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評論員
2022年的第一天,“元旦京港澳天宮對話”為北京、香港和澳門的青年學子送上一份特殊的新年禮物。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特别牽挂的正在浩瀚太空“出差”的三位航天員,用“天地連線”的方式與京港澳學子進行了跨越空間的對話。一個堅韌不拔的中國,憑借載人航天事業的欣欣向榮,實作了中國人每逢佳節所心馳神往的“天涯共此時”。
中國青少年與天宮對話,不是第一次。就在前不久,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空間站為内地和港澳青年學生進行了太空授課。而早在2013年,王亞平作為神舟十号的航天員就在天宮一号内以電視直播的形式進行過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撥開航天科技的神秘與深奧,航天知識和太空科普激發了青少年對太空的向往、對科學探索的熱情。
更重要的是,這不止是别開生面的科普教育,還是展現民族自豪感的愛國主義教育。中國航天員的太空授課,天宮與地面的連線互動,讓中國青少年直覺感受到國家科技實力的增強,對國家航天事業的自豪感、愛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港澳青少年還極大地增加了身為中國人的歸屬感。
中國載人航天之路,是一條建立在完全獨立自主基礎上的創新道路,是一條比世界航天大國起步晚30多年但後來者居上的超越之路。面對衆多全新領域和尖端課題,廣大科技工作者淡泊名利、團結協作、锲而不舍,展示了中國航天人卓越的攻關能力和創新能力,弘揚了他們在載人航天領域不斷尋求突破的科學精神。
科學與探索,是載人航天事業給予我們的啟迪與鼓舞;愛國與夢想,是載人航天精神賦予我們的笃定與榮光。
志當存高遠。青少年對科技的興趣要從小培養,讓他們自覺樹立遠大的夢想,立志為國家科技事業發展作貢獻。這是有益于青少年成長成才的教育方向,更是提升國民科學素養和國家實力的千秋大計。
正如翟志剛說,“精神所在就是血脈所在,就是力量所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戰鬥、特别能攻關、特别能奉獻”的中國載人航天精神,是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譜系之一。血濃于水的中華兒女,無論生長在何方,都可以從這一精神中汲取力量,向着夢想追光!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張爽
稽核:朱麗
終審:劉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