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無人機、無人車與機器人,未來誰更适合當快遞員?

在送快遞的過程中,投送方式隻是三選一或三選二,并不能實作真正的自動化。

無人機、無人車與機器人,未來誰更适合當快遞員?

近日,機器人制造公司波士頓動力創始人Marc Raibert受邀在NIPS2016大會上發表演講。在演講中,除了講解動力足式機器人,Raibert還向觀衆現場展示了波士頓動力的Spot Mini機器人。

從相關現場視訊來看,波士頓的Spot Mini機器人體型嬌小,行動十分靈活。此外,在演講過程中,Raibert還說,大家都在用

無人機 送快遞,為什麼不考慮用足式 機器人

呢?

目前,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不少科技企業、物流商都在試圖用無人機、無人車運送快遞,而此次不管波士頓背後到底是誰,Raibert都向人們提出了一個智能送快遞的新形式。而在對比之下,哪一種更适用于快遞行業呢?

無人機、無人車與機器人,未來誰更适合當快遞員?

在成本上,機器人稍遜一籌

不管是哪個行業,除了盈利能力之外,最先考慮的還有成本。而在成本上面,将無人機、無人車和機器人進行對比,要想達到能夠運送快遞的的标準,其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無人機:雖然無人機運送成本極低,但據業内人士分析,就單架物流無人機的成本就可能在10-50萬元左右,并且無人機炸機事件并不少見,其中的營運成本、維修投入也是筆不小開支。

無人車:以谷歌無人車為例,其成本約人民币96萬元,其中雷射傳感器就占了成本的一半。雖然體型嬌小,但出于安全的考慮,快遞無人車的傳感器也是不可馬虎的,再加上維修等費用,成本應該比無人機高那麼一丢丢。

機器人:想要機器人很好地運送快遞,穩定性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而這個不是依靠輪子就可以的。在這方面,做的最好的應該數波士頓動力了,然而,其機器人的成本還是相當之高的,有的甚至超過了100萬美元。

鑒于比較結果,如果隻是考慮成本問題的話,相較于機器人,顯然無人機和無人車更适合送快遞。

無人機、無人車與機器人,未來誰更适合當快遞員?

圍繞機體本身,無人機輸了

事實上,不管是無人機、無人車還是機器人,本質上的它們都是一堆

人工智能

技術的綜合體。而這些技術展現在它們的穩定性、識别能力等方面。

穩定性

在快遞投送過程中,環境适應力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在這方面,機器人遙遙領先。

比較之下,解決“最後一公裡”的無人車和無人機适用于不同的場景,分别是城市和偏遠地區。

在偏遠地區,無人機的高空線路的确很有優勢,但是它的環境适應力卻不行,比如風力極強的天氣,目前無人機的飛控恐難以對抗。與此相對,如果是足式機器人,利用相關平衡算法,其已經可以實作自行爬起、上下坡、走梅花樁等高難度的動作,且達到的最快速度也是可以與無人機相媲美的。

在城市,足式機器人與無人車的能力不相上下,突出的優勢在于跌倒後能夠自行爬起等方面。

在穩定性上,處于各方面的考慮,雖然無人機和無人車在各自的分管範圍内都表現的不錯,但綜合各方面,還是足式機器人能力更強一些。

無人機、無人車與機器人,未來誰更适合當快遞員?

安全性

由于是高空作業,無人機的安全成了一個極大的隐患,這也要求其加強各方面的标準,畢竟有時候,僅僅隻是機體設計上的一個誤差,就極有可能造成炸機事故,比如說不久之前曝出問題的谷歌的快遞無人機。

而作為陸地作業的無人車和機器人,它們在安全性方面也不是沒有隐患的,隻不過比之無人機的無可預知,它們的能夠提前防範,進而降低了威脅性。

無人機、無人車與機器人,未來誰更适合當快遞員?

論應用落地,機器人還得等

目前,縱觀人工智能應用的落地情況,無人機必須奪得頭籌。在軍隊中,用于偵察的微型無人機、用于作戰的大型無人機比比皆是,在民用領域,航拍、植保、安防等多達十幾個應用領域讓人看得眼花缭亂。

随着應用的落地,我們看到的是無人機内人工智能技術的愈加成熟。此外,不僅僅是無人機廠商,諸如英特爾、蘋果等越來越多的科技巨頭也加入了無人機陣營,再加上不算高昂的成本,無人機在快遞行業是相當受歡迎。

無人機、無人車與機器人,未來誰更适合當快遞員?

因為安全隐患,商用無人機在多國遭到了政策條例的“綁架”,進而衍生出了無人車。與無人機和機器人相比,無人車的表現應該說是比較中庸的,沒有什麼太大的特色,但也沒有那麼多的毛病。

當下,谷歌、福特等科技公司及傳統汽車制造商皆在

無人駕駛

汽車領域競相博弈,在這之中,他們帶來的是傳感器技術、高精地圖等各方面的提升。在這之上,小型無人快遞車的無人駕駛系統也将逐漸提升,以進一步優化服務。

相比于前兩者,機器人還是相當具有優勢的,而它投入使用的唯一阻礙就在于成本。如果隻是負責運送快遞的話,機器人還需要搭載一個人工智能系統,讓其能夠準确找到地點、識别周邊環境。不過,這樣就不能展現出“機器人”的特色了,因而,成為一個服務周到的快遞機器人,它還需要更多的人工智能技術,比如簽收所要用到的語音識别、自然語言了解等等。由此一來,機器人的成本又增加了,是以降低成本是關鍵。

無人機、無人車與機器人,未來誰更适合當快遞員?

結語

經過多個方面的對比,不得不承認,相對于無人機和無人車,波士頓動力創始人Marc Raibert所談及的快遞機器人的确擁有自己的優勢。然而,在鎂客君看來,其隻是增加了一個送快遞的新方式,并不能替代整個運送線路。

以整條送快遞線路為背景,在這三者之中,不管單獨采取哪一個方式,都并不能真正的做到智能送快遞。環境是多變的,無人機、無人車和機器人唯有互相補充才能打造一條完整的快遞線。以偏遠地區為例,無人車負責将貨物運送到指定快遞點,再根據天氣情況來選擇無人機或是機器人,如此一來,整條線路的效率将大大提高。

原文釋出時間:2016-12-13 18:46

本文作者:韓璐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鎂客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鎂客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