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是中國曆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雖然在名義上是周朝的臣子,但是自武王分封之後,周王室逐漸失去了對諸侯國的統治,國境内的一百餘個諸侯國為了搶奪資源,增加實力,開始了針對其他諸侯國的兼并戰争,實力弱小的諸侯國逐漸消失,成為了實力強大的諸侯國的組成部分。下面趣曆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經過春秋時代的曠日持久的争霸戰争,周朝境内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統一六國,标志着戰國時代的結束。
縱觀戰國時代,這段時間的曆史主要脈絡就是強秦統一六國和六國頑強抵抗的經過。為了抵抗虎狼一般的秦軍,各國除了正面戰争外也還做了許多努力,比如派遣間諜盜取秦軍的情報、通過聯姻滲透到對方的朝堂、還有組織刺客進行暗殺活動。

這些手段雖然沒能改變曆史的走向,但是也确實産生了一定的成效,其中尤其以燕太子丹組織的刺殺活動最為著名,刺客已經完全到達了嬴政的身旁,可惜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雖然很巨大希望但是天佑祖龍,最終和成功失之交臂。據《史記·七十列傳·刺客列傳》中記載:
"轲既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轲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從太史公筆下,我們可以看到,荊轲并非是騙到太子丹的信任後,隔着幾千裡從燕地向鹹陽射了一箭,就算是完成了刺殺任務;而是穿過層層阻礙來到了大殿之上,用自己的性命去踐行承諾。那麼他為什麼能不被秦王所懷疑呢?這就要提到一個關鍵人物:樊于期。因為聽說使臣要晉獻他的人頭,是以秦王失去了理智,讓刺客近了身。那麼樊于期和秦王有何種深仇大恨能讓他失去理智?接下來讓我們走進曆史的記載,撥開迷霧,來探尋事情的真相。
話說雖然作為戰國七雄中實力墊底國的太子,但是燕太子丹還是很有雄心壯志和冷靜的頭腦的,如果生在強大的國家筆者十分看好他成就一番大業。他組織刺客刺殺嬴政并非一時的意氣用事,而是有着充分思考的。
有句老話叫進可攻退可守,這句話常常應用在行軍之時,意在提醒下決定之人事物具有兩面性,要做好成功和失敗的兩手準備,才能進退有序,達到成功。
太子丹的計劃可以稱得上比較周密,既有對前人的學習,也有結合眼下實際的思考。據《史記·七十列傳·刺客列傳》中記載:
"丹之私計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闚以重利;秦王貪,其勢必得所原矣。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得合從,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原,而不知所委命,唯荊卿留意焉。"
在充分考慮了各種可能出現的情形後,太子丹将此事交給了荊轲。為了充分完成使命,這位刺客向他提了許多要求,太子丹都一一滿足,唯有一事,他卻有些猶豫。
這件事就是此刻提出刺秦必須要有樊于期的手技,才能確定他成功接近嬴政。可是彼時,作為秦軍大将的樊将軍剛剛從秦來投,并且和嬴政有巨大仇恨,值此亂世之秋,古語雲千軍易得,一将難求,太子丹還期望熟知秦軍内情的他能帶領燕軍抗秦,可是他還未曾建立寸功,并且也無過錯的前提下,卻要犧牲自己的性命,于情于理都很難讓人接受。
于是刺客親自去和樊于期會談,他闡述了自己的計劃,那就是利用秦王對樊将軍的滔天恨意來實行刺殺行動。具體措施是他将樊将軍的頭呈送上去,秦王自然會十分高興,親自接見自己并表彰其英勇行動,刺客趁機刺他的心髒,既報了樊将軍的仇,也實作了太子丹的政治訴求。
