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曆史我們可以知道,在我黨成立之初,國民黨軍隊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他們不僅有先進的武器裝備,還有專門進行人才培養的軍事院校,可縱然如此,我黨還是在無數優秀将領的上司下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當然,國民黨軍隊中也有許多優秀的将領如衛立煌,白崇禧等人。但有這樣一個人,他在國民黨軍隊中威望頗高,官拜上将,深受蔣介石的器重。但在兩次内戰中,他都未曾和我黨打過仗,這個人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張治中,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他吧!

張治中出生在安徽曹縣一個貧苦的人家,他的父親是一個手藝人,雖然家庭貧苦,但是他的父親深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于是堅持送張治中去讀書。在他讀完私塾後,又堅持送他考學,他也不負所望,考上了陸軍國小,并且從一名門房一步步做到了警察。張治中的母親曾教導他,無論如何都不能忘本,他把這句話放在了心中,并用了自己的一生來踐行。
因為深知學習的不易,是以張治中非常珍惜每一次學習的機會,那時,辛亥革命爆發,張治中被委派到了上海,後來得到機會前往保定軍校學習。張治中非常重視這次機遇,是以非常努力的學習,甚至在休息的時候也不曾間斷學習,而他也是以打下了非常紮實的軍事理論基礎,這對他日後起兵打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學習結束後,張治中被配置設定到了一舊軍隊進行實習,但當他看到舊軍閥的腐敗現象後,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離開,在多方輾轉後,他來到了孫中山麾下。之後在大大小小的戰場上,張治中總是一馬當先,以視死如歸的氣勢與敵人厮殺,他也是以展露鋒芒。張治中也是孫中山最忠實的崇拜者,曾為了擁護孫中山而放棄大好的前景,去黃埔軍校從一名學生做起,也是在此,張治中遇見了他的至交好友周恩來。
孫中山去世後,蔣介石掌權,他不甘心兩黨分權力,于是撕毀國共合作的條約,大肆殘害共産黨人。張治中因受孫中山的影響,是以非常反對兩黨分裂。他知道自己無法勸阻蔣介石,但又不想傷害兩黨的和諧,于是選擇離開,甚至後來甯願做教育長也不願支援蔣介石。
在張治中的心中,刀尖永遠不能朝向自己人,是以在内戰時他從未出手,但是當日本全面侵華時,他又再一次站了出來。在張治中奔赴一線作戰時,蔣介石還一心撲在如何消滅共産黨上,以至于張治中常常因為得不到援助而處于被動地位。
由于國内人心的不統一,使得日軍進犯勢頭越來越盛,随後西安事變的爆發使得蔣介石不得不暫時放下自己野心聯合抗日。張治中在上海與日寇作戰時,原本已經布置好了一切,奈何蔣介石非要等國際調節,明令禁止張治中私自出兵,就這樣延誤了戰機,雖然最後穩住了戰局,但也損失慘重。
後來,蔣介石和張治中徹底離心,不僅不顧他的功績,還調離他所有的心腹,張治中是以也自請調離了上海。抗戰結束後,張治中再一次為國共和平奔走,但依然無果。從抗日戰争到内戰,張治中曾數次勸說蔣介石求和,并多次代表國民黨一方與我黨談判。但蔣介石心意已決,始終未聽取他的建議,最終落得了逃亡台灣的下場。
新中國成立,毛主席曾提議要給張治中授予元帥軍銜,但是他并沒有接受,不過他後來也當選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官至副國級。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都在呼籲台灣人民能夠回到祖國的懷抱,毛主席曾評價他說,他是一個真正希望和平的人。雖然在革命年代,張治中所希望的國共合作沒有實作,但在我黨無數人的努力下,我們實作了真正的和平。