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首奇怪的同聲句古詩,告訴我們,洞在唐朝讀作痛

前言

趙翼《瓯北詩話》中,提到了”雙聲體“ 。 從他引用的詩例來看,所謂的雙聲體詩,就是每一句詩中的每一個字,聲母相同:

此本雙聲體,史繩祖《學齋拈哔》載唐人姚合《洞庭蒲萄架詩》 雲:

萄藤洞庭頭,引葉漾盈搖。

皎潔鈎高挂,玲珑影落寮。

陰煙壓幽屋,濛密夢冥苗。

清秋青且翠,冬到凍都凋。

但是,我們用今天的國語發音,會發現每句的聲母都相同,這就是說明了古人讀這些字的時候,聲母與今天是不一樣的。

我們對照反切法标記,看看這些有趣的字,有什麼變化。

這首奇怪的同聲句古詩,告訴我們,洞在唐朝讀作痛

一、 洞

第一句詩:萄藤【洞】庭頭 ,和今天拼音聲母相同的有藤、庭、頭,聲母都是t。

不相同的是洞dong。

宋朝的【集韻】記錄:洞,山脊,他貢切。他的聲母,貢的韻母,用今天的拼音表示為:tòng。洞的發音和痛一樣,痛在【集韻】中也是是:他貢切。

按照雙聲體詩歌的規律,第一句五個字的聲母完全相同,類似于拼音的 【T】 。

二、 皎潔

第二句好了解: 引葉漾盈搖,相當于聲母都是【Y】。我們看一下第三句:皎潔鈎高挂。

鈎高挂,按照今天的國語發音,聲母【G】,但是皎潔二字卻是【J】。

不過《唐韻》中,皎,古了切。但是在《唐韻》中,潔,古屑切。說明在唐朝時,皎潔,和鈎高挂的聲母是相同的。

在宋朝的【集韻】中,皎,吉了切。潔,激質切。可以看出,從唐朝到宋朝,聲母就有變化了。

這首奇怪的同聲句古詩,告訴我們,洞在唐朝讀作痛

三、屋

第五句:陰煙壓幽屋,屋的聲母與其他四個字也不同。煙,【唐韻】烏前切;屋,【集韻】:烏谷切 ,聲母都來自烏。

四、翠

第七句:清秋青且翠。四個字今天讀起來聲母是【Q】,隻有一個翠比較特别。

從【唐韻】來看,清、七情切;秋,七由切。【廣韻】和【集韻】中,翠, 七醉切。可見,在唐宋時期,這五個字也是聲母相同的字。

這首奇怪的同聲句古詩,告訴我們,洞在唐朝讀作痛

五、特殊的字:影

這首詩中,第四句:玲珑影落寮。用國語讀,四個字的聲母是【L】,影的聲母是【Y】。

影,【廣韻】【集韻】【正韻】於丙切【韻會】於景切,發”英“的上聲(即三聲:yǐng)

玲,【唐韻】【集韻】【韻會】郞丁切,與”靈“同音。

影,在這句中,和其他四個字(玲珑落寮)聲母不同,具體原因就不清楚了。

但是,從詩人作詩的本意來看,這五字在唐朝也應該聲母是相同的。

六、今古聲母相同的句子

第二句: 引葉漾盈搖,相當于聲母都是【Y】。第六句:濛密夢冥苗。今天讀音聲母都是【M】。第八句:冬到凍都凋,聲母都是【D】。

這三句用國語來閱讀,每句的五個字聲母都相同。

這首奇怪的同聲句古詩,告訴我們,洞在唐朝讀作痛

六、上聲對與同聲句

《全唐五代詩格》中,提到對仗有八種,其中有雙聲對:

古詩:“留連千裡賓,獨待一年春。”此頭雙聲句也。又古詩:“我出崎岖嶺,君行峣崅山。”此腹雙聲句也。又古詩:“野外風蕭索,雲裡日胧朦。”此尾雙聲句也

留連對獨待,在句首,稱為頭雙聲句;崎岖對峣崅,在句中,稱為腹雙聲句;蕭索對胧朦,在句尾,稱為尾雙聲句。

但是像本文中提到的《洞庭蒲萄架詩》,上句每個字都是同聲,對句每個字也都是同聲。似乎不應該叫做”雙聲體“,而是應該叫做同聲體才對。

結束語

瓯北詩話中,提到鄭谷的這首詩的目的,是表示詩人有時候會創作一些類似文字遊戲的作品:

東坡有口吃詩"故居劍閣隔錦官"一首,又"郊居江幹堅關扃"一首,使口吃者讀之,必噴飯也。然此本雙聲體,史繩祖《學齋拈哔》載唐人姚合《洞庭蒲萄架詩》雲......《瓯北詩話》

這類作品,閱讀起來比較拗口,是以說口吃的人讀起來更加令人發笑。

@老街味道

不同詩人寫王昭君,議論手法高低不同,和親功臣還是紅顔禍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