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齊桓公如何建立自己的霸業?

曆添新歲月,春滿舊河山。

------2022年的第一天,期待與希望的開始。

在齊桓公争霸過程中,“長勺之戰”可謂一次少有的挫折,這也讓他不再獨斷專行,更加重用管仲。

齊桓公一一采納管仲的建議:派人開采鐵礦,大量制造兵器和農具,發展農業,充實國家和百姓;利用齊國近海有利條件發展漁鹽業;與此同時,實施減輕社會各階層負擔的政策。在管仲輔佐下,齊國很快國富民足、社會安定。

随着齊國日益強盛,齊桓公号令諸侯的野心也越來越強烈。齊桓公問管仲:“如今國富民強,可以在諸侯中稱霸了吧?”

齊桓公如何建立自己的霸業?

管仲認為,在諸侯國中,楚國、秦國和晉國均自恃強大雄踞一方,是以齊國還不能稱霸。他分析說,東遷以來,周王室盡管衰微,但在諸侯心中,周天子仍為天下共主。

當時,中原各國經常遭受戎、狄等部族襲擾。于是,管仲建議打“尊王攘夷”旗号,号召各諸侯尊重周朝王室,聯合抵禦蠻、戎等部族,借此對諸侯發号施令,在中原建立霸主地位。

首先,和睦四鄰。

按《國語 齊語》載,管仲建議:“君欲從事于天下諸侯,則親鄰國。”他還提出“和睦”鄰國的方法--“反其侵地”,即歸還侵占别國的領土。而另一種手段就是軍事打擊。

比如魯國,自長勺之戰後,魯三敗于齊。按《荀子集釋》雲:前681年,齊魯會盟于柯,“魯将盟,曹沬以匕首劫桓公于壇上,曰:‘反魯之侵地!’桓公許之。已而曹沬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後悔,欲無與魯地而殺曹沬。管仲曰:‘夫劫許之而倍信殺之,愈一小快耳,而棄信于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于是遂與曹沬三敗所亡地于魯。諸侯聞之,皆信齊而欲附焉。”

此次會盟,結束了齊魯長期對抗的局面,也是齊國建霸事業的一個轉折。很快,齊國相繼退還魯國的侵地棠、潛,退還衛國的侵地台、原、姑、漆裡,退還燕的侵地柴夫、吠狗。這樣一來,齊國赢得友好的周邊環境,還在“四鄰”中樹立威望。

其次,“攘夷”。

公元前663年,山戎出兵萬騎攻打燕國,劫掠糧食、牲畜和财物。燕國難以抵擋,求救于齊國。齊桓公本不想馳援,但管仲說,燕國遇難,前來求救,假如能率先出兵伐夷,就能在天下樹立威望。于是,齊桓公親率大軍馳援燕國。

齊桓公如何建立自己的霸業?

當他們來到燕國時,山戎早搶了大批财物跑了。管仲建議,向北追擊,徹底打垮山戎,平定北方。

于是,齊桓公北伐山戎,行軍千裡,深入蠻夷之地,耗費巨大物力人力,曆盡艱辛。據《管子 小問》載:至卑耳之溪時,曾經一度迷路,幸賴“老馬識途”,才走出迷谷。

直到次年春天,齊軍才最終擊潰山戎。

之後,齊桓公又“刜令支,斬孤竹”,一路掃蕩,聲勢大震,“海濱諸侯莫敢不來服”(《國語 齊語》),直至“三匡天子而九合諸侯”(《管子 戒篇》)。

為答謝齊桓公的“盛情”,燕莊公一路送别齊桓公南下歸國;但隊伍不知不覺隊伍已跨出燕境而進入齊地。齊桓公不願違背“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于燕”的禮制,于是分割燕君所至之地與燕。

