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訪大運河“非遺”:“活起來”的漳衛南運河船工号子

探訪大運河“非遺”:“活起來”的漳衛南運河船工号子

在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運河風情公園,遊客帶孩子看《起錨号子》圖譜。 齊紅霞 攝

中新網衡水1月2日電 題:探訪大運河“非遺”:“活起來”的漳衛南運河船工号子

作者 崔志平 王鵬 王希錄

“搭錨,噢噢……喂來喂喽噢……”1月2日,站在河北省故城縣剛落成不久的船夫拉纖、搖橹、撐篙、起錨的四組青銅像前,年近七旬的《故城探源》主編郝金龍談起當年漳衛南運河的繁盛景象,即興喊起了船工号子。

探訪大運河“非遺”:“活起來”的漳衛南運河船工号子

在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運河風情公園,《故城探源》主編郝金龍正給遊客講述運河纖夫的故事。 齊紅霞 攝

船工号子是行船中為配合航運、船務等勞動過程而傳唱的一種民間音樂。“漳衛南運河船工号子很大程度上再現了當時故城段運河船工的生活,是活着的曆史。”郝金龍說。

探訪大運河“非遺”:“活起來”的漳衛南運河船工号子

遊客正在看《搖橹号子》圖譜。 齊紅霞 攝

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南北水運通道,京杭大運河被稱為“流動的文化”,其中,漳衛南運河故城段為流經縣域之最。自元、明、清乃至新中國成立之初,故城縣的鄭口鎮、故城鎮(舊故城縣城)、建國鎮一直是商品集散碼頭。最繁盛時,漳衛南運河故城段一度舳舻相繼,帆樯如林,漳衛南運河船工号子應運而生。

“漳衛南運河船工号子種類繁多,可以分為船号和纖号兩大類。”據郝金龍介紹,船号包括起錨号、搖橹号、撐篙号、立桅号、打沖号、升篷号、落篷号、絞關号等;纖号則包括拉纖号、閑号等。

探訪大運河“非遺”:“活起來”的漳衛南運河船工号子

一名學生正在看《拉纖号子》圖譜。 齊紅霞 攝

故城縣鄭口鎮果子口村75歲村民吳愛傑說,據當地老輩人說,清末,故城有“走京赴衛”客商學子,返鄉後見碼頭盛景,深感鄭口之繁華,可與“天津衛相媲”。

“當地碼頭繁華時,漳衛南運河故城段的号工、纖夫、船夫有幾百人之多。”故城縣政府縣志辦公室副主編周冉說,他們将行船的号子貫穿于整個勞動過程,由于船上勞動強度不一,内河航行環境不同,船号變化的幅度也不同,但都極具故城特色。

“比如簡短利落的‘起錨号’,一人喊号,衆人應和,堅決有力,是故城人豪爽、勤勞群體性格的诠釋。行進中,纖繩拉緊,勒進故城漢子的赤膊,‘打沖号’拉開勞動号角,音符如同定音鼓。”周冉稱。

作為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如今遺存下來的漳衛南運河船工号子在音樂方面高亢、有力而富于變化,歌詞多是即興創作,随意性很大,可以喊唱沿途風光曆史人物,也可以喊唱名勝古迹,内容因“号頭”的職業素養而異,不固定,極具獨特的藝術魅力。

“雖然當地已整理出了起錨号、搖橹号、撐篙号、拉纖号等,但在挖掘、傳承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故城縣文化館館長李志勇稱,漳衛南運河船工号子已成為故城縣的文化名片,但是因遺存的漳衛南運河船工号子虛詞多,變化繁複,不易學習和掌握,亟待搶救。

據介紹,為搶救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故城縣對全縣“非遺”進行了全面普查,對26個省市縣級“非遺”進行分類、登記、采錄、建檔,建成“非遺”資料庫,并集結編印《故城非遺》。在普查中搜集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實物資料、工藝品、民俗物品,如漳衛南運河船工号子圖譜等,交由故城縣運河博物館妥善儲存。同時,開展“非遺”進校園等活動,并結合旅遊開發,搭建“非遺”保護平台,努力讓“非遺”“活”起來。

當日,趁着元旦假期來參觀青銅像的故城縣鄭口第三國小學生王雨涵說,聽了郝老師講的運河号子,真切感受到了當年運河的繁榮景象,希望這些“非遺”永遠傳承下去。(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