全族被嬴政所殺的樊将軍聽聞後十分激動,立刻自刎獻上了自己的頭顱。後來的事我們也清楚了,獻上頭顱的刺客深得秦王信賴,他又趁機獻上燕地地圖,在近前之際圖窮匕見,但是陰差陽錯隻刺到了袖子,和改變曆史失之交臂。
筆者認為,當時的天下局勢已經明朗,秦軍統一天下之勢浩浩蕩蕩,勢不可擋;可是秦王卻因為一個首級而激動不已,險些失去理智,讓統一大業毀于一旦,實屬讓人不可了解。再聯想到樊将軍全族不論男女老少,均被嬴政屠戮一空,兩人之間的深仇大恨昭然若著,非一般的仇恨不可有這麼巨大的反應。
那麼這一位君、一位将是如何結仇的呢?其實他倆都是心系大秦之人,卻因為個人看法的的偏差産生了巨大隔閡。這一切就要從嬴政的身世講起。
當年年輕的始皇帝登基後,國家大事都是由相國呂不韋一手把持,之是以他如此信賴呂相,是因為自己的父親就是呂相的政治投資。據《史記·七十列傳·呂不韋列傳》中記載:
"子楚,秦諸庶孽孫,質于諸侯,車乘進用不饒,居處困,不得意。呂不韋賈邯鄲,見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乃往見子楚,說曰:"吾能大子之門。"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門,而乃大吾門!"呂不韋曰:"子不知也,吾門待之門而大。"子楚心之所為,乃引與坐,深語。"
子楚也就是後來嬴政的父親莊襄王,雖然他不得寵,但是不代表他就是一個政治白癡。由于得到了呂相的幫助才能得以登基,他自然用極高的權力回報呂相。
其中還有一個插曲,年輕的子楚看上了呂不韋的小妾趙姬,雖然趙姬傾國傾城,深得呂相喜愛,但是呂相全部心血都傾注在子楚的身上,一個小妾還是舍得割舍的,于是被進獻給了子楚,這也就是後來嬴政的生母趙太後。
估計在呂相看來,進獻趙姬不過是一樁生意,他作為一個商人本性自然是逐利,但是這個趙姬确實是貌美出衆,驚為天人,可謂是一笑傾人城再笑傾人國。她具體美到什麼程度呢?這個很難在史書中考證,不過據老百姓一代代口頭相傳說呂相在晉獻她之後難以割舍,還偷偷和她幽會。
俗話說人嘴兩張皮,咋說咋有理,而且老百姓有個特點,你和他們談論兵法國策,他嫌棄這些東西枯燥無味,不願相與;但是你要和他們說起今天張三家丢了隻雞,明天李四和媳婦動手,那麼恭喜你,你即将見識一個能和縱橫家匹敵的語言大師。很快,嬴政有三個爹的傳言傳遍了關中大地,除了呂相和莊襄王,連大閹人都能入選,據《史記·七十列傳·呂不韋列傳》中記載:
"皇帝益壯,太後淫不止。呂不韋恐覺禍及己,乃私求大陰人嫪毐以為舍人,時縱倡樂,使毐以其陰關桐輪而行,令太後聞之,以啗太後。太後聞,果欲私得之。呂不韋乃進嫪毐,詐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韋又陰謂太後曰:"可使詐腐,則得給事中。"太後乃陰厚賜主腐者吏,詐論之,拔其須眉為宦者,遂得侍太後。太後私與通,絕愛之。"
一時間,百姓不再談論農耕,也不議論國事,都在努力分辨秦王嬴政的生父是誰,最後,仲父呂不韋因其容貌雄偉,氣質不凡成了第一人選。
其實,這都是民間野史,本可一笑置之,結果我們的樊将軍居然當真了,一想到生養自己的祖國要被一個趙國的種篡位,不免憂心,于是親自起草了一篇檄文并且四處發散,痛斥嬴政并非秦人之後,這一下簡直要把年輕的始皇帝氣瘋了。
始皇帝臉上無光,呂相又怎能獨善其身呢?檄文中不乏大量奸生之詞語。此文一出,朝野震驚,莊襄王小兒子,也就是長安君成蟜自己領着自己的力量投降趙國了。這更是觸怒龍顔了,必須有人為此付出代價,但是這個人卻是長安君成蟜而不是樊于期,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有二:
樊于期發的是檄文,在發表檄文之後,仍然兢兢業業帶領秦軍,沒有越軌行為,可以了解成他的行動一心隻為大秦,無絲毫自我私情,甯肯觸怒龍顔威脅自己的性命也要還朝堂一份清白,其忠心感天動地。
如果沒有合适理由就對他痛下殺手,呂相又不加以阻止,隻會讓國内上下更加相信謠言是真的。
不過你長安君成蟜作為流淌着宗室血脈的國親,不努力維護秦國穩定還則罷了,居然敢領頭造反,那麼就必然槍打出頭鳥了。據《史記·十二本紀·秦始皇本紀》中記載:
"彗星複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後死。八年,王弟長安君稱蟜将軍擊趙,反,死屯留,軍吏皆斬死,遷其民于臨洮。将軍壁死,卒屯留、蒲惣反,戮其屍。河魚大上,輕車重馬東就食。"
看似此事随着造反者身死,應該是畫下了句号,其實在記仇的始皇帝心裡,還遠遠沒有結束。
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裡,樊将軍得到指令,屢次攻打趙地。公元前237年,他與王翦、楊端和率兵攻打趙,取邺城,繼而攻占平陽,大勝,擊殺趙軍主将扈辄。但是公元前233年,他再次率軍攻打趙地,面對趙國名将武安君李牧,大敗,秦軍損失慘重,樊于期畏罪不敢回秦國,後叛逃燕國,并拜燕國大将軍。
秦王大怒,将其父母宗族全部殺害。這裡邊有個很有意思的資訊,那就是在戰敗後,樊将軍不顧身後事,毅然叛逃。
筆者認為,這是因為樊将軍擔心嬴政的報複。李牧是何人?他可是和白起、王翦并稱戰國四名将的人,在他防守期間,秦軍就沒有成功過一次,這足以說明他的軍事素養之高,如果因為輸給了這種強者就要治主将死罪,那麼以後誰還願意去擔當攻趙先鋒呢?上次樊将軍因為趙軍統帥是扈辄能取勝,可是面對李牧就是個敗,這次僥幸戰場上不死,下次就沒準有這樣的運氣了,下次呢?下下下下次呢?而且為什麼自己就一定要去和李牧拼命呢?很明顯,這是嬴政的借刀殺人之計,以報當年的檄文之恨。
伸頭也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不過實話實說,人的生命都是寶貴的,古往今來能泰然自若地面對死亡者不是沒有,但是少之又少,是以樊将軍在缺乏冷靜的情況下毅然奔燕,可以看出他對始皇帝的害怕,但是他可能未曾想到始皇帝對自己的憤恨,甚至殺害一家老小來洩憤。足見兩人仇恨之深,這也是後來荊轲求他項上人頭時他毫無猶豫的重要原因。
而始皇帝之是以恨他,除了他發檄文聲讨身世這層原因之外,也有另外的原因。如果讓世人相信了檄文會有什麼後果呢?首先自然是顔面無光,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群可以說分為兩種,貴族和平民,那麼年輕的始皇帝自然是貴族階級無疑,這個階級十分注重名聲和出身,講究的是血統純正,底蘊深厚,秦世家不論是否能統一天下也是名門望族之一,即使幾百年間出現醜聞也可以暗自處理,可是這次一個來路不明的後人占了國君之位,如果失去民意支援,舊貴族和手握兵權的重臣自然不會認同他,那麼以後的一切榮華富貴,青史留名都和他無關了。
而且是皇帝也确實擔心樊将軍帶走秦軍的情報,他可以說是王翦和年輕的蒙恬尚未出世的時候秦國的重要将領,不論是軍中地位還是帶軍能力都十分出衆,倘若他真的和秦軍為敵,那麼這個對手一定會帶來重大的傷害,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雖然秦軍強大,但是一場大潰敗真的會傷到秦之根基,尤其是以一當六的局面下必須亦步亦趨,步步為營才是上策。
是以始皇帝對樊于期的恨可謂是層層遞進,不惜千金也要獲得他的人頭,除了為自己報名聲之仇外,更重要的也是維持目前的形勢免受逆轉。如此看來,當他聽說逃亡燕地的樊将軍的首級被燕國使臣呈現上來,當然會心中狂喜,又害怕心中所盼落空,于是親自近前檢視,失去防範意識,才險些讓刺客改變了曆史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