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場天地對話激情澎湃!

◎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2022年第一天,神舟十三号乘組三名航天員在中國自己的太空家園迎來新年第一縷曙光——這是中國人首次在太空跨年。

是的,這是一個特殊的元旦。

已經在太空呆了兩月有餘的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也在這一天,和北京、香港、澳門地區的學生,進行了一場“京港澳天宮對話”。

視訊來源:科技日報,制作: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這場天地對話激情澎湃!

青年學子在“元旦京港澳天宮對話”活動北京主會場向航天員提問。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有學生問他們,新的一年,有什麼新的期待。

航天員王亞平說,作為航天這一偉大事業的傳承者,很高興能在這個偉大的時刻,跑好自己的這一棒。她希望更多年輕人加入載人航天隊伍。她也希望,年輕人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夢想飛船,迎來自己夢想的發射時刻,“飛向屬于你們的浩瀚星空”。

這場天地對話激情澎湃!

在現場聽到航天員的勉勵,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專業博士生聞浩誠也感到使命在肩。

昨天晚上,他守着直播收看習近平主席發表新年賀詞。習主席提到“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遊星辰,還提到三位航天員正在浩瀚太空“出差”。

聞浩誠本身就是航天迷,他對航天的興趣可以追溯到2003年神舟五号飛船發射。從那時起,他心中就種下了航天夢。如今,聞浩誠從事着發動機推進相關技術研究,已經是航天事業的一份子。

其實,在科研路上,常會遇到艱難險阻。聞浩誠也常用前輩“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戰鬥,特别能攻關,特别能奉獻”的精神激勵自己。“我的研究成果未來會直接應用于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我真的覺得非常幸運。”聞浩誠感慨,這确實是一個偉大的時代,隻要勇于奮鬥,夢想就能成真。這幾年是中國航天的大豐收之年,但現在的大豐收,離不開前輩的接續奮鬥,離不開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堅守。“對我們這一批學生來說,我們正好處在一個國家需要我們,國家也在大力投入航天的時期,我們迎來了很好的發展機會。”聞浩誠表示,航天是值得他奮鬥一生的事業。

這場天地對話激情澎湃!

代雯同樣是航天航空學院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博士生。這次,她獲得了向航天員葉光富提問的機會。

代雯好奇的是,航天員們一路走來,要克服無數困難,要接受激烈競争,有時還需要漫長等待,如何在這一過程中守住初心不放棄?問這個問題,也是因為自己剛剛進入博士一年級,開啟了新的學術旅程,對未來的發展也會感到困惑。代雯還是大學生輔導員,她帶的這群年輕孩子,也常會陷入迷茫。

于是,新年第一天,代雯來讨教航天員了。

葉光富說,登天确實很難。從學生到成為飛行員到入選航天員再到執行飛行任務,每一“跳”都不可能輕松實作。每個人在通往飛天的路上,都要經過艱苦訓練,要通過嚴格選拔。有人,一等就是十幾年,甚至一輩子。葉光富說,幼苗破土而出之前一定經曆了漫長寒冬,要成就一番事業,就需要日複一日的堅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汗水。“年輕人,要靜得下心,沉得下氣,練好本領,踏踏實實朝着自己夢想的方向前進。”

“聽到他的回答,我也非常感動。”代雯感慨,大家形容一件事很難,常用的比喻就是——“比登天還難”。但航天員們成功登天了。“這也說明了我國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所在。國家航天事業蓬勃發展,接力棒也有一天會交到我們青年人手中。”代雯說,青年人要敢啃硬骨頭,勇于探索未來有潛力的新方向;在工作中,也要靜下心來,學會抵禦誘惑,堅守本心,心中有夢,就執着追夢。

這場天地對話激情澎湃!

“元旦京港澳天宮對話”活動北京主會場。

這場天地對話,以青春、夢想和奮鬥為關鍵詞,香港和澳門的學生,也都獲得了和航天員對話的機會。

在北京現場,航天專家也向港澳年輕人抛出橄榄枝,歡迎他們加入航天隊伍。

藍家達來自香港,正在清華大學讀國際關系學博士。“聽完這番話,我也感到心潮澎湃。我想對香港的年輕人說,看,我們也可以進入航天隊伍,我們也要為國家的發展盡一份力。”藍家達說。

在這次的天宮對話中,航天員翟志剛分享了面對困難的一大“秘訣”——隻要把國家的利益擺在心中最高位置,就一定能勇往直前,克服困難。

和很多青年人一樣,藍家達也常會有畏難情緒,覺得自己力量微小,能做的事情有限。但航天員的話,給了他很大啟發。“我們不必總拘泥于自己,想些小問題;也可以格局大一些,想想大問題,把人生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聯系起來,想想可以為國家做什麼。”藍家達說,無論來自哪裡,都可以心中有夢,勇敢追夢。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檔除注明外由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攝

編輯:張爽

稽核:朱麗

終審:劉海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