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兄弟倆幹革命,哥成紅四方面軍總政委卻高開低走,後與弟同一級别

在距離老家不遠處的武漢蔡甸區,有一座在當地最高的山峰名叫九真山,這裡終年蒼松翠柏,泉溪淙淙,在綠樹掩映的山腳下,有一個名叫奓山街長興村戴家莊的地方,村裡寬敞的水泥路面直通村子中間,路兩旁都是三層的小洋房,進入村子深處,卻有一幢與周邊樓房格格不入的建築,一幢依舊保留傳統磚瓦結構的小平房,屋内有天井,四壁為木闆鼓皮,為典型的漢陽民居,在房子的門楣上,書寫着幾個蒼勁有力的字型“陳昌浩舊居”。

兄弟倆幹革命,哥成紅四方面軍總政委卻高開低走,後與弟同一級别
兄弟倆幹革命,哥成紅四方面軍總政委卻高開低走,後與弟同一級别

陳昌浩,原名陳海泉,曾用名蒼木,出生于漢陽縣永安堡戴家莊(今屬武漢市蔡甸區奓山街長新村)。在故居裡,有陳昌浩的生平介紹,他的父親叫陳榮發,字春霆,是漢口商行的一名管理人員,他的母親叫吳蓉,在家操持家務。夫妻一共生育四個孩子,兩男兩女,陳昌浩是老大,他還有個弟弟名叫陳俊,又名陳昌濬,比哥哥小十來歲。

兄弟倆幹革命,哥成紅四方面軍總政委卻高開低走,後與弟同一級别

由于家境尚可,作為長子的陳昌浩從小就進入私塾接受教育,後來以優異成績考入武昌私立中華大學附屬中學學習,随後考入私立武昌中華大學(現華中師範大學),在上大學期間,就認識了一些革命同志,參加革命工作,并成為了團員,并被組織派到蘇聯留學,成為當時紅極一時的“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

兄弟倆幹革命,哥成紅四方面軍總政委卻高開低走,後與弟同一級别

陳昌浩學成回國之後,組織派他到鄂豫皖根據地工作,當時年僅25歲的陳昌浩勇毅果敢,治軍嚴整,憑借卓越的軍事上司才能,在紅軍隊伍中很快便脫穎而出,1931年紅四方面軍成立,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就成為他的搭檔,被任命為紅四方面軍總政委,當時年僅25歲,是紅軍隊伍中最年輕的方面軍總政委。

兄弟倆幹革命,哥成紅四方面軍總政委卻高開低走,後與弟同一級别

當時,身為方面軍總政委的陳昌浩,還做過一件絕對最牛的事情:那是紅軍攻打黃安城時,敵人憑借堅固的工事與紅軍對抗,黃安守敵到了拆毀民房當柴燒、殺鼠宰貓作口糧的地步,紅軍圍城40餘天久攻不下,決定發起總攻,戰鬥打響後,随着一陣轟鳴聲,湛藍的天空中出現了一個由北向南快速移動的白點,在陽光的照耀下銀光閃閃——是一架飛機,機身上印着“列甯号”三個紅色的大字。

兄弟倆幹革命,哥成紅四方面軍總政委卻高開低走,後與弟同一級别

原來,這架飛機是國民黨空軍駐武漢部隊的一架雙翼德國容克式進階教練機,在一次飛行訓練中因油料耗盡,迫降于河南省羅山縣陳家河村,被我赤衛隊員繳獲。駕駛員龍文光是四川省金堂縣人,經教育後表示願意為紅軍服務。為表達對列甯的敬意,蘇維埃政府便命名這架飛機為“列甯号”,飛機在黃安城上空盤旋。敵人做夢也想不到紅軍也會有飛機,紛紛從工事裡跑出來,向着飛機招手,眼巴巴地等待着空投糧食彈藥補給品,誰知砸到頭上的卻是一枚接一枚冒着煙的手榴彈。随着一聲聲的爆炸,硝煙帶着泥土騰空而起,十幾個敵兵當場被炸死。敵人這才如夢方醒,一片混亂。

