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染雲為柳葉,剪水作梨花。不是春風巧,何緣有歲華”。新年伊始,“四時風物歲華中”系列中的開篇之作:“日下春和”——北京歲時節令文化系列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展。121元件館藏文物以春季(農曆正月、二月、三月)為節令背景,以春節、立春、花朝、清明等節日為展示對象,通過“燕京歲華”、“祥源肇歲”和“瑞啟春台”三部分内容,向觀衆展示京城春日裡的節令習俗和文化活動以及相關的遺址遺迹。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展廳現場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燕京獨特的歲時文化

展覽從“燕京歲華”啟幕,時光的流逝和季節的輪轉不僅帶來了四季景物的缤紛變化,也孕育了人們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時令意識和順時而為、天人合一的生活态度。不斷豐富發展的歲時文化展現了傳統中國人對于生活的熱愛,在世代相傳的曆史長篇中,形成了一幅生動溫暖的歲時畫卷。

一件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明代吳彬的《歲華紀勝圖冊》切中“歲時”這一主題,十二幅畫分寫一年中各月份的節慶活動,幅中景物,多著意變形,人物外形肖似陶偶;畫樹則矮圓,且枝幹轉折靈動。十二個月的标志性歲時節慶活動分别為元夜、秋千、蠶市、浴佛、端陽、結夏、中元、玩月、登高、閱操、賞雪、大傩,暗含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生息觀念。展覽中以燈箱的形式呈現了畫冊第一幅作品——《元夜》,描繪了正月元宵節衆人駐足賞燈的情景。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明 吳彬《歲華紀勝圖冊》中的“元夜”

在以農業生産為基礎的社會背景中,作物的生長和人類的自身生存需求都促使古代先民積極地探索宇宙、尋找自然界的變化規律。“觀象授時”即是古人通過對天象與物象的觀察來确定時間的方法,自然規律在農事生産、生活中的運用,使人們具備了最初的歲時節令觀念,也在客觀上形成了一些以年度為機關的固定“節期”,展覽的多件展品展示了先民們順應歲序的生活圖景。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東漢 綠釉陶井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漢代 黃釉谷倉

一套粉彩耕織詩意圖小盤在四隻盤中。以“一畫一題”的形式,摹繪了“耖”“大起”“耙耨”“浴蠶”“練絲”“灌溉”“祭神”“成衣”這八個耕織場景,兩景繪于一盤,呈現了道光時期耕織圖主題瓷器或受木版年畫風格影響的特點,氣氛熱烈。盤身以金邊勾勒,盤外壁繪三隻礬紅彩蝙蝠,盤底書“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一套粉彩耕織詩意圖小盤

“漁樵耕讀”的主題頻繁出現于各種文物中,一件白地綠套料煙壺以白色玻璃為器胎,以綠色玻璃紋飾套于其外,呈現“漁樵耕讀”場景。煙壺正面為童子牧牛和農舍圖案;背面則為漁翁垂釣和樵夫的圖案。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白地綠套料煙壺

農業生活中所産生的作息習慣、文化信仰、審美觀念和價值體系也植根于歲時文化的方方面面,世代傳習。

清代畫家王炳所繪的“燕京八景”圖冊以書畫并茂的形式展現了北京地區八處代表性的名勝景觀——“瓊島春萌”“太液秋風”、“玉泉趵突”、“西山晴雪”、“薊門煙樹”、“盧溝曉月”、“金台夕照”和“居庸疊翠”,同時也展現了北京四時各異卻美意鹹同的自然風光。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清代王炳所繪的“燕京八景”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百壽團圓”人物多寶銅鏡

北方重鎮的區域屬性與國家都城的曆史地位,賦予了北京深厚的曆史積澱和獨特的文化構成。北方遊牧和漁獵文化的融入,構成燕京地區獨特的歲時文化。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遼代 醬釉馬镫壺 由契丹民族的皮囊壺的器型演變而來

金代銅鏡在我國銅鏡文化史上獨具特色。魚紋銅鏡是金代銅鏡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女真人所鐘愛,這與“女真世居白山黑水間”、近水親水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雙魚圖案的造型借助魚類生殖繁盛的特性,表達了多子多福的美好意願。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雙魚圖案銅鏡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鵲橋相會”主題銅鏡

