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柱國将軍,廣西容縣人,出生于1897年,東北軍的著名将領,國民陸軍中将。
說起何柱國,很多人隻知道這個名字,甚至有很多人還不知道這個名字。
其實何柱國是東北軍一員傑出的戰将,他在東北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一方面他是少壯派的重要成員,但另外一方面,他又和元老派有不錯的關系,尤其和楊宇霆的關系很不錯。

作為一個南方人,居然當了奉軍将領,而且是南端廣西,以前還以為他是東北人。
一個地道地道的南方人,是如何成為東北軍的重要将領,而且還是騎兵将領。
騎兵在當時是特殊的兵種,何柱國是騎兵部隊傑出的軍事指揮官,這個是極為難得了,他是如何一步步地實作了夢想。
1910年考進了廣東随宦學堂。
1914年畢業以後,考入黃埔陸軍國小堂和武昌陸軍中學。
1916年,他隻身北上,考入了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裡,他學習刻苦,成績優良,1917年4月被保送到日本留學,進入日本士官學校,他在中華學生第12期步騎兵科學習。
1919年何柱國将軍留學回國,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任騎兵上尉分隊長,當時的陳誠都是他學生,後來的陳誠是一個牛人,土木系的當家人。
1920年7月,直皖戰争爆發,保定軍校停辦,同年10月在北京與錢大鈞等同時被任命為籌備委員,參與複校的籌備工作。
1921年10月,保定軍校再次開學,當時曹锟和吳佩孚掌握着政權,派張鴻緒任校長,張鴻緒有意排擠士官派,使他們紛紛離去。
大部分士官派的教官和隊長都離職而去,何志國就是其中之一。
他經過當時任奉軍炮兵團長的日本士官同期同學鄒作華介紹,前往東北去投奔奉軍。
當時張作霖在第一次直奉戰争中正好戰敗,他大量招兵買馬,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
何柱國到達了東北,被配置設定到東三省陸軍講武堂,任少校教官兼騎兵科主任。
這個時候奉軍開始整軍經武,講武堂是實施這一任務的重要機構。
作為一個廣西人,保定軍校出身,還是留學歸來,他為什麼去投奔奉軍?
在當時看來比較奇怪,按照當時中國軍人的習慣,應該回到自己的家鄉,加入家鄉的軍閥勢力。
何柱國沒有走這條路,他一路向北,選擇投奔東北軍,他有自己的考慮,有自己的風格。
從以下分析來看,他選擇是對的。
第一點,他曾留學日本,深知日本對中國的侵略野心,一旦中日開戰,前線必是東北,而不會是地處南端的廣西,作為一個軍人、一個中國軍人,他自然優先考慮的是奔赴前線。
第二點,他學的是騎兵科,希望今後能成為騎兵部隊的主将,因為地理因素,廣西不可能大力發展騎兵的,隻有在東三省,擁有大片黑土地的平原,才是騎兵馳騁的絕佳之地,去東北才能把所學的發揮出來。
第三點,出于自己前途的考慮,因為何柱國當時已經有留學的同學在奉軍任職,這個人就是鄒作華。他從鄒作華那裡了解到張作霖與其他軍閥不一樣,張作霖尊重人才,重用人才,即便與他本人沒有深厚淵源的學生軍人,也可以直接帶兵作戰。
從這三條因素看,何柱國去投奔奉軍是對的,同時也可以看出張作霖非一般之人,在人才任用上有着與衆不同的風格。
長城抗戰爆發,何柱國率領東北軍打響了長城抗戰的第一槍,随後西北軍、國民黨中央軍等先後投入戰場。
何柱國與延安方面關系較好,他支援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并且對八路軍的抗戰和遊擊戰術高度贊揚。
他倡導要堅持團結,這才是走向抗日戰争最終勝利的唯一正确途徑。
1937年任騎兵第二軍軍長,主要任務是穿插于隴海、平漢、津浦三條鐵路之間的三角地帶,破壞日寇的交通幹線,嚴密監視河南商丘、蘇北徐州和安徽宿縣日軍的活動,防止敵人入侵。
在這裡何柱國碰到了東北軍的老相識于學忠将軍,兩個東北軍的戰友,并肩作戰,痛殲日軍。
同時結識了新的朋友,就是新四軍彭雪楓,彭雪楓和何柱兩支部隊共同聯防、守衛疆土。
還與新四軍參謀長張雲逸協同作戰,張雲逸和何柱國都是南方人,又是黃埔陸軍國小的同學,相處得非常融洽,共同抗擊長江以北的日寇。
在這期間,何柱國利用自己是國軍的身份,幫了新四軍很多的忙。
比如,幫助彭雪楓的部隊從中共駐洛陽辦事處領取軍需,并且順利通過國統局。
比如,譚震林要去延安參加中共七大的時候,也是由何柱國的司令部發給了特别通行證,同樣順利地通過了國統區。
在皖南事變發生的時候,何柱國仍然堅持初衷,他和彭雪楓商議,兩軍被迫對陣的時候,仿效西安事變紅軍和東北軍的做法,雙方在陣前朝天開槍,避免殺傷。
1941年1月駐商丘的日軍近5000人裝甲車,南下與僞軍配合,掃蕩黃泛區。
何柱國大展才能,利用地形優勢,發動騎兵作戰,與日寇周旋數日之後,日軍被堵截了回去,從宿縣、蚌埠等地來犯的敵人也被牽制住。
抗戰後期,蔣介石找何柱國談了幾次話,希望何柱國去東北。
其實蔣介石想利用何柱國在東北的身份,接管東北的地盤,何柱國在東北軍中有一定威望,人際關系也相當不錯。
何柱國明白蔣介石的用意,他不願意參加内戰,要求卸甲去治理黃河,但是蔣介石要求他先解決東北的軍事問題。
何柱國沒辦法,接受了任命,答應去東北擔任行轅副主任兼參謀長。
後來發生了一件非常蹊跷的事情,就是在何柱國接任之後,被邀參加了熊式輝舉行的宴會,因為熊式輝被派往東北作為行政最高長官。
奇怪的是宴會的第二天何柱國雙眼失明,在重慶診治了三個月以後毫無效果。
1946年春,他和妻子、兒子去美國就醫,在美國經過專家會診以後,确認是被摧毀視覺神經的毒藥所緻,而視覺神經已經嚴重破壞,無法醫治。
一個謎團,一種說法,有人認為是軍統根據蔣介石的授意而作。
可是又說不通,當時蔣介石想依靠何柱國在東北的威望,為國民政府在東北站住地盤,按理說蔣介石不至于害何柱國。
這是個曆史謎團,誰也說不通,也不能什麼壞事都往他頭上扣。
1949年,何柱國拒絕去台灣,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在杭州養病的他,緻電毛主席、周總理表示祝賀。
晚年經常讨論東北軍的往事,經常回憶張老帥時期的輝煌。
1985年9月3日,這位抗日悍将、戰功赫赫、久經沙場的老将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