兄弟倆幹革命,哥成紅四方面軍總政委卻高開低走,後與弟同一級别

這件事震驚了整個紅四方面軍,所有人都對這個二十多歲文質彬彬的總政委豎起了大拇指。直到50多年後,徐帥提起這件事,仍然贊不絕口,都稱他有勇有謀,膽大心細,一代戰将。

兄弟倆幹革命,哥成紅四方面軍總政委卻高開低走,後與弟同一級别

陳昌浩主政紅四方面軍期間,實力不斷壯大,發展為最強大的紅軍地方武裝,與中央紅軍并駕齊驅,紅軍進入川北蘇區後,他更是大将軍八面威風,進城出城,他總是一馬當先,身上披着一件繳獲來的川軍将領的外黑内紅的鬥篷,随着坐騎的颠簸随風起伏,就像一隻矯健的雄鷹。後面跟着一大幫孔武剽悍的警衛員,全騎着高頭大馬,背着20響盒子炮。頭上顆顆紅星閃爍,馬蹄在水泥大街上迸出鼓點般的響聲,引得許多人追逐觀看。他參與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鬥争和曆次反“圍剿”作戰及長征。

兄弟倆幹革命,哥成紅四方面軍總政委卻高開低走,後與弟同一級别

1936年11月,上級決定組成紅軍西路軍,西渡黃河,打通與新疆的道路,任命陳昌浩為紅四方面軍的總政委、西路軍軍政委員會主席,率部西渡黃河作戰,撇下來的半年時間,西路軍遭到西北軍閥馬步芳麾下“馬家軍”的圍追堵截,最後兵敗河西走廊,在紅軍曆史上寫下了極其悲壯的一頁。

兄弟倆幹革命,哥成紅四方面軍總政委卻高開低走,後與弟同一級别

“天蒼蒼,野茫茫”,陳昌浩,這位曾統率千軍萬馬馳騁沙場、立下赫赫戰功的紅軍年輕統帥,被困在西北荒原上一個小村子裡湖北老鄉但複三家中,而且染上疾病,面對疾病的折磨,陳昌浩改變了直接回中央的主意。他把身上銀元拿出一半分給3名衛士,讓他們各奔東西,又給了但複三10塊大洋。但複三雖系鄉間郎中,卻也是有俠肝義膽的漢子,見陳昌浩病體未愈執意要走,就提出由他護送回老家。陳昌浩把槍埋了,穿着但複三給他的一身老百姓衣裳,裝成啞巴,一路上曆盡千辛萬苦,總算回到了這個離開近十年的老家長新村。

兄弟倆幹革命,哥成紅四方面軍總政委卻高開低走,後與弟同一級别

就是這次兵敗回老家,他看到了已經長大成人的弟弟陳俊,1937年5月便把他帶到延安,陳俊先是進入抗大學習,畢業後加入八路軍隊伍,曆任營長、團參謀長、軍分區參謀長兼團長,解放戰争期間,成立豫西軍政幹校學習,在學校教務處擔任教務長、教育長、副校長、校長、副局長等職,主要培養過江幹部。

兄弟倆幹革命,哥成紅四方面軍總政委卻高開低走,後與弟同一級别

建國後,陳俊擔任河南軍區副參謀長,授予上校軍銜,後來享受副軍職待遇,直到2007年2月在解放軍總醫院逝世,享年90歲。

兄弟倆幹革命,哥成紅四方面軍總政委卻高開低走,後與弟同一級别

西路軍失利之後,經組織準許,陳昌浩前往蘇聯治病,自此沉寂,建國後回國,曾任中央編譯局副局長等職務,和他弟弟陳俊是同一級别。

兄弟倆幹革命,哥成紅四方面軍總政委卻高開低走,後與弟同一級别

倆兄弟一同參加革命隊伍,哥哥陳昌浩一生坎坷,命運波析,職務高開低走,便但始終對革命事業赤膽忠心,襟懷坦誠,矢志不渝,他去世之後評價很高,在他的老家奓山街頭,聳立着陳昌浩的塑像,他一身戎裝,默默凝視着忙碌的家鄉人們。斯人已逝,豐碑永在,無論春花秋月,細雨斜陽。曆史沒有忘記陳昌浩為黨和革命曾經作出的貢獻。是非成敗,任由後人評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