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獲得吳王夫差信任回到越國,勾踐為了雪恥發誓要滅掉吳國,于是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特點廣羅天下美女要用美人計害夫差沉迷女色無心治國。西施在河邊浣紗,魚兒見到她的美貌忘記遊動沉入水裡,勾踐的手下發現她時驚為天人,認為她就是勾踐要找的美人,就把她帶到了皇宮。
勾踐一看到西施就忘記了複國大計,不舍得把她送給夫差了,大臣範蠡打醒了勾踐,既然勾踐都被西施迷得魂不守舍,夫差就一定會喜歡西施,就更要把西施送給夫差,勾踐為了複國隻好忍痛割愛,将西施送給夫差。

西施在越國接受了三年歌舞體态教育訓練,比三年前更加迷人,與此同時跟範蠡産生愛情,隻是她有任務在身不得不去到吳國,勾踐的美人計很奏效,夫差一見到西施就忘了國家,對越國送上這個美人滿意至極,放松了對越國的警惕,勾踐就趁這時候韬光養晦,公元前473年滅掉吳國。
吳國滅亡之後,西施的結局衆說紛纭,有三個版本,一個是自盡,夫差對西施很好,西施卻背叛了他,她感到羞愧就自盡了。第二個是隐居,她的任務完成後就與範蠡隐居起來。第三個是被殺,有說是吳王發現西施害了她,将她殺死的,也有說是勾踐怕跟夫差一樣被西施迷住,就把她推進水裡溺死。
貂蟬
正史上沒有貂蟬這個人名,是《三國演義》塑造的小說人物,不過貂蟬的人物原型在《後漢書·呂布傳》裡找得到,“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與傅婢情通,益不自安”,這裡的傅婢沒有名字,隻是說了她是一個給董卓打理衣服的侍女,但她和呂布背着董卓私通的情節跟《三國演義》一樣,這個傅婢就是貂蟬的原型。
《後漢書》等史書隻是提了一下貂蟬的原型,并沒有說她的結局,《三國演義》對貂蟬的下場也是寥寥數語:“将呂布妻女載回許都”,曹操沒有殺呂布的妻女,隻是把她們送回了許都,傳聞曹操想把貂蟬送給關羽,可是關羽看不起貂蟬跟幾個男人不清不白的關系,就把她退貨了,貂蟬應該跟着呂布的妻女一起走了。
王昭君
公元前33年,昭君千裡迢迢遠嫁到匈奴的部落,她出色地完成了和親的任務,将中原文化播散到匈奴大地,教當地人中原文化,并勸呼韓邪單于不要跟漢朝發動戰争,韓邪單于很愛她聽從了她的話,此後匈奴60多年時間因為昭君沒有跟漢朝發動戰争。
昭君的好日子沒過多久,韓邪單于婚後第三年就去世了,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習俗,昭君要改嫁給韓邪單于的兒子。昭君從小到大接受的是漢人文化,忍受不了匈奴這種有違倫理的習俗,寫信給漢朝皇帝要求回來,但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漢朝皇帝不願意為了她一個女人與匈奴交惡,她寫的信漢朝皇帝一封都沒有理,她隻能嫁給韓邪單于的兒子複株累單于,11年後同樣的事再次發生,複株累單于去世,昭君又交給他的兒子。
公元8年,王莽篡漢打破了與匈奴的和平關系,昭君眼睜睜看着自己維系了幾十年的和平就這麼被毀滅,心中積壓着一口怨氣,沒過多久就去世了。
楊玉環
公元755年,安祿山以“清君側”為名起兵造反,唐玄宗為了保命帶着楊玉環逃出長安城,走到馬嵬坡這裡,衆将士要求處死楊玉環,否則他們不會再前行。楊玉環仗着自己受寵将兄弟楊國忠帶到朝中做官,楊國忠胸無點墨,挑撥離間的本事倒是很大,總是在唐玄宗面前說安祿山有造反的心。安祿山是胡人,唐玄宗本來就懷疑安祿山有造反的心,又聽小舅子這麼說更加懷疑安祿山。
安祿山雖然戍守在邊境,但對朝中的事都知道,如果他不造反遲早會被楊國忠害死,是以搶在前面造反,衆将士把錯全怪在楊國忠和楊玉環身上,在路上就殺死了楊國忠,接下來就是楊玉環,如果楊玉環不死,他們就不保護唐玄宗了,唐玄宗無奈隻能賜死楊玉環。
有人說楊玉環沒死逃去了日本,但《舊唐書》明确說她“缢死于佛室”,大将軍陳玄禮還親自檢查她有沒有死,陳玄禮是支援殺死楊玉環的那一撥人,他不可能放楊玉環一條生路,楊玉環應該是死了,說去日本的隻不過是為了博眼球。
以上就是四大美人結局,似乎每一個人的結局都不太好,這或許是上天給了她們美貌,覺得足夠優待她們了,就沒再給一個完美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