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評論|網絡文學重繪新西部文學版圖

評論|網絡文學重繪新西部文學版圖

作者:廣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生 陸 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隻恒文

2021年歲末,網絡文學界傳來的消息提振人心:12月16日公布的中國作家協會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名單中,網絡作家有16位,是第九屆的兩倍;12月26日,貴州省網絡作家協會成立,至此,全國已有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成立了網絡作家協會;同一天,甘肅省網絡作家協會召開了團支部成立暨選舉大會,在省級網絡作家協會中成立團的組織,這是第一個。

此前,閱文集團釋出的《2021網絡文學作家畫像》資料顯示,全國有超過2000萬人從事網絡文學創作,位于西部的重慶是全國網絡文學作者最多的城市。讀者熟知的意千重、晴了、愛潛水的烏賊、孑與2、靜夜寄思、天蠶洋芋、夜神翼、我本純潔、劉金龍、海宴、奧爾良烤鲟魚堡、小橋老樹、月斜影清等數十位全國知名網絡作家均來自西部地區。西部網絡文學雖相對滞後于東部和南部省區,但它是中國網絡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對重繪新西部文學版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西部省級網絡作協的成立有利于改變大多數網絡作家單打獨鬥的現狀,友善各省區加強交流,資訊互通,資源共享,共同建設好西部文學。

有好内容,是西部網絡文學的重點

近年來,中國作協及各省級作協的網絡文學引導力和服務管理水準全面提升。2021年下半年,在貴州網絡作家協會成立前,雲南省作家協會網絡作家分會成立,革命老區江西、紅色熱土安徽也先後成立了網絡作家協會。這些網絡作家協會的成立不僅進一步增強了網絡作家們的歸屬感,也昭示着中國網絡文學正逐漸由邊緣的存在成為主流文學的分支,使衆多網絡文學從業者倍受鼓舞。

2021年,在建黨百年之際,網絡文學作家創作了大量反映中國共産黨上司人民建設新中國、實作中國夢,将個人夢想融入民族複興偉業的作品。江西、安徽兩地網絡作家協會的成立,增強了當地網絡作家的凝聚力,有利于生于斯長于斯的網絡作家們取材本土,赓續紅色精神,傳承革命意志,書寫中國故事。

雲南、貴州網絡作家協會的成立,必将使這兩個多民族聚居省份的網絡作家增強責任意識和民族共同體意識,用更多的好内容、好作品、好故事提升西部網絡文學的影響力。

有好作品,是省級網絡作協的重任

衡量一個文學協會的工作,最終還是要看作品。過去,西部網絡文學因地域、經濟等原因發展受限。近年,在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的關注、扶持和培養下,許多西部網絡文學作家通過各種教育訓練活動提升格局和創作水準,充分利用網絡文學的傳播優勢,将傳統文化與網絡文學相融合,優勢互補,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創作路徑,為西部文學的發展拓寬了道路。晴了(本名段存東)和意千重(本名程雲峰)便是西部網絡文學作家的優秀代表。

評論|網絡文學重繪新西部文學版圖

晴 了(貴州省網絡作家協會會長)

貴州省網絡作家協會會長晴了已從事網絡文學創作21年,擅長曆史題材,代表作有《調教初唐》《極品明君》《大唐第一世家》等。晴了的作品在講述曆史故事的過程中,跳出了狹隘的民族觀念,将架空曆史流與種田流相融合,通過一個個主人公穿越到古代用智慧改變曆史的故事,塑造了大量鮮活的古代先賢形象,表現了國家統一、多民族和諧共處的美好願景。

談及曆史題材的創作,晴了說:“我的文學啟蒙來自描繪中華文化和曆史故事的小人書和口耳相傳的曆史寓言故事,古代先賢們的家國情懷和他們憑借超凡智慧對時代的了解、對曆史規律的洞悉,令我從小就傾慕不已、與有榮焉。但傳統的曆史叙述趣味性不強,是以我嘗試用輕松的筆觸來解讀曆史,讓讀者通過更通俗易懂的作品了解著名曆史人物更為鮮活的一面。”網絡文學為他提供了以自己的方式言說曆史的良好機遇。

評論|網絡文學重繪新西部文學版圖

意千重(雲南省作協網絡作家分會會長)

