家。

【小雲評論】美國國防部的雲服務商選擇标準,是美國政府及公共服務部門的風向标,同時也展現了政務雲合作夥伴選擇的三點通用标準:首先,選擇單一或盡可能少量的雲服務商,如果同時由多名供應商提供服務,整體複雜程度将呈指數級上升,使用者将不得不對不同應用之間的差異進行管理,增加了風險和難度;其次,雲服務商應當選擇一家對雲有深刻了解,以雲業務為核心業務驅動力的合作夥伴,要共同對雲“All in”,而不是‘見利做雲’;最後,雲服務商應當滿足高水準的安全服務水準協定,具有良好的安全風險管控機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