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浮橋查走私:
蘭州緝私官告禦狀驸馬,朱元璋徹查驸馬丢命
蘭州段是黃河上遊最為精華的河段。蘭州也是黃河惟一流經的省會城市。黃河蘭州段最有名的橋莫過于中山鐵橋,而在它之前則是鎮遠浮橋。
如今曾經持續了數百年的浮橋,早已被永固的鐵橋所取代。但當年的将軍柱依舊矗立在河邊看着潮漲潮落。
鎮遠浮橋究竟為何而建?曾經守衛黃河橋的小吏為何會狀告驸馬呢?聲名顯赫的當朝驸馬,犯了什麼重罪遭朱元璋賜死?
1.黃河浮橋
蘭州是絲綢之路重鎮,然而由于黃河的阻隔,渡河自古困難。曾經流傳過這樣的一句民謠:“黃河害黃河險,淩洪不能渡,大水難行船,隔河如隔天,渡河如過鬼門關。”

在黃河上修建橋梁是兩岸人民自古就有的心願。然而,黃河水勢洶湧,修建橋梁談何容易。縱觀古代架設在黃河上的浮橋,大多是政府出于軍事的需要而架設的,這種浮橋的階段性非常強。
每逢節假日,從西關十字到白塔山一段,總是人潮湧動,熙熙攘攘,那些南來北往的遊客彰顯着這座城市的魅力。實際上,數百年來,這一段總是這樣的忙碌而繁雜。這自然要歸功于橋梁。
黃河蘭州段的橋梁由來已久,早在唐代,人們就在今天西固河口一帶修建了廣武梁,可惜的是今天已經不知道這座橋梁的形狀了。到了宋代,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宋軍收複蘭州,展築蘭州北城,又修複了金城關,并在關下架設了浮橋,不過這次架設浮橋是出于軍事的需要修建的。時間最久的浮橋卻是明代鎮遠浮橋。
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徐達、馮勝等率軍,追擊元朝殘餘勢力。明軍在定西消滅了王保保的主力後。為過河追擊元軍殘餘,守禦指揮佥事趙祥在蘭州城西七裡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浮橋。馮勝收複河西走廊後,這座浮橋也失去了它的軍事價值。
随着明王朝的經營,西北地區的人口經濟逐漸開始恢複,對于交通的需求也是日益增大。出于向河西走廊運送各種物資的需要,蘭州黃河段的教場河、岸門口、空心墩等渡口也陸續開通。然而要供應數萬大軍的糧草,僅僅依靠渡口是不行的,必須要建橋,才能滿足軍事運輸的需要。
洪武八年,衛國公鄧愈将浮橋移到城西十裡的地方。到了洪武十七年,蘭州衛指揮檢事楊廉将黃河浮橋移到了蘭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邊,也就是今天他們看到的中山橋附近。黃河浮橋人們正式取名為“鎮遠橋”,号稱“天下第一橋”。
關于黃河浮橋的修建,還有一段民間故事。明初,朱元璋派衛國公鄧愈統帥大軍,攻打元将王保保。鄧愈率軍攻占蘭州,卻被黃河攔住了去路。軍情緊急,鄧愈苦思冥想也找不到過河的辦法。一天三更天,他睡不着覺,到黃河邊看看。這時,他忽然發現黃河上漂着24隻木船,将軍來了靈感,将這24隻船連起來不就成了浮橋嗎?将軍自言自語說:“不知這船是哪裡來的,能否借他一用?”誰知黃河中卻傳來了說話聲:“三更借,五更還。”于是,鄧愈就命人按照大船的分布方向,在兩岸鑄造了将軍柱,拉了鐵鍊,架設好了浮橋。但三更借五更還,這段時間如何夠大軍渡河呢?