雲南省作協網絡作家分會會長意千重2009年開始創作網絡文學,擅寫古言題材,擅長講述女子内心最柔軟、最溫暖的故事,2021年獲得第四屆“茅盾新人獎·網絡文學獎”,《畫春光》入選2020年度中國網絡文學影響力榜,《澹春山》入選中國小說學會2021年度好小說。《醫手遮香》已出版泰文版,《卿卿來吃》《澹春山》分别售出泰文、越南文電子版權。

意千重從小喜愛中國古典文學和外國經典名著,在廣泛的閱讀中培養了愛觀察、愛思考的習慣。她的作品弱化了勾心鬥角,更重視日常生活質感的表達和對日常器物和生活起居的描寫,以及女性在情感中的猶疑和搖擺、在事業中的困惑與堅守,側重表現女性的人格獨立和成長。她的作品中男女主角愛情平等,互相扶持、互相成就,精神上、性格上互補、平衡,傳達出明顯的現代愛情觀。在意千重看來,網絡小說的故事流暢自然尤為重要,創作的最高境界是完全地把“事業線”融入“愛情線”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渾然天成。

“網文隴軍”在國内有着很高的位置,其青年作家也在迅速成長,近年來甘肅青年網絡文學作家更是創作出多部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網文作品,如涼城虛詞(本名屈琪)創作的《追兇》系列、《夜宿人》等,把甘肅民間傳說、民俗文化融入作品中,取得良好反響;95後子兮(本名王璐瑤)既是一名網絡作家,又是一名人民消防員,她所創作的長篇小說《一吻不定情》已經改編為影視劇。

寫出心目中理想的好作品,才能引起讀者共鳴,得到廣泛的認可。雲南網絡作家七月新番(本名李雲帆)也憑借曆史題材《漢阙》登上了2020年度網絡文學影響力榜,并提名第四屆茅盾新人獎·網絡文學獎。晴了、七月新番都是他們在自身文化積澱、審美趣味基礎上,結合讀者現實需求作出的選擇。

當然,西部省級網絡作家協會的成立,也對協會的負責人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領頭羊”的網絡作家協會的負責人,不僅要拿出高品質的作品來做榜樣,還要在引導和扶持,識才和愛才、教育訓練和教學等方面多做服務和團結工作,讓網絡文學作家們像石榴子一樣擁抱在一起,共同打造西部網絡文藝多彩的天空。

有好故事,是民族地區作家的天然優勢

網絡文學相較于傳統文學具有傳播上的優勢,民族文學可以通過網絡文學獲得新的增長點。侗族作家南無袈裟理科佛對苗疆民風民俗的描寫,瑤族網絡作家海青拿天鵝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曆史的認同感,均承載着他們作為少數民族作家對民族文化的理性認知。

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專家劉大先認為,民族文學作為一種國家文化軟實力,是複興中華民族文化的動力源泉之一,但并不意味着少數民族作家要通過強化特殊性的方式來擷取自身的象征資本,而應順應文化融合的現實。從實際情況來看,當下有影響力的少數民族網絡作家都在努力跳出民族身份的限制,用更寬廣的視野擁抱現實,挖掘特殊性中的普遍性,表現世界性的人類情感。少數民族網絡作家有參與集體性記憶建構的意願,試圖用自己文學性的方式重述曆史,這對多元文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來說是十分寶貴的。

獨具特色的地理環境、民風民俗和民族心理積澱給西部網絡作家講述中國故事帶來了天然的優勢,多元文化的融合也給西部網絡文學“出海”增添了助力。網絡文學誕生于全球化的大背景,在網際網路上的傳播是跨國界的,這就意味着它是一種全球性的文學。雲南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點省份之一,其定位是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具備文化輸出的政策優勢。意千重的作品暢銷東南亞也得益于此。

網絡文學“出海”的事實表明,在全球文化的交流互動中,刻意迎合國外讀者目光的作品往往吃力不讨好,反而是表現本土文化、富有民族性的網絡文學作品更容易獲得外國讀者的認可。橫掃天涯講述尊師重道故事的《天道圖書館》、意千重書寫瓷器制造的《畫春光》、畫骨師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産缂絲織造技藝的《繁星織我意》等着眼于文化傳承的優秀作品,均引起了海内外年輕讀者關注中華傳統文化的極大熱情。

有學者認為,在世界各國争奪文化話語權的當下,中國的民族故事,更應由中國人自己來講,才能避免“被講述”的歪曲。西部網絡作家們應時刻謹記“以人民為中心”“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類”,在全球語境中講好自己的民族故事,呈現立體的中國。

來源:中國青年報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