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有這樣一座城市,她處于江尾海頭、長江咽喉,因地處“大江之陰”而得名;她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延陵古邑”、“忠義之邦”、“芙蓉城”之稱。古時的她枕山負水,襟帶三吳,為兵家必争之地;如今的她地處長三角腹地,為長江南北重要的交通樞紐,且江海航運便利。她就是江陰市。

提起“江陰”這個響亮亮的名字,相信大家都會被這裡的經濟所折服,全國百強縣(市)名列前茅,且是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幸福、和諧、衛生的人居環境,是江陰的靓麗的城市名片。
不止如此,在這座美麗的江南小城中,還藏着傳奇的曆史及如詩如畫的風景,帶着好奇心我來到了江陰。
作為一座有着7000年人類生息史、5000年文明史、2500年文字記載史和1700多年建縣史的江陰,其曆史遺存非常豐富,置身其中,回首現今幸福、和諧、繁華的江陰,古今交相輝映,讓這座江南小城散發着獨特的魅力。
自古以來,江蘇都非常重視文化教育,南京更是享有“天下文樞”的美譽,明清時期一半的“狀元”都出自江南貢院,而就在江陰有這樣一處古遺址,集江蘇學政衙署遺址,這裡是當年整個江蘇八府三州主持考試“秀才”的衙署,掌管整個江蘇省的教育事務。
江蘇學政衙署始建于明萬曆年間(1614年),在1904年伴随着科舉制度的廢除而逐漸沒落,在這290多年期間,江蘇學政衙署先後曆任124位學政,規模非常大,被譽為“江南第一衙署”。
最初時的學署設有儀門、龍門、大堂、左考棚考場、宿舍、食堂、後花園等建築,整體為十三進格局也因年久失修及戰火而僅存儀門,為了讓大家了解那段曆史,當地對這裡進行了改造擴建,即如今的江陰中山公園,成了一處開放式、免費的城市園林。
學署内還藏着一座後花園,其曆史要追溯至北宋初年的萬春園,原本是一座私家園林,亭閣、廊軒、假山、碧池點綴其中,小家碧玉式的園林十分精緻,環境清幽,雖沒有雕梁畫棟、飛閣流丹的富麗,卻也極具野趣的意境。
興國園位于江陰市區南街,原本這裡并無園林,原是興國寺舊址,至今儲存着一座至今已千餘年之久的北宋古塔,為了保護這座千年古塔而興建了一座古典園林,同時也再現了許多江陰曆史上消失的古橋及古建築。
走進興國園,不難發現,這是一座景色秀美的江南園林,園林内亭台樓閣、曲徑長廊、假山伴水、植被繁茂,饒有詩情畫意的韻味,如今也是市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人與城的和諧生活在這裡一覽無餘。
對于遊客而言,這裡也非常值得一去,畢竟這裡還聳立着一座千年古塔興國塔。
興國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天國年間,自建成後就與戰争連在了一起,初時樓閣式磚木結構的七級浮屠(佛塔),在元至正年因戰争被毀,明正統年間修複後增為九級,清嘉慶年間木結構毀于火災,民國十四年被炮火擊中塔尖,現今的興國塔雖有殘缺,卻也有了其獨特的造型。
自古以來江陰名人輩出,南宋大臣葛邲、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晚清詞人蔣春霖、現代文化名人劉氏三兄弟(劉半農、劉天華、劉北茂)等都是江陰著名人物。
在江陰車水馬龍的人民路就有一座名人故居,幾間再普通不過的江南民宅看似與周邊格格不入,卻誕生了著名的語言學家、民族音樂家,這裡就是劉氏兄弟故居,至今已150多年曆史。
粉牆黛瓦的民宅内部裝飾格外古色古香,大緻由三開間、兩進、廂房、三個院落及三個天井組成,即便有過修繕,也盡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的生活場景及遺存。
在當地人的眼中,劉氏三兄弟即劉氏三傑,劉半農是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在北大任教時,第一個提出了用“她”字代指第三人稱女性;劉天華是劉半農二弟,将二胡與琵琶的表現力發揮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劉北茂一生創作了百餘首二胡演奏曲,是著名的民族音樂大師。
不得不說,江陰不僅經濟繁榮,環境也好,是一座十分宜居的城市,尤其是踏上江陰城市綠道時,瞬間有一種感覺,生活在這裡的居民真幸福呀,江陰綠道特色鮮明,綠化了環境,更美化了居民生活。
與以往我們見過的綠道不同,江陰綠道是一條集合了生态長廊、人文風景、旅遊觀光、慢行空間、休息娛樂區及現代美學等為一體的城市綠道,且将江陰的江、河、湖、園、林等串聯在了一起,去年榮獲了“江蘇最美跑步線路”。
嚴格意義上這裡稱不上旅遊景點,卻把江陰熱門景點都串聯在了一起,也不失為網紅必打卡地。
江陰地處江尾海頭,“江陰三鮮”一定是必品嘗的美食佳肴,分别是肥而不膩的鲥魚、肉質鮮嫩的刀魚和“最危險的美食”河豚,在江陰這三道美食的烹制技術堪稱國内一絕。當然還有螃蟹、河蚌、翹嘴魚、臭鲑魚、鮰魚、江鳗等江鮮。
相信來過江陰的人都吃過刀魚馄饨,是江陰著名小吃,其味道十分鮮美,吃起來綿密的口感帶着夾雜着韭菜的香味在舌尖回繞,讓人大快朵頤,回味無窮。
總覺着江陰是一座被忽視的寶藏旅遊小城,若是有機會,你應該來一趟江陰,看一看這座經濟繁榮的城市藏着的曆史底蘊、人文風景及煙火氣息,這是一座有溫度的城市,溫暖着生活在這裡的居民,也溫暖着過往來人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