衛國公很是為難,這時又有人給将軍出了一計。于是,将軍下令,今後晚上不準打五更。這樣,浮橋就一直用到了清末。鐵橋落成的頭一天晚上,人們都很興奮,更夫也喝了點酒,糊塗了,到五更時卻打了五更,結果呀,黃河中的24隻木船齊刷刷滑跑了。這些神船在河中漂的過程裡,有一隻船擱淺在城東的河灘上,漂不動了。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地方叫做一隻船,傳說中一隻船就是這樣來的。
有人考證,一隻船是這樣來的:一隻船一帶有座義園,是左宗棠為戰死的湘軍将士所修。那裡地勢低窪,義園四周修建的圍牆,類似船形,故而人們稱之為一隻船。
其實,鎮遠浮橋的架設非常艱辛,首先人們在黃河兩岸澆鑄重達萬斤鐵柱四個,設定巨大木柱子45個,120丈長的鐵鍊兩根。這樣做的目的是為增加浮橋的穩固性。
浮橋一般是冰解後架設。一次,動用的人力達數百,這些人按照分工,或在船上,或者在岸上。人們先用木船拉着繩索,順流而下,到了預定的位置時,将船上所裝載的裝滿石子的大筐,投入河中,穩住船身,把船系在鐵鍊上。這樣,依次将木船系住,木船數量最初25隻,後來有所變化,大體在22隻左右。然後鋪上木闆就行了。
浮橋的管理,最初是專由蘭州同知管理,後來歸臯蘭縣主簿管理。設立12名水伕組成的巡查隊,負責浮橋的安全。
今天人們在中山橋頭仍能看到碩果僅存的一個“将軍柱”,在許多人眼中,“将軍柱”僅僅是一個用來拴鐵鍊的大柱子,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将軍柱”還有另外一種功能,又來測定水位,為下遊的防汛進行預報預警。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羊報”。
據傳說,每年夏天人們都非常關注黃河邊上的将軍柱上的刻度,如果黃河水在将軍柱上上漲了一寸,那麼黃河下遊的河南水就要上漲一丈。每逢此刻,人們都要雇一位勇士,給他綁上用來捆紮筏子的羊皮胎,然後,帶上蘭州地方政府發出的水簽,以及預警黃河洪峰的警報标志、食品等。一切準備妥當之後,這位勇士就躍入黃河之中,随着水流,漂向下遊,這也許就是原始的黃河漂流了。
2.黃河浮橋上查獲驸馬走私
電視連續劇《傳奇皇帝朱元璋》給人們塑造了一位帶有傳奇色彩的大明皇帝。蘭州的觀衆或許不知道,洪武末年蘭州就曾經發生過一起與朱元璋有關的傳奇大案。
這一大案以蘭縣黃河橋巡檢司的無名小吏遭毆打上告開始,以驸馬歐陽倫被賜死結束,牽動朱元璋、馬皇後、安慶公主、驸馬歐陽倫等衆多人物,在當時影響極大。
事情是歐陽倫引起的。他是安慶公主的丈夫。安慶公主在朱元璋的子女中,可是不得了的人物,在朱元璋衆多的子女中,安慶公主最為馬皇後喜歡。馬皇後先後生了兩個女兒,其中安慶公主最為聰明伶俐,因而深得馬皇後的溺愛。洪武十四年(1381年),安慶公主下嫁驸馬歐陽倫。
有了做皇帝的丈人,所娶的老婆又是馬皇後最為喜歡的女兒。歐陽倫大樹底下好乘涼,在官場上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可謂是平步青雲。
“福兮禍所伏”,有時好事就會變成壞事。在人們慫恿下堂堂驸馬歐陽倫,變成了目無法紀,驕橫跋扈,貪得無厭的人,公然指使家人幹起走私茶葉的“生意”,最後惹來殺身之禍。
茶葉是當時的出境禁運物資。由于茶葉可以幫助消化和消減肉食中油膩,是以少數民族生活中離不開茶葉。長期以來,茶葉作為戰略物資,由中央政府控制用來交換青藏高原少數民族的馬匹。茶馬交易就成為中央政府控制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的一個重要手段。明代中央政府經常和北方蒙古高原的各個部族發生沖突,茶馬交易的主要方向就是青藏高原和西域的各個少數民族部族。
由于茶葉對國家戰略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是以朱元璋規定:任何人不得走私茶葉,如有人販運私茶出境,處以重罪。
