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晉天福三年,也就是公元938年,兒皇帝石敬瑭兌現承諾,把燕雲十六州孝敬給父皇帝遼太宗耶律德光,契丹人勢力此後穩定紮根生存。此後經過後漢、後周、兩宋300餘年,幽燕這一大塊地方都始終未能回到漢人手中。

為了奪回燕雲十六州,後周、北宋時期曾經數次北伐,但是随着周世宗早逝,宋太宗失敗而作罷,此後宋徽宗時期為了奪回燕雲十六州直接引起靖康之變導緻北宋滅亡。
即使兩宋時期,長達300年的國祚自始至終都有一大批人夢想着恢複故土,但是每一次的北伐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功敗垂成,甚至付出滅亡的代價。但是,元朝經過的統治之後,元末朱元璋北伐僅僅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就把元順帝趕跑。
單看明朝的北伐,如此短的時間内取得這樣輝煌的成果貌似很順利,比起兩宋的無數次北伐,可以說用摧枯拉朽來形容,很多人不自覺地會産生一個疑問,都是漢人,差不多,為啥明朝能夠成功,而兩宋時期無法越雷池一步?
或許,很多人以為,這是朱元璋英明神武、徐達、常遇春等人能征善戰指揮得當、明軍作戰能力強,宋軍各方面都不如明朝,是以,宋朝完不成的任務,明朝輕松完成了。以此推斷出一個簡單的結論:宋朝太弱、君臣都太軟!
看起來貌似很合理,但是,不管是收複失地的決心、出謀劃策的謀士、領兵作戰的将領士兵都不乏一腔熱情想着收回河山的,還不是一樣無法取得成果,這不能簡單地歸罪于宋朝太軟弱的問題上。
究其原因,歪史以為,得從元朝政策說起,元朝的政策意外的加強了明軍的實力。這種政策就是宋朝元朝兩個朝代最大的不同之處。
不管是人種上、文化上,明朝人和宋朝人都是一樣的;他們遇到的對手也都是差不多的,不管是女真人、契丹人、還是蒙古人生活習性大同小異。
宋朝時期,科舉制度的完善和普及培養了一大批的職業讀書人,這一些人的工作就是讀書,從小三字經百家姓一直到四書五經,背的滾瓜爛熟,目的就是希望一朝金榜題名,名滿天下,文弱書生就此誕生,弱不禁風是常态。
元朝完全統一之後,實行嚴格的四等人制度,其中宋人和金人成為墊底的人種,地位略高于驢馬,在制度上,元朝完全擯棄了宋朝的制度,而是以自己的特色輔以諸色目人的文化柔和成了一種政策。
漢人屬于最底層的一種,基本上就是屬于能夠繳稅的機器,他們活着的責任就是服徭役、繳稅,如此簡單。至于漢人文化,元朝皇帝對于漢人文化非常鄙視,尤其讀書人,被分為下九流之中,不如戲子青樓女子。
在這樣的鄙視環節下,讀書人不僅看不到黃金美女、寶馬雕車,連混口飯都是問題,直接活不下去,兩宋養成的讀書風氣、金榜題名的夢想成了空談白日夢,元朝壓根沒舉行幾次科舉考試,讀書成為沒有前途的事情。
普通人讀書沒有前途,人都是趨利避害的,不會做沒有希望的事情,自然全民讀書的風氣慢慢的減淡,這一些人自然回歸大自然,耕田挖地種稻插秧,靠自食其力來維持生計。對于漢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緻命的打擊。
當然,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雖然不能讀書看起來損失很大,但是長久的勞作卻增加了個人體質,一個從小讀書的文弱書生和一個從小挖地的莊稼漢那個力氣更大?論單兵作戰能力,很顯然,一個書生不會強過莊稼漢。
長久的莊稼漢在耐力、體力上跟其他牧馬的人差別不會很大,但是書生和牧馬放羊的人差別不是一般的大,這就是明朝和宋朝的最大差別,全民普遍的體質差,别說打過人家,就是比跑步,耐力上都赢不了,别說拼命了。
但是,因為元朝的無心之舉,極大的縮短了雙方之間的差距,等于變相提高了漢人的戰鬥力,這就是明軍北伐時期能夠迅速摧毀元朝軍隊的主要原因。宋朝打不過是因為體力不如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