臨别時,齊桓公又囑咐燕莊公,“命燕君複修召公之政,納貢于周,如成康之時”,“使燕複修召公之法”(《史記 齊太公世家》。

各諸侯聽說齊桓公如此深明大義,都紛紛追随齊國。

在馳援燕時,魯國曾承諾出兵,最後卻按兵不動。齊桓公采納管仲建議,并沒有懲罰魯國,反而将一些戰利品送給魯國。此舉讓魯國上下十分感動,也得到各國贊譽。

再次,制衡大國。

何為王霸?即能使其他國家按照自身意願行事。但是,得不到體系内大國承認的霸權,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霸權。

當時周王室衰微,隻有齊、楚、秦、晉是大國……秦穆公偏遠,沒有到中原會盟。”鑒于秦國地處西陲,齊桓公欲确立霸權,必須要得到當時強國晉、楚的承認。

楚國日益強盛後,陳、蔡等國都受其威脅,即鄭亦生動搖。

公元前656年,齊國以“楚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具,是以來責。昭王南征不複,是以來問”(《史記》)讨伐楚國。

于是,齊桓公親率大軍加上宋、魯、鄭、衛、陳、許、曹的八國諸侯聯合攻楚之盟國蔡。接着,大軍就攻向楚國。

齊桓公如何建立自己的霸業?

楚成王聞訊,馬上調集軍隊迎戰,同時派使臣責問齊國,兩國相距遙遠,為什麼無故攻楚?

齊國責難楚國:為何不向周王納貢?楚國自知理虧,不得不承認錯誤,并答應恢複納貢。

齊國還不過瘾,開始向楚國炫耀軍威,但楚國使臣态度強硬,表示一旦開戰就會反抗到底。

齊桓公猜想強攻楚國或許會兩敗俱傷,既然楚國答應恢複進貢,見好就收。

于是,中原各國諸侯在召陵(河南郾城東北)和楚國訂立盟約,随即班師回國,遏制住了楚國北上的勢頭。

最後,“尊王”。

實際上,所謂“尊王”,也隻是齊桓公實作與維護霸權的一種手段,而周王室承認并給予“尊王”的合法性,也隻是更多的無奈,因為當時的周王室早已名存實亡。

周釐王剛剛即位時,齊國居然派使臣朝賀,當然十分高興,還答應讓齊桓公代行天子之權,去召集諸侯,承認宋桓公的君位。

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奉天子令,知會各諸侯到齊國北杏會盟,确定宋國國君地位。當時的齊國威望還不高,隻有宋、陳、邾、蔡四個諸侯國奉命到達北杏,而魯、衛、鄭、曹等國則沒有出席。

齊桓公想取消會盟,管仲勸阻,說不能首次會盟就失信,三人可成衆了。齊桓公采納了管仲的建議。

在這次會盟中,齊桓公借周天子命,被推選為盟主,最後五國訂立盟約,相約尊重王室,攘夷于外,互相幫助。

公元前679年,齊桓公又召集各國于鄄地會盟,此次會盟,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各諸侯國的初步肯定。

不久,周惠王想廢太子鄭,立寵妃之子為太子。公元前655年,齊桓公聯合八國諸侯會盟于首止,以諸侯要拜見太子為借口,把太子鄭接到首止。

周惠王盡管十分生氣,無奈害怕強大的齊國,太子的地位得以得以保全。

齊桓公如何建立自己的霸業?

周惠王去世後,太子鄭即位,即周襄王。周襄王十分感激齊桓公,派人将太廟的祭肉送給齊桓公。

齊桓公抓住機會,知會各諸侯到宋國葵丘去招待天子使臣。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與魯、宋、衛、鄭、許、曹等七國國君會盟于葵丘。會上,使者宣布周王令,大概意思是齊桓公接受胙(祭肉)時可以免于下拜。

此次是齊桓公第九次,也是最後一次會合諸侯,他終于達到聯合諸侯,稱霸中原的目的。

是以,史上齊桓公稱霸的過程也稱作“九合諸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