在這樣的情況下,歐陽倫仍然指使家人走私販運茶葉,以牟取暴利。朱元璋在位31年,歐陽倫走私茶葉敗露的那一年正是洪武三十年(1398年)。
關于這件事情民間傳說是這樣的:洪武末年,皇帝朱元璋多次接到奏報,陝西、四川私茶出境猖獗,私茶商販中飽私囊,朝廷茶葉收入卻每況愈下。于是朱元璋派驸馬歐陽倫到川、陝等地,查巡茶葉走私問題。可是他沒有想到,他所派出監察茶葉走私事宜的驸馬其實就是走私頭子。
明代甘肅歸屬陝西布政司管轄,蘭州當時稱之為蘭縣,屬陝西布政司下的臨洮府管轄。歐陽倫到陝西後,受到了封疆大吏的熱烈歡迎。對于這樣一位驸馬,許多人都存心奉迎,畢竟是一位有來頭的人物。歐陽倫在監察茶葉走私問題時看到茶葉私運出境暴利驚人。于是,歐陽倫便指使管家周保,加大茶葉走私力度。由于歐陽倫平日裡就飛揚跋扈,再加之有驸馬的特殊身份,故而他私販茶葉一事,許多部門都不敢過問,陝西布政使等人還趁機巴結,要下屬為其"開放綠燈",準予通行,并提供運茶車輛等種種友善。
3.小吏的憤怒
有了各級官員的庇護,驸馬私販茶葉的勾當順風順水。這更加助長了驸馬驕橫心态。而擔任走私茶隊“首領”的驸馬府管家周保更是為虎作伥,随意抓伕派車,沿途百姓苦不堪言。
一天,驸馬府的走私車隊路過蘭縣黃河浮橋,按照慣例所有的過橋車隊必須經過接受檢查。明代蘭州其實是一個邊疆重鎮,承擔供應河西戍邊将士的糧饷事宜,同時蘭州也是西北的商品集散地,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守衛黃河橋的河橋巡檢司也有類似後世的“海關”的作用。
驸馬管家周保帶着數十輛運茶車輛組成的走私車隊來到黃河橋準備過河。這時,河橋巡檢司的人員過來檢查,一向驕橫的周保怎麼會把“海關”的小吏放在眼裡,在檢查過程中雙方發生沖突,周保怒氣沖天,指使走私車隊中的家丁護衛将檢查人員痛打一頓。河橋巡檢司小吏氣憤不過,便大着膽子向明太祖朱元璋告發了歐陽倫的不法行為。
明太祖朱元璋稱帝之前,曆經生活艱辛,飽嘗政治腐敗之苦,進而養成了嫉惡如仇的思想性格,對“蠹政鬻獄,大為民害”的貪官墨吏早就恨之入骨。是以,明初洪武年間的吏治很清明。這些人們在電視劇中經常能看到。朱元璋接到河橋小吏的“上訪信”後,非常生氣,立即下令徹查此事。
今天,看來這件事情頗具戲劇效果,有點像包公戲裡的情節。很快“驸馬私販茶葉”一事就有了結果。明初官員們的辦事效率非常高,而且朱元璋還有錦衣衛等特務機構監督官員,要查驸馬走私茶葉的問題易如反掌。
驸馬歐陽倫走私茶葉由此敗露。朱元璋堅持"有法必行,無信不立"的道理,不能私廢公法,便将歐陽倫賜死,将周保等誅殺,茶貨沒收入官。”
這是民間傳說中的故事,在故事中人們将“驸馬歐陽倫走私茶葉遭處死”一案,演繹得非常曲折,在曆史上究竟怎樣的呢?
據有關專家查閱《明史》,關于“驸馬歐陽倫走私茶葉遭處死”的記載,一共有四處,分别在太祖本紀第三卷、鹽法茶法志、列傳中有提及,其中公主列傳中稍微詳細,但這些記述加起來加起來不過二百多字,僅能知道一個“皮毛”。
關于“驸馬歐陽倫走私茶葉遭處死”一案《明史》中記載的比較簡略,但事情的确在甘肅發生。“驸馬歐陽倫走私茶葉遭處死”一案在曆史上是這樣的:安慶公主洪武十四年下嫁歐陽倫。洪武末年,禁止茶葉私自銷售的禁令剛剛頒布不久,目無法紀的驸馬就多次派人私自販茶出境銷售,而且所到達的地方騷擾百姓驿站,即便是封疆大吏也不敢過問。驸馬歐陽倫有個家奴周保,非常驕橫,動辄讓有關部門征集數十輛車為其運送茶葉。路過河橋巡檢司,擅捶辱司吏。吏不堪忍受,上告,皇帝大怒,賜倫死,保等人皆被處斬。
驸馬為何會遭受如此之嚴厲的處罰呢?原來在洪武三十年時,明政府将秦州茶馬司改設在西甯,同時朱元璋給右軍都督傳下指令說,最近私茶出境日益猖獗,結果來互市交易的日益減少,馬匹價格日貴而茶葉價格日賤,讓他們出動官軍在松潘、河州、臨洮等地,巡禁販運私茶的。可見,驸馬都尉歐陽倫正好撞在了風頭上,自然難逃一死。
據說,對于勇敢揭發驸馬罪行的蘭州河橋小吏,朱元璋也沒有因為狀告驸馬而處罰,相反極為贊賞他,還特地“遺使赍敕嘉勞之”。
可謂是,因禍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