下圖這件元代嵌螺钿廣寒宮圖漆器殘片,以我國南方建築的形式描繪了人們想象中廣寒宮的樣式,炫彩的螺钿光輝襯以黑漆底色,月宮躍然眼前:飛檐翹脊的樓閣、盤旋缭繞的雲氣以及枝葉繁密的梧桐丹桂……器物色彩缤紛,嵌法達到了軟螺钿“分截殼色,随彩而施綴者,光華可賞”的藝術效果。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元代嵌螺钿廣寒宮圖漆器殘片

張紅燃爆迎新年

郊祀是國家展面的歲時祭祀。明清皇家禮制中,對于天、地、日、月的祭祀分别在一年中的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進行。在祭器選擇上,祭天用青色、祭地用黃色、祭日用紅色、祭月用白色。通過這些祭祀,一方面祈佑國家風調雨順,另一方面也通過這樣的儀式彰顯“皇權天授”。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冬至于天壇祭天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夕月壇正位豆

北方過農曆的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人們早早地在這歲末寒冬之中,開始了對新一年春天的企盼忙碌的采買、精心的布置以及虔誠的祝禱。除塵布新、張紅燃爆,人們通過這樣的空間淨化和吉祥祈願儀式迎接着新春佳節的到來。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清 彩繪門神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清 镂雕龍紋暗八仙碧玉圓插屏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在從除夕過渡到元旦的時間裡,人們經曆着一年中最重要的歲時通過儀式——團圓守歲。中國人固有的“重孝敬祖”“親親為仁”的宗族觀念在這一時刻得到了充分的诠釋。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乾隆元年皇帝元旦開筆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神祖樓,一種安放祖先牌位的小室、小閣子。祖先與家人同在,在新年之際要特别祭拜,具陳供品于先祖牌位前,全家整肅衣冠,以次拜祭。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明代沈昭 “家居歲朝圖”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清 恭喜圖

按照清廷慣例,在元旦這一天的清晨要舉行朝賀儀式。來自各藩屬國的王子、使臣們要與本朝的大臣、臣婦等一起來給皇帝拜年。其中,王、貝勒、貝子集合于太和門,其餘官員則在午門集合等待,而後,進入到太和殿舉行大朝典禮。下圖即表現了官員們在大清門前停車下轎準備入宮的場景。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清代宮廷在正月十五前後,于西苑三海或圓明園大行張燈、放煙火之儀。月色天光為煙氣所蔽,位于宮苑内金鳌玉竦橋上的觀者隻感到目眩神移、震撼動搖,待煙焰散盡,九曲黃河燈熒熒如繁星。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瑞啟春台”:春日的節令文化

“暇景屬三春,高台聊四望。目極千裡際,山川一何壯”,仲暮之春的京城,鳥獸孕甯、萬物威遂,人們走出家門,走進自然。二月的花朝,三月的上巳與清明,女兒撲蝶賞紅、士人觥籌唱和、親人祭祖踏青,種種順應時氣的節令活動,展示着人們對生活的熱愛。

一件光緒粉彩花卉紋瓶,内壁施白釉,通體在白地上彩繪花卉紋飾——海棠吐白、梅花綻粉,一面有彩蝶點綴其間。瓶底書紅彩“永慶長春”楷書款。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光緒粉彩花卉紋瓶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梅花随形筆筒

古時,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被稱為“上巳節”每逢此時,人們即與親朋好友結伴出行,到郊外水邊進行祭祀儀式,禱祀驅除一年的塵濁污垢與災禍邪祟,稱為“祓禊”。自魏晉以後,人們将每年的三月三日定為上巳節,而修禊儀式也随着歲月的洗禮和文化的進步,逐漸演變為文人臨水流觞、賦詩抒懷的雅集活動,時間上也不再拘泥于上已當日。明清時期,京師人文荟萃,以“上巳祓禊”為淵源而舉辦的春季雅會層出不窮、主題多樣。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清 宴飲圖插屏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檀木曲牌酒籌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漆耳杯

明代仇英《漢宮春曉圖》是我國古代曆史故事人物畫的傑出代表,一直為後世畫師所推崇和模仿。展覽中所展的清代無款設色《漢宮春曉圖》,在畫面内容、布局和色彩方面與現藏于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的《漢宮春曉圖》相近,或是以其為母本繪制,描繪了春日清晨漢宮中宮娥的遊藝生活 不少 具有明顯的歲時節令色彩。畫面從左至右的主要活動包括:秋千之戲、日鬥草、焚香博古、奏樂起舞、賞花撲蝶、撫琴對弈。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清代無款設色《漢宮春曉圖》(局部)

“四時風物歲華中”:首博開年新展呈現歲時文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