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聯擔任八路軍新385旅旅長的時候,年僅23歲,他也是當時八路軍最年輕的主力旅旅長,為什麼說是新385旅呢?這是因為當時八路軍序列上有兩個385旅,新旅成立的時候舊旅的番号依然存在,為了區分,是以就叫老385旅、新385旅。
1937年8月25日,陝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轄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三個主力師,每個師轄兩個旅,其中385旅就是129師的二個主力旅之一,旅長是王宏坤,副旅長王維舟,參謀長是耿飚,該旅轄769團(團長陳錫聯,由紅4軍第10師改編的)、770團(團長張才千,由紅4軍第12師改編)。改編後,八路軍主力開赴抗日前線,陳錫聯率769團去了山西戰場,而385旅其他部隊(以第770團為主)則留在了陝北,擔任後方留守保衛。
為了适應戰争形勢的需要,1938年5月,八路軍總部決定以769團為基幹編組新的385旅,1938年6月12日,新385旅正式成立,陳錫聯任旅長,謝富治任政委,參謀長範朝利,政治部主任黃振棠。全旅轄三個團,那麼團長都是誰呢?
第769團團長——王近山

新385旅組建後,王近山任769團團長,鮑先志任政治委員,這是八路軍的主力團之一,也是該旅的核心部隊。
王近山,1915年出生,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人,他不滿15歲就參加了紅軍,在川陝根據地的反六路圍攻中,時任紅28團團長的王近山率部浴血奮戰,他率傷亡過半的殘團将人稱“傻兒師長"的川軍将領範紹增的一個旅擊潰。
抗戰時期,王近山曆任八路軍第129師772團副團長、769團團長、385旅副政治委員、386旅旅長、新編第四旅旅長、陝甘甯晉綏聯防軍關中警備區司令部副司令員等職務;解放戰争時期,他曆任太嶽縱隊副司令員,晉冀魯豫野戰軍第6縱隊司令員、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副司令員兼第12軍軍長等職務;新中國成立後,王近山曆任川東軍區司令員、志願軍第3兵團副司令員、山東軍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參謀長等職務。
1955年,王近山被授予中将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78年5月10日因病逝世,享年63歲。
王近山是陳錫聯的好搭檔,兩人在解放戰争期間是劉、鄧的愛将,有“二野兩朵花”之稱。
獨立團團長——鄒國厚
1937年11月,八路軍第129師的騎兵團派出了部分營、連、排幹部去贊皇、臨城、陽邑一帶建立根據地,并在這三個地區各成立了一個營,1938年1月18日,這三個營合編成獨立團,6月12日該團正式編入新385旅,團長鄒國厚,政治委員韓連生。
鄒國厚,1908年出生,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人,他1927年參加了黃麻起義,後随起義部隊編入紅軍,曆任紅軍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副團長、團長等職務。
抗戰時期,鄒國厚曆任385旅獨立團團長、新7旅副旅長、冀南軍區第6分區司令員、新4旅副旅長等職務;解放戰争期間,鄒國厚曆任鄂豫軍區第4分區司令員、冀南軍區南宮軍分區司令員等職務;新中國成立後,鄒國厚曆任河北省軍區邢台軍分區司令員,河北省軍區副司令員等職務。
1955年,鄒國厚被授予少将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99年9月18日因病逝世,享年92歲。
獨立支隊支隊長——汪乃貴
獨立支隊也叫汪支隊,以769團的七連為基本部隊,吸收了河北、山西地區的3個遊擊大隊,支隊長汪乃貴是原769團的副團長,政治委員李定灼。
汪乃貴,1905年出生,安徽省金寨縣人,他1929年參加紅軍,曆任紅軍連長、副營長、營長、副團長、團長、師長等職務。
抗戰時期,汪乃貴曆任八路軍第129師385旅769團副團長、385旅獨立支隊支隊長、385旅副旅長,東進縱隊第8支隊司令員,新編10旅副旅長、湘鄂贛軍區第4分區司令員,新四軍第5師13旅副旅長等職務;解放戰争期間,汪乃貴曆任華東野戰軍第12縱隊35旅旅長、贛東北軍區副司令員等職務;新中國成立後,汪乃貴曆任貴陽警備區司令員、貴州省軍區副司令員等職務。
1955年,汪乃貴被授予少将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同時榮獲三枚一級勳章的開國少将并不多見,據統計不過15人。1991年6月6日,汪乃貴因病逝世,享年86歲。
陳錫聯率769團奔赴山西作戰時,全團約2500人,不到一年後他任385旅旅長,全旅共8000餘人,獨立團和汪支隊雖然是新組建不久的部隊,但是選派了不少原來的老紅軍去充實加強,比如劉、鄧就專門将129師的教導連(連長肖永銀)130餘人調入汪支隊,很快這兩支部隊的戰鬥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不比